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发端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于本世纪六十年末,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态平衡理论的提出,对扭转生态失调,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护人类的生存条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科学的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进入一个新时代。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结构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外,生态经济功能、效益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为人类调控和合理配置生态经济系统要素.提出了有效的途径。这些理论的提出大大地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格塑造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其转型过程当中,也使得新型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塑造生态人格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环境文化的熏陶、环境教育的内化、生态实践的锤炼是塑造生态人格的三个主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自然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目标。保护自然环境既要靠法律的制约 ,也要靠公民环境道德意识的增强。探讨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 ,有助于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意识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空间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的新阶段,这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生态、环境和人口等问题开辟新的途径。根据空间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现代空间技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然而,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生态观,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藏族传统的生态观大致包括: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观念,禁止杀生、爱生护生的生命伦理,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平衡法则。同时,原始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历代法规都对藏族的生态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包括朴素观念、核心思想以及制度保障的藏族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并通过风俗习惯形式得以传承。当然,藏族的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环境人权成为继人权、环境权后又一大理论发展,它将环境保护和人权保护相结合,提高了环境保护的层级,同时充实了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虽然从环境人权的保护现状看,发达国家在此领域要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努力、跨国公司的约束、国际组织的介入等多种途径提高本国环境人权的保护状况。  相似文献   

7.
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必然要求。我国民法典编纂中植入绿色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承,又是对现代社会绿色发展时代精神的彰显,而且有利于弥补环境公法治理手段的不足和强化公众环境安全的私法保护。与公法治理模式相比,私法对环境的保护更具持久力,但绿色理念在民法典中植入不能突破私法本质属性和调整手段的限度。民法典编纂中绿色理念的建构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将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民法基本原则;二是在人格权体系中纳入环境安全权;三是分层次对动物进行保护与适度细化水权、采矿权等准用益物权;四是完善环境污染责任制度与环境侵权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8.
福州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前身是福州大学法律系。学院下设五个教研室,三个研究所,一个环境法研究中心,一个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中心等机构,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学院为发挥环境法学的学科优势,结合学校具有的强势理工类环境学科,正在努力筹备组建福州大学国家生态安全与立法保护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2013年11月,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以来,“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即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其背景有三:一是中国环保四十多年虽历尽艰难曲折,并取得重大成就,如在观念层面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在实践层面从治理“三废”、实行“三同时制度”到环保立法、确定“生态红线”,都充分显示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进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仍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中对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与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水、空气、气候等环境问题日益以整体性、复合性的方式爆发出来,引发并加深着社会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激发着人们的生态环保情怀;“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课题。二是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两次全国代表大会都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在十八大报告中单列“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做法等作了深刻阐述,标志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意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研究和成果积淀,为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目标等,虽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所阐述,但亟待深入研究,以免制度无魂,失却方向,导致制度泡沫或使生态文明建设为制度所累。我们以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因为用制度保护的生态环境归根到底属于人化自然,作为自在自然的宇宙自然界不会因为人化自然环境劣变或地球毁灭而消失。人类要担心的是人类的自我毁灭以及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之基--人化自然的劣变和毁灭。  相似文献   

10.
一 从广义来看,生态是一个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等四个子系统的巨大系统.从狭义来看,生态是指人所处的环境状态,而环境主要是指人生活必须依赖的自然环境,即自然生态.大多数学者认为,德国生物学家海廓尔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有人认为,生态学是美国作家梭罗1858年提出的.梭罗在其名著<瓦尔登湖>中披露,他曾经只身一人,在瓦尔登湖湖畔居住两年,亲身体验心灵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其后生态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许多领域逐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运用生态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英语教学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新的尝试.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解读英语课堂,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对引起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因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使课堂生态系统达到平衡,让教学生态的各个因子向最优化发展,努力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平衡和谐的生态型课堂,最终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质量.  相似文献   

12.
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个有机的生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场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就是构建和保护适宜的生态场.具体地说就是:构建意识场,通过宣传和教育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环境;恢复生活场,恢复和保留有关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基础;优化文化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优化文化的运作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改善物质场,进行多渠道投入,探索新的运作方式,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物质环境;保护自然场,重视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保护美丽、富有特征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一种鸟就是人类的一个独特的朋友,保护鸟类,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各种鸟类栖息地是保护鸟类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人类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为鸟类留出一份空间,保留一定的栖息地,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南昌艾溪湖为例,说明了滨水休闲空间的构建应从不同鸟类的生态习性入手,结合其人文背景和环境特点进行设计,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招引鸟类,使鸟生息,人鸟共乐的生态和谐家园和受市民喜爱,特色鲜明,能够集聚人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裸者与死者》中,梅勒描绘了一幅生态严重失衡的图景,遭受一次次战争洗礼满目疮痍的自然环境,人和自然之间疏离以及在非常态的环境下,人对金钱权力等的追逐所暴露出的人类世界种种深层不道德现象,这一切都深刻揭示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印证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反生态的种种趋势。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造成人类的悲惨境遇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和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要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需要让致力于研究生命有机体与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学从大学讲坛走向社会,成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学科。为此,针对中国长期存在的乡村经济、环境和社会交织的"三农"难题,构建了一个融合水平尺度和垂直尺度的乡村生态学科框架,从平衡城乡居民数量比例、变革乡村及其农业的价值观、变革农业组织形式、变革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变革食品生产技术等五个层次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或乡村生态文明复归。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学科当作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建立起了学科的组织层次系统、学科的生物圈系统、学科圈的反馈系统等三个生态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生态环境和学科主体间性的问题,指出了学科之间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的成长机制,最后,还在生态视野下对学科生态系统平衡进行了定义。  相似文献   

18.
论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基本内容。生态环境不只包括自然环境 ,还包括人文社会环境。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在西部大开发中 ,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能只是片面地指向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系统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在60年代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系统工程》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集约化成长、全球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增强、现代管理实践的发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工程的开发、任何一项社会、经济活动,都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又对社会、自然环境产生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就是系统工程中所说的工程开发的社会性问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引论 人类学中的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或称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换言之,即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因素之间、以及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如气候、水、上、阳光等)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中构成各种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如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农田等均为不同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保持着一定的相对平衡关系,进行着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此种现象即是“生态平衡”。地球上一切生物都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由于适应和改造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与其所处自然环境有关,无不受生态平衡规律所制约。因而保护生态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创造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带来人为的灾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