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伦特不仅从实践智慧的角度理解政治判断活动,实现了对近代唯物主义政治观的突破,凸显了共通感对于政治共同体的根本意义,更认识到反思性判断力对于当代政治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阿伦特政治判断理论(政治审美化)的合法性在于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阿伦特认为,判断是人的思想能力中最具政治性的,是典型的政治能力。判断作为一种政治性质的思想,体现了人的特殊性、多元性和人作为政治的存在。康德的审美判断重视人的特殊性,承认人的多元性,寻求公共可交流的基础,包含着其政治哲学中最伟大、最有创见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政治审美化是对阿伦特"政治判断理论"的总结凝练。政治审美化之所以可能,一是在于阿伦特对政治的理解:言说,行动和公共领域;二是在于阿伦特的人生境遇和政治诉求:极权主义,反犹主义和贯穿二者始终的判断;三是在于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共通感,扩展的思维方式和范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政治”的概念是理解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的关键。阿伦特对政治与支配、政治与社会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她对政治的真正经验的理解。阿伦特所说的政治,是指自由平等的公民以言行就重大议题进行协商讨论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表达一己真性,另一方面在于和他人进行交往沟通。阿伦特的政治概念中包含了她对政治主体、政治行动、政治议题的明确而独特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霍布斯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当代政治哲学中不同类型的思想家那里,因而呈现了一幅霍布斯复兴的景象。阿伦特从其极权主义的经历和反思出发,把霍布斯置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中,基于她自身对政治之为一种存在方式的理解,认为他既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家,又是本真意义上的反政治的哲学家。这个判断看似矛盾,却极为敏锐地揭示了经济盛行的社会现代的政治化倾向,也反映了阿伦特重申政治之尊严的匠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阿伦特是唯一一位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并斥之为非本真的政治哲学的政治哲学家,她的这一批判和论断基于她独特的政治观,即一种发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政治观。本文从行动、自由和公共领域三个维度对阿伦特独特的政治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这三个维度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政治哲学重新兴起的过程中,作为“爱这个世界”的阿伦特和“追求人类解放”的马克思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政治观”都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阿伦特对“政治”的理解,走的是一条从哲学“沉思”开始,最后又回到哲学“判断”的“政治的哲学解答”之路,所以她无法根本跳出“沉思生活”的领域。但阿伦特对人类“黑暗世界”思考的背后,却巍然耸立着马克思的形象。而马克思通过其在现实“经济”领域中阐释“政治”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根本上实现了对“政治的经济学解答”,使政治问题在现实经济事务中得到了实现,从而在实践中“直接左右政治的发展”。在此意义上,当代政治哲学的走向,必然是一个从阿伦特“复归”马克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中,阿伦特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理解独树一帜。她认为,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的歪曲,由此发展出来的政治哲学是一种“非本真的”政治哲学。而这一歪曲源自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阿伦特关于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和这一政治思考主题的论述,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哲学运思和其别具一格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9.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完善其整个批判哲学的中介性环节。通过对反思判断力及其先验原则的论证,康德弥合了在前两大批判中分裂了的自然领域与自由领域,使得由自然到自由的过渡成为可能。同时,对鉴赏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论证也使得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呈现出完整性和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的兴衰──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领域的兴衰──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朱士群美籍德育犹太血统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1906—1975)的著作多次成为争论的对象。有时,她甚至“激起了一片愤怒”。按其思想发展,她的成名作论述的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她最系统的著作则对作为“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的契约主义与政治哲学的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是政治哲学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霍布斯以来,西方政治哲学提供了两种主要的证明,即古典契约论和功利主义。但是这两种证明都存在着巨大的难题。罗尔斯综合古典契约论和康德道义论的优点而提出一种新契约论,其基本思路是:对正义原则的最好证明就是自由、平等的人们之间达成的一致同意。罗尔斯的契约主义建立在两个基本概念之上,即“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本文最后讨论了内格尔对罗尔斯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孙磊 《南京社会科学》2012,(3):48-53,59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并非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阿伦特揭示了西方现代实践思想用劳动代替行动的危机。通过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阿伦特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普遍平等观,重新阐释了政治自由的内涵。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阿伦特揭示了现代政治思想传统用历史代替政治的危机。两位思想家的对话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涂文娟 《云梦学刊》2010,31(2):67-71
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共性。政治的公共性包括公开性、复数性和共同性三个基本的特征。现代“社会”领域的出现,极大地破坏了政治的公共性本质。阿伦特主张通过重拾勇气和捍卫行动的途径复兴政治的公共性。然而,有批评家认为,阿伦特关于政治本质的理解太过形式化,因此面临政治“内容”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哲学传统出发,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以哲学的政治实现取代了形而上的思辨。马克思哲学中对劳动的历史观意义的论证、对暴力的颂扬和对自由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出于对古希腊公共政治的推崇,阿伦特认为马克思虽然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传统,但又处于这一传统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回到前柏拉图的思想与政治世界。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国内对阿伦特思想的研究和关注点越来越多,人们对她的极权主义理论、公共领域理论、政治思想、“精神生活”论、公民观以及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等产牛了浓厚兴趣。本文对国内阿伦特的研究热点状况进行综述,以期能有更多的研究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6.
阿伦特的自由观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特色或许就是对政治自由的强调。在阿伦特看来,自由并非是人天然存在的某种本质,而是、也只能是政治自由,离开政治以及政治实践得以展开的公共空间,自由就不可能存在,而离开自由的政治也不是真正的政治。从生活必需品和物质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只是解放,而非自由。自由作为政治概念不仅不能停留在物质解放的层次,而且必须以实践的方式进入公共空间;也就是说,自由只存在于行动和言说领域,而不存在于思想王国或哲学王国,所谓主观自由、内在自由等等,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安全、舒适、富足,恰恰相反,它需要付出勇气、代价,收获的则是尊严和光荣。  相似文献   

17.
在阿伦特看来,现代性中孕育着种种危机,比如个体的原子化、公共空间的消失等。而这些危机就是现代极权政治兴起的重要社会条件,而矫治危机的办法之一,就是个体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公共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严淑华  刘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3):195-197
政治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政治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又包含着自身的几个子系统。对政治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前提 ,也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针对性 ,提高其实效性。本文将政治系统划分为政治意识系统、政治设施系统和政治行为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的要素结构及其形成和作用的机制、系统间的关系及整体性质的分析 ,逐步探索政治系统运行规律 ,从而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同时得以推进的进程。无论是通过主观规划与设计所推动的一国政治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形成种种差异或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治一旦形成,一旦通过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乃至作用于自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国情基础来构建一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那些共通的、普遍的政治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属于政治原则方面的,如"人民主权"原则以及基于这个原则的一些价值和理念;属于政治精神方面的,如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属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如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手段。当然,正确区分政治发展中的合理借鉴与向别国输出政治价值和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制约。其制约主要表现为:伦理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现代化,宗教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自律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