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有过"从前的哲学信仰",它们分别是理想主义、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肯定马克思有过"从前的哲学信仰",不仅不会贬低马克思,相反,正是用马克思教导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发展进程,恢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本来面目,反对将马克思神化。区分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关于"两个马克思"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批判某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两个马克思的对立”的错误时,不能因此否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不能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先天论和量变论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而应当用唯物史观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应当尊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事实。从哲学方面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有理想主义者的马克思,有黑格尔主义者的马克思,有“费尔巴哈派”的马克思,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超越以后,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解读"马克思哲学观"应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一般性规定,揭示了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性等,确立了哲学与非哲学的边界;第二个维度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的本质、特性的反思,明确了自身哲学的理论品质,突出了实践性、主体性、阶级性等本质特性,从而区分了自己的哲学与别的哲学学说之别;第三个维度是他人对马克思哲学解读所形成的各种"观"。在此,我们认为,有三种解读马克思哲学的范式:即"文本清理"范式、"现实之路"范式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视野中的管见"范式,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外延。文章认为,"马克思哲学观"的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与理念支撑,因此,研究"马克思哲学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独创的话语逻辑,深刻蕴含着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内在统一。"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本质确认,是马克思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反思,也是马克思创造人类幸福生活的价值指向。研究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旨在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正确认识现实历史的社会性质,深刻反思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式,按照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旨要义引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马克思并不是指意识形态真正没有历史,而是指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做出了新的解构,强调意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永恒性,赋予了意识形态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是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关键.通过对这段话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透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能够把握住马克思新世界观建立的现实基础及唯心史观产生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明确"生活"范畴的真义,从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即是"生活哲学"。文章主要从生活的内涵、生活的结构、生活的主体、生活的内容与生活的形式五个层面对马克思"生活"予以了分析,强调马克思哲学"生活"的原立场性,从而有别于其他哲学,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明确"生活"范畴的真义,从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即是"生活哲学".文章主要从生活的内涵、生活的结构、生活的主体、生活的内容与生活的形式五个层面对马克思"生活"予以了分析,强调马克思哲学"生活"的原立场性,从而有别于其他哲学,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包含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受到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无情指责.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立场是反民主的,甚至马克思主义阵营内也出现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与民主关系的错误理解,从而使得对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诘难的辩驳呈现出苍白无力的一面.其根源在于对马克思最高哲学诉求的不理解和忽视.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学者对这一视角要有充分的理论自觉,不仅要敏锐地意识到从马克思最高诉求视阈下解读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的论争过程中有力地指出来自资本主义阵营对马克思种种歪曲性的责难的问题的虚假性,同时注意在深切理解马克思思想精神实质尤其是最高诉求下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存在物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物”或“自然”都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要扬弃和否定“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从“物的层面”揭示“资本社会”的“物化”和“物的依赖性”的本质的“实证科学”的总观点和总方法,它绝对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有“实践的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既是一种新的概念框架、一种新的解释原则,马克思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视域,使真实的人类历史得以呈现;又是一种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对人的真实理解基础上的历史观,由此历史是人类的历史,马克思批判了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及其意识形态性质.历史也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真正的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认识论、存在论、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涉及到了现代纯粹哲学探讨的那个有关认识批判的原初性问题,即马克思哲学与以现象学为代表的现代"纯粹哲学"相融合,只不过这个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被遮蔽状态,是隐而不显的。基于此,本文以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理为参照,对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在纯粹哲学论域内所隐含的认识批判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揭露。  相似文献   

14.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厦中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需要理论"之价值指向,首先必须深入发掘这个理论的切入点,而马克思的"原创形态"的相关论述,恰恰是其出发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抽象规定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要以人的本性需要为最终价值尺度"三大理论维度支柱,并以此搭建"需要理论"的逻辑架构。显然,重新认知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指向,对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进路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著作中对"个人"的论述,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类的相互关系中的个人,是以阶级群体、整个人类对美好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与建立为背景、框架和前提来进行论述的.这是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真正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其他一切人学理论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强调的是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与社会发展目的的根本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俄国民粹派曾首次提出"跨越论"问题.恩格斯基本上认为"跨越"是行不通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在特定条件下"跨越论"可以成立,这也涉及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阐述.在今天,马克思"跨越论"思想仍然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之一,马克思此时崇拜费尔巴哈,深受其影响,其间的著作,虽有自己的创造,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还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我们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或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界对马克思未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看法的综述与辨析切入,分析马克思晚年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认为马克思之所以未能"舐净"这"孩子",主要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也展示出新形势;马克思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资本主义在未完成中.<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研究与写作是马克思一生的追求,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是他毕生的目标,可一直没有能够达到他所希望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