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语派小品文的闲适笔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派的小品文以其自然亲切的闲谈语气、平和舒徐的叙述节奏、清顺自然的口语化句法,构成了小品文娓语闲谈式的闲适笔调,使其具有与说理文匕首投枪式的笔调迥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现代闲适小品文的全面考察 ,提出现代闲适话语的构建视角为于小处、凡处显现作家的一脉雍容。构建方式是用“娓语体”传达创作主体的闲适与随意。构建风格为在趣味性里蕴含闲适文人的智性追求。闲适话语因表述了现代意识觉醒后个人的主体意识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作为幽默大师和现代娓语式散文笔调的开创者,在当时和后来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创作的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给当时文坛带来清新的气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 ,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 ;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 ;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 ,娓语笔调、亲切自然 ,亦庄亦谐、幽默有趣 ,语言平实、平中有奇 ,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幽默理论在上世纪 3 0年代不合时宜 ,受到批判 ;但其作品和创办的小品文刊物 ,对当时的散文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 8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和发展也是有益的。他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誉为“文化人之龙凤”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30年代幽默文学兴起,这是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骤变中的一个。作为幽默文学的倡导者,林语堂的幽默观和他的艺术观一样,都是这次骤变所产生的新质。林语堂以他的幽默、性灵和闲适著称于海内外,于是便引发了各界不同的声音。在解读林语堂时,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他的悠闲与幽默,其实他战斗性的一面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6.
幽默、性灵与闲适,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特色,也是林氏小品文广受赞誉之处。林氏小品文的特色,来源于林语堂的故土情结、信仰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其小品文从选题到行文,缱绻着故土深情与信仰情愫,融合了儒释道等哲学和宗教的价值体系,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参悟生命本位的需求,折射出林语堂的心路历程与文化之旅。缘此,故土、信仰与传统文化,成为林语堂小品文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方面,也是林氏小品文创作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文化交流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学巨匠林语堂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更是有深远的影响。林语堂自幼受到西方式的教育,成年后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他也由此获得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林语堂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描述、对幽默闲适之风的推崇、对翻译文学理念的革新,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作品中的不实描写使得西方人对中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元和十年自编诗集的原生态闲适诗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闲适诗以阐发道家思想为主,体现白居易对传统士大夫超脱世俗、修身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们继承陶渊明诗的文思高玄和韦应物诗的高雅清闲,增强了诗歌的说理性,并加之以平易浅显,成为其四类诗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真理具有二重性。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一元性和多样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对立统一体。只有全面地、深入地揭示和把握真理的二重性,才能更准确地掌握真理,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真理的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运用马克思的观点,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经典论述出发,结合对哲学史上相关论点的梳理,将教育也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知识与美的统一体,教育具有二重性,其具体表现是技艺教育和创新教育。教育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劳动,是人的劳动实践把自身的哲学意义赋予于教育,我们切不可颠倒其中的因果联系,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而要避免这危险,就要把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贯彻到底,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认清其二重性。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拥有特殊的中西文化背景,他将传统婚姻与现代爱情兼容并蓄,和谐统一于"现实的理想"中。他否认爱情至上论,主张婚姻的和谐互补,性爱的自然美妙,反对不婚不育。他对完美女性做出了既现代又传统的阐释,并从男女不同的身心结构和生存方式入手思考女性的归属及其与家庭的关系,提倡女性真正的幸福在于婚姻和家庭。  相似文献   

12.
试论林语堂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以珍视和享受人生为核心的人生哲学,既不避世俗平民物欲,执著于现实,珍视现实生命,肯定人的欲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又不忘文人的趣味和理想,与世俗拉开一段距离,追求自由,试图摆脱名利色权的束缚;追求美,将生活当做鉴赏的对象,企求一种闲逸、风雅、诙谐的生活情调,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拉开了他与胡适、鲁迅甚至周作人的距离,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文化出版事业曾一度受阻,在沦陷区,当小品文杂志及小品文写作再现生机之时,虽然承续了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刊物的余脉,却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沦陷之后国民身份分裂所带来的特殊气质,因而形成了40年代特殊的小品文写作,映照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微妙而复杂的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4.
“五四”高潮过后,郁达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肤的痛感,描绘了一系列弱国子民的留学生形象。这些形象都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制造出来的悲剧角色。这些角色以自己的遭遇激励人们。尤其是激励那些有类似遭遇的青年,要猛醒。要自强,要不甘沉沦。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郁达夫小说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改变,通过笔下那群消极避世的隐退者形像,郁迭夫表达了自己希冀远离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见解深刻独到的翻译论文——《论翻译》里。首先就其论文中阐述的翻译思想本身进行评介,然后以最见其翻译功底的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为基本素材来分析林语堂是如何把他的翻译思想成功地应用于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16.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和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创作,有颇多值得比较研究之处,他们小说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即相同,又各具特色,他们不仅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碑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吴进 《东方论坛》2007,3(4):52-56
何其芳文体转型的意义在于其彻底性.仅仅数年的工夫,他就从一个低吟着梦幻曲的"小资"诗人转变成一个党的坚定文艺战士,从而完成了二十世纪汉语文体的两个主要类型--五四文体与革命文体--间的转变.何其芳的文体转型从技术上来说主要体现于词汇和语法修辞两个方面:前者显示了激情和"大我"的革命词汇如何取代了幽冷的拟古词汇和超脱的五四词汇,后者则表现出作者如何用切当的话语方式体现他变型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 ,地域特色文学有了新的变化。林希的“津味小说”异军突起 ,受到文坛的关注。对其代表作做了文体与内涵的分析 ;结合作家经历 ,指出他的写作特点是以一方水土写人文 ,以杂色闲人揭示老城人生 ,以社会现象反观当代世相。他不仅推进了天津文学的创作 ,而且提高了中国当代市井小说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0.
林徽因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女诗人,既沿习了该派前期的抒情风格,而且几乎没有改变,导致与该派男诗人当时的主体创作形成一种相对的错位;同时又有作为女诗人的独特一面。这表现在她的诗在形式上结构偏于狭窄,但却有深潜的内部光华和细致独到的艺术手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现代女性诗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