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本身,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如何指导现实的问题提上了研究日程。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深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人"。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贺仲明 《学术研究》2022,(3):152-157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它蕴含着中国文学理论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强烈愿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目前来看转化的效果不够突出。要完成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需要有更强的文学整体意识和现代意识,特别是需要有对现实文学的介入和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让古代文论深度介入现实文学,将其话语融入现实文学批评实践中;二是科学地认识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改造,实现系统化和实用化,使其精神融入现实文学创作实践中,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形成与西方和现实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穆木天作为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早期引进者和创作实践者,对于象征主义诗学的接受经历了汇通、重组与汰变的历程,不仅展示了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复杂性,而且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富的理论启示意义和文化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谭诗》首次将西方象征主义的“纯诗”概念,作为反驳“散文化”的有力武器引入中国诗坛。穆木天一方面横移西方象征主义的观念为逻辑起点,一方面又在具体论述中竭力抹去其超验色彩,这既来源于辰野隆的启示,也表现了穆木天试图建构中国“纯诗”理论的努力,并直接导引了中国化的“纯诗”理论与西方象征主义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反思的重要成果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必须从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后代的责任和对待社会的责任三个方面从传统走向现代。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践中还需要人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是我国法治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宪政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实现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突出的表现为法律理念的更新不彻底;法律意识的培育不成熟;规制国家公权力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实践中公权与私权、公益与私益关系的价值取向有偏差。认识并解析这些问题,为探究一条符合法治化目标要求的改进路径奠定基础,是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面临的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和资本运动逻辑的考察与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对现实的描述与破解存在的秘密的统一。它为缩短和减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和实现人类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也为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深层的存在论解释。《资本论》表明,马克思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纯德 《文史哲》2004,(5):118-127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异质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在汉学发展史上,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兴显于美国,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重视正在演进、发展着的信息资源。以上这两种汉学形态既在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着能够融通两种模式的汉学形态,这就是21世纪汉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0.
董亦佳 《东岳论丛》2005,26(2):25-28
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 ,研究剖析了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政治 ,拓宽了西方文化与其政治经济相联系的新批评视野。同时 ,他又从政治、经济学中分离出了美学 ,并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总体论思想 ,以此分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实现了其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由文学史缺席者变为“经典”诗人,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不断阐释的话语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九叶”诗人身份重新“出场”,其诗歌被策略性地赋予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本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史著作将他叙述为“九叶派”代表,即接受了西方现代派形式影响的“中国民族的诗人”;进入90年代不久,其反叛性、异质性和现代性得以凸显,被列为百年诗人之首,升格为新诗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穆旦阐释史是一个富有思想史意味的文学事件,一场经典“再造”的话语活动。  相似文献   

12.
穆旦的不断奋进、不断求索而又蒙受数不尽的折磨与屈辱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诗歌与政治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命运的一个典型的个案。穆旦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诗人对现代性的追求,对于穆旦的研究者来说,就是要找出穆旦给中国新诗提供了哪些新的写法,他诗歌中的持久的艺术魅力又表现在哪里,这样,就可以把穆旦研究与中国新诗的诗性空间的开拓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确立穆旦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穆旦是说不尽的,他诗歌的丰富和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痛苦,值得我们永远沉思与品味。  相似文献   

13.
陈晓明 《河北学刊》2004,24(5):128-133
在王蒙的写作中,总是有一种东西超出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这种东西真正显示了王蒙的敏感性.王蒙在新时期的写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前期的"春之声"阶段、本体转向的"来劲"阶段和后新时期的怀恋"季节"阶段.这三个阶段,王蒙都以特殊的方式与他所处的现实构成紧张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他始终以他独特的方式超出、胜过他所面对的现实.王蒙以他的反思性、以他的语言修辞策略、以他对历史的执著记忆,始终超出他所处的历史.也就是说,王蒙是如此深切地沉浸在他所处的历史之中,又始终超出了历史给定的界线.他与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如此的微妙,以至于我们不经意几乎觉察不出.这正是这种偏差的真实性所在.这使人们在把王蒙理解为一个主流作家时,有必要保持一种更为复杂的眼光.  相似文献   

14.
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对穆旦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的核心就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野草》的怀疑精神从现代主义特质、多疑性和丰富性三个方面对穆旦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强 《江淮论坛》2011,(1):175-180,71
杨亿是宋初著名诗人,他作为“盛世符瑞”出现在北宋历史上。不同于一般的“神童”,杨亿把握住历史机遇.用自己的“神童”传奇资源和文学影响力,开创了大宋王朝新的文学时代。杨亿和他的馆阁同事们倡导的“西昆体”诗歌样式,迅速风靡了当时的大宋文坛,成为大宋王朝自己第一个流行文学样式.“两昆体”诗风的形成,顺应了南北文化融合的历史趋势,也体现了统一王朝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两种范式在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所冲突,因此形成了对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现代范式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之上,强调普适价值和理性原则,彰显文学的语言审美功能;而后现代范式则更偏向差异性的价值观,更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两种范式相互纠缠抵牾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不和谐音.反思这一范式的冲突,如何超越现代/后现代的对立,探寻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路向,乃是当下理论界需要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潮流,并开始从传统的慈善救济向现代治理转型.然而,由于产权不清、社会信任度式微及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一系列原因,致使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在实施与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要想破解这些困境,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转型,必须进行现代治理,明确产权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打破政企联盟,培育第三部门,加强第三方监管.  相似文献   

18.
郭浩帆 《齐鲁学刊》2003,5(5):85-88
给作品配以绣像插图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之一。商务印书馆创办的《绣像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份大量使用绣像插图的文学期刊,时代的影响使它在对中国小说传统回归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近代色彩,成为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9.
当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人与自然关系失和、人与人关系疏离.在世界并不太平、人世关系紧张的语境下,本文之所以要重新解读"和"这一中国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是因为它"有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和需要的内容".它可为"人心的安顿、心灵的慰藉和滋养"、人文精神的提升、"家园的建构"乃至消泯紧张,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20.
试论牟宗三对康德自由意志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悦 《北方论丛》2006,(1):122-125
会通儒家思想与康德哲学是牟宗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会通过程中,牟宗三把康德哲学的某些概念做了相应的改造。其中,对“自由意志”的改造至关重要。牟宗三通过对人拥有智的直觉的肯定使“自由意志”成为可知,通过对性、情、心的提升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能动性改造,又借助有限心向无限心的跳跃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超越性改造。使先验道德能够得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德将道德法则孤悬的缺憾,但同时也冲淡了蕴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