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摘要]文章在一个简单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讨论了中央政府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可能产生的效应。主要结论是:第一,单纯的旨在增加不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政策虽然会使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率,而如果转移支付被用于增加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或R&D活动,那么不仅会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而且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率提升。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几乎所有国家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采用的政策。第二,投资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果单纯改善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实际上提高了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度,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相反,投资于降低不发达地区内部的交易成本的基础设施,实现不发达地区内部经济一体化,显著有利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第三,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区域政策的目标若在于提升不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会缩小区域差距,而且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会得到提升。第四,向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政策对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是有用的,但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效应取决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相对权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地区陷入了"资源诅咒",现在又要牺牲经济发展机会,换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亟需中央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借鉴美国和德国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经验,在加大中央纵向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出台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平衡东西部在生态利益享有上的不平等,也是实现缩小东西部差异,最终实现资源型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转折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倾斜发展到兼顾公平、均衡发展的转变过程。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以及区际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可避免西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断裂带。中央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协调发展,从立法规范、组织协调、载体平台、区域开放、对口援助、资源地与消费区投资开发、利益补偿、社会市场、收入分配与转移支付等方面,构建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地区经济雁阵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就业促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东部发达地区在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却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大规模地转移到西部地区,其原因,一是因为东部企业跨区投资的动力不足,二是因为西部地区吸引资本西进、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西部地区应依据自身区域特点,制订相关政策,积极吸引资本西进,促进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区域协调增长为背景,探讨政府财政支出的均衡作用路径,在包含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区域模型中,讨论了财政支出边际贡献率和区域财政支出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影响,并模拟计算发达地区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超过最优支出规模,将有必要实施横向转移支付,缩小区域差距,并分析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有其特殊性,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使用创新性的管理手段,因地制宜地采取生态化管理的途径完善地解决。首先是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性实现宜态管理,运用合适的手段与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是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既要关注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重视民族地区的利益;最后是参与主体多样化实现整体管理模式,主要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企事业单位的力量以及公益组织与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政府干预型区域协调模式,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阻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作为一个复杂经济系统, 要保持其协调发展,已经不可能依靠某一两种机制或手段来维持其良性循环,必要的政府干预,可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对[梯度推进战略]的局限性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度推进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向沿海地区集中,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增长;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和区际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使“梯度推进战略”的实施增加了新的阻力。为此应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确定地区发展布局,培养跨世纪的增长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手段,促进东中西部横向经济合作,东中西部地区共同走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2001年和2006年中国30个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结果表明,中国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总体上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非参数检验方法证明了财政支出效率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各省级政府应该保持适当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应适当向中西部不发达省份倾斜,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的管理是国家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从生态化的角度分析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的管理问题,使用创新性的管理手段,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解决危机.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性实现宜态管理,运用合适的手段与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既要关注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重视民族地区的利益;参与主体多样化实现整体管理模式,主要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企事业单位的力量以及公益组织与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统计 数据及相关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和发展能 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和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并有区域差 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们应注重发展战略上的一些 调整,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区域整合发展的态势,改进国家宏观调控的绩效,大力推进和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论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点是协调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系统理论和普遍联系的思想为协调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发展的全面性、统筹性和公正性。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提高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端正人们对发展的态度,引导和控制人们的发展行为,这是协调发展的三大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就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意蕴 ,论述了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困难和机遇  相似文献   

14.
从对协调的理解着手,分析了社会发展协调与社会发展失调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社会发展协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揭示了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协调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希望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协调发展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协调发展是指系统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共同向着符合主体价值目标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和状态。协调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其内在的“协调发展机制”——合理的发展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运行规则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回应和实践。协调发展的根本要义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此过程中,"空间正义"逐步凸显,成为协调发展的优先性价值。"空间正义"具有多方面内涵,不仅直观体现在地域空间和生存空间中,亦隐含于发展空间和价值空间中。空间中的非正义非均衡的发展,体现了相对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体现了发展伦理价值排序中差异原则与公平原则的失衡,体现了对更好质量、更均衡持续发展的吁求。实现新时代的协调发展,需构建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的空间正义观,关注空间生产与分配的正义性、抵制空间压迫与剥夺、保障公民空间权利的平等和共享。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服务,生态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以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为主和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破坏者与修复者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市场",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之间搭建起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18.
国外中小城镇发展的进程及经验对郑州市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郑州市城乡一体化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历史趋势、时代要求、城市本身功能以及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采取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措施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届党中央和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超越传统发展观的需要 ,也是对我国新时期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实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正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动态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需要理论 ,全面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生产理论 ,牢牢把握唯物史观的人民是历史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地区治理导向不断强化和发展自主权相对弱化的普遍趋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凸显了治理和发展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性。事实上,治理与发展关系的不协调并非现阶段独有的特征,而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上的普遍性。另外,治理与发展关系的不协调程度不仅与基层组织体制的变动息息相关,从而呈现出不协调程度演变的阶段性;还与区域差异、地方差异以及村庄的类型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协调程度的地方性。因此,要协调好乡村振兴过程中治理与发展的关系,就需要在认识到治理与发展不协调关系的普遍性、阶段性和地方性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理清乡村振兴中治理和发展关系再协调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