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十年代,日本在通向法西斯的道路上,不是通过组建法西斯政党来攫取政权的,而是以军部为主导,逐步干预政治、控制现有政权,最后建立军部法西斯独裁体制的。日本的法西斯化过程,为何具有如此特点,已有许多学者做亍诸方面的探讨。本文试图用系统论方法,从社会结构角度对这一特点进行再分析,是耶?非耶?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法西斯化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不是通过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来实现 ,而是由军部不断扩大其职能、逐步加强对政权的控制而完成的。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政权的核心 ,日本的法西斯专政就是军部法西斯专政。  相似文献   

3.
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和对华“二十一条”非法攫取了中国东北多项利权,使日本所谓“满洲利权”演化为“中日邦交之癌”。币原协调外交虽然曾经成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主流,但日本政府企图维护和扩大“满洲利权”的所谓战略定位,使中日矛盾、日美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进而为日本军部法西斯和右翼势力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攻击政党内阁和发动恐怖行动提供了重要口实,并导致日本二元外交横行、决策机制扭曲和政治生态变异。日本侵华政策的社会基础在于国际矛盾激化下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和国内政治极端化,形成逻辑在于明治宪法体制下的治理规则冲突和制动机制缺失。  相似文献   

4.
1932年“五.一五”事变后,日本政党内阁垮台,日本政治也由此过渡到了军部法西斯专制政体。政党内阁时期,政党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受到明治宪法体制内部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虽然掌握政权,但未能抓住时机,稳固统治根基,而是在与整个体制的妥协中葬送了性命。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政党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各主要政党都是与藩阀势力合纵连横的产物;政党内阁人员构成复杂;并且政党及其领袖人物也终究未能摆脱天皇制家族国家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大川周明是日本重要的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主义思想家,他的法西斯主义思想以"日本精神"为核心,强调通过"国家改造"实现法西斯化,进而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实现大亚细亚主义。他的法西斯思想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对日本法西斯运动及日本法西斯化和对外扩张都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它对于研究日本法西斯主义、日本近代侵略扩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内阁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决策机构。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日本内阁的多次更迭的考察,分析了其更迭的原因及曲折复杂的过程,指出日本各届内阁围绕侵华战争这一轴心,虽几经更迭,互相斗争,对华的具体政策亦有所不同,但日本各届内阁被法西斯军部势力所左右和主宰却始终未变,其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亦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初期的东满根握地是东北抗日势力的主要根握地,也是日本帝主义与东北抗日势力的主要战场之一。但是在东满根握地保工战中也出现了日本人民支援延边抗日战争的壮丽事迹。我们认为日本人民的如此壮举并非偶然。它是日本人民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运动在延边地区的继续,又是延边人民抗日斗争的必然。我们从日本国内的反战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延边的罪行,延边人民抗日斗争等几  相似文献   

8.
1931年日本走上了侵略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军部是法西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由于军部中央领导人一再调动,内阁也频繁改组,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政治领导力量始终不稳定”.但是应该说,在不稳定之中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其主要体现者是在陆军中握有实权的统制派.日本军部一向以陆军为主.进入30年代后,统制派日益成为陆军及其内外政策的支配者.因此,探讨统制派与法西斯化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及其主观意图,有助于进一步判明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日本法西斯制度,不像德、意法西斯那样以政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家庭性较强的团体形式及军队的帮派出现的,最后在军部控制下,通过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并借助天皇的权威确立起来,这是日本法西斯制度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与日本的军人参政传统、集体领导传统和奴化教育传统密不可分。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日本的...  相似文献   

10.
微观的个人服务和宏观的社会变革被看作社会工作的双重使命。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微观和宏观实践的均衡发展状态被打破,并在接下来的发展脉络中呈现出宛若“钟摆”一般的左右摇摆。“钟摆”偏向微观的时期包括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至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偏向宏观的阶段包括20世纪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基于佩恩提出的“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论,微观-宏观实践的“钟摆式”发展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外部环境、科学理论和案主等四个因素所建构。这四大因素构成了两股相反的势力。由社会工作者所倡导的专业主义、自由(保守)主义主导的政治环境、保守理论和中上层阶级案主所形成的力量,会将“钟摆”推向微观一侧。相反,由社会工作者支持的反专业主义、激进主义主导的政治氛围、批判理论和下层阶级案主所构成的力量,则会将“钟摆”推至宏观一侧。  相似文献   

11.
在黑人民权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影响下,服务于特殊政治目的的“模范少数族裔”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出台,并在80年代再次兴起。这一时期也是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时期,从这两种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政治目的和精神内涵出发,可以发现“模范少数族裔”理论一方面顺应了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对一些主张表现出抵制意图。  相似文献   

12.
吴彦 《国际论坛》2011,(2):71-76,81
世纪之交沙特阿拉伯的民间宗教政治运动是绝对主义时代现代化长足发展的逻辑结果。觉醒派运动通过合法地位实现权力分享;伊斯兰—自由主义运动超越宗教和世俗的界限而实现多元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的整合;圣战派运动以暴力手段对沙特家族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民间宗教政治运动的多元化倾向,代表着公民社会发育的初步迹象,是民主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民间宗教政治运动的滥觞,构成促进沙特家族政治改革和推动民主化进程的社会动力。由于缺乏共同接受的明确政治纲领以及克里斯玛式的政治领袖,沙特阿拉伯的民间宗教政治运动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联盟。官方统治基础与民间宗教政治运动之间的力量对比尚未改变,政治天平尚不足以发生明显的倾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与家族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势力和家族治理机制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在当代 ,由于农村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而出现了家族势力复兴的现象 ,在局部地区则形成了大家族强势干政的“家族政治”格局。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具有其独特性 ,探讨西南地区不同民族社会家族力量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 ,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推进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企图用暴力维持旧世界的反动力量”。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这股反动逆流几乎冲击了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冲击的程度不同而已。在德、意、日,法西斯分子相继上台。在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办法遏止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在法国,法西斯分子也曾试图夺取国家政权,但却以失败告终。目前,史学界对德、意、日、美等国法西斯的兴衰都有论述,而对法国法西斯则论及甚少。因此,本文试图就三十年代法国法西斯未能,上台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法西斯主义和新平民主义是欧洲极右翼势力中主要的两类政党,在反对现行体制、主张集权的特点上有其相似性,在历史渊源、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和选举基础上有其差异性。新法西斯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继续,但它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欧洲也没有法西斯卷土重来的土壤。新平民主义以“代表平民利益”为旗号,以反对腐败的传统政党政治为卖点,它具有改变政党系统的潜力,同时也暗示欧洲社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右翼势力在20世纪末日本社会逐渐右倾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右翼势力在二战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后 ,逐渐崛起 ,现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并开始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右翼势力通过著书立说向日本国民灌输右翼思想 ,使国民意识和社会舆论日益右倾化 ,导致整个社会思潮的右倾化。另外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右翼分子大量进入各级政府和议会 ,有的已成为内阁官员和国会议员 ,他们和社会上的右翼势力遥相呼应 ,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日本政府在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 ,导致日本政治的日益右倾化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认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由于美国冷战政策的实施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法西斯思想未得到彻底地铲除 ,日本社会民众中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 ,日本右翼想以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作为迈向政治大国的出发点 ,由此造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在冷战后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低速期中 ,日本右翼又利用这个问题凝聚人心 ,企图把日本引向他们希望达到的所谓振兴目标。对此 ,本文从理论上予以分析 ,指出该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 ,如何解决将影响中日关系未来发展 ,并提出了应对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9.
政党与官僚是影响日本政策决定的两个重要力量。对于两个力量哪一个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问题,日本政界和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用“党高官低”的概括语肯定政党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从“党高官低”形成的历史过程、社会和组织基础及其运行机制,对其作出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由于“党高官低”格局对日本政策决定所产生的体制性和政治性的深刻影响,在日本政治中出现完全由非保守政党掌握的有力政权,是缺乏体制基础,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政治伊斯兰运动在也门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也门威权政治和落后经济带来的必然性,也是民众面对长期社会不公产生“相对剥夺感”的直接反应,还包括政治伊斯兰运动自身的社会动员和外部大国势力介入的催化作用.政治伊斯兰运动将对也门当前的政治转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