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苍山洱海走向世界──在晓雪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吴重阳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一位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研讨会,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我国当代诗坛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建造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的歌唱无疑是当代诗坛里开放得最有特色的花朵,我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由...  相似文献   

2.
纵观诗史,关于元代诗歌研究尚有较大空间可资开拓,本文从华夷一体的视域观照元代诗风。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士人大量登上元代诗坛,并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格、特殊的政治地位影响诗歌风貌。民族诗人耿介的精神气质沉淀为尚质崇古的诗风,诗歌具有口语化倾向和民歌风调。在民族天性、时代思潮交互影响下少数民族诗人的文学思想多以古为尚,并呈现出复古开新之处。少数民族诗人的参与对元代诗风的影响在整部"中华文学史"建构中是值得深入展开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总体趋势的影响和驱导下,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诗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诗人。他们以自己优异的艺术创造成就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诗歌的变革发展提供了不少极其宝贵的经验。在诗歌艺术的文化内涵上,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更注重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宗教精神的体理、认同的基础上,强化时代文化变革意识,文化批判品格的渗入。在诗歌的艺术形式创造要求方面,拓宽视域,开阔胸襟,广纳百川,走多元化诗艺实践和诗美追求的道路AFewWord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凝结着少数民族诗人的血泪、仇恨、忠诚、热爱,抒写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体现出强烈的时代使命感、浓厚的民族忧患意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被奴役、被残踏、被残害的中国人民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5.
颇具开拓精神与独创性的诗论——评《当代少数民族诗人论》坊间出的《中国文学史》之类,无论古代或现代,实际只是汉语言文学史。因为它们多不包括其他几十个少数民族的文学。新中国的建立,为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代各民族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诗人对中国隐逸诗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社会因普遍对西方文明的忧虑而转向中国古老文明的热潮中,为了寻求突破,一部分美国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接受和吸收了中国古典隐逸诗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诗人的本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干扰、甚至是颠覆他们对中国诗歌和思想的接受和吸收,但不管怎样,隐逸诗最终成为美国诗歌的一部分,成就了中关诗坛的一段文学姻缘。  相似文献   

7.
一、元代诗坛的一支劲旅 元帝国是一个各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王朝,是一个各民族文化大撞击、大交流的时期。元代诗坛上不仅活跃着众多的汉族作家,而且还曾有一支人数众多的、用汉文进行创作的兄弟民族诗人队伍。其中西域各族的诗人创作成就尤为显赫。他们从元初到元末递相登上元代诗坛,在具有古老诗歌传统的中原大地,留下了特别光照人目的一页。他们为元代诗坛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元代诗坛的一支劲旅。  相似文献   

8.
这份以云南少数民族中青年诗人为对象的创作访谈涉及了边缘状态中的诗歌写作、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诗歌的功能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当前少数民族诗人心灵世界的一次展现.  相似文献   

9.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熟繁荣乃在盛唐时期。盛唐诗坛上不仅出现了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诗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而且汇聚着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描写边塞的诗篇,使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光彩夺目,蔚为壮观,因此,盛唐边塞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近年来,学术界对盛唐边塞诗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讨,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唐王朝在开元、天宝年间与四邻少数民族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以及边塞诗人对这些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发现了时代精神与美学追求相脱节而忽视了诗的艺术规律的现象。与此同时 ,受西方艾略特、里尔克等现代诗人的作品影响的中国现代诗人杜运燮等诗人却崛起了。他们摒弃传统诗歌的创作风格 ,而另辟蹊径 ,独树一帜 ,追求“新诗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上世纪50年代中国诗坛上极具影响力的四位浙江诗人作为评说对象,对其生平、创作及审美取向作了印象式评析,以期勾画出建国后浙江诗坛的大致轮廓以及对中国当代诗坛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诗歌流派,常常围绕着一种刊物而形成,也因此以刊物而得名,诸如“新月”派就因《新月》杂志而得名,“现代”派就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七月”派就因《七月》杂志而得名.沿此命名法,我将1937,8—1941,1几年间相继存在的《高射炮》、《五月》、《时调》、《中国诗坛》、《战歌》等五个诗刊的诗人们形成的一个诗派,称为“中国诗坛”派,这是一个坚韧性极强、倾向性始终如一的诗派.“中国诗坛”派,源远流长.1928年,郭沫若的诗集《恢复》的问世,显示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实绩;30年代初,殷夫的“红色鼓动诗”,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运动的兴起;1932年,中国诗歌会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成为强大的自觉的诗歌运动.“中国诗坛”派便是无产阶级革命诗歌运动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形势下的继起  相似文献   

13.
忧患造就诗人─—论元好问诗歌创作高峰在河南陈书龙元好问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鲜卑族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创作涉足诗、词、文、散曲和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元好问的诗作.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  相似文献   

14.
综观近20年来的英国诗坛,流派纷呈,新人迭出,虽然英诗的影响力在减弱,但正是其多元化的诗风,开放的格局孕育了不少出色的诗人。在非主流诗人群体崛起的同时,传统的精英诗人也在承继传统的同时求新求变。而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多元发展都使得新一代诗人对于叙述、话语和比喻等更为关注。不少诗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出色的技巧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臧克家先生为中国诗坛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他的新诗创作对当今诗坛仍有深刻启示。一、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始终坚持一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二、以情为主的创作主旨,多种多样的抒情方式;三、广泛吸收中外优秀文化,虽有侧重,但不偏爱。这些,都值得当代诗人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古巷幽亭风韵独出─—戴望舒诗浅探高彦纵观中国诗史,多少诗人生生灭灭,多少诗人生前闻达却被后人慢慢遗忘。而戴望舒一这位只留下九十二首短诗的终生寂寞者,却被列入了中国现代诗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大诗人之中。作为三十年代刚刚问津诗坛的诗人,戴望舒失去了单凭勇敢跑...  相似文献   

17.
元代后期的重要诗人萨都刺是一位少数民族作家。他的七言古诗取径宽广,特色鲜明,创获显著,不愧是元代诗坛上的佼佼者。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其七言古诗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乾隆时的社会现实,探讨了蒙古族诗人梦麟的《大谷山堂集》的思想内容,对贯穿于诗集中的人民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其艺术成就主更着眼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诗人所特有的个性特点进行了分析。综合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又进而论述了梦麟对于清代诗坛的贡献,提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应给予诗人以一席之地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史料中所载的南方少数民族称呼与现存的中国古代民族官印中的民族称呼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这些官印上的民族称呼可以确知这些古代民族的存在,而这些民族官印是赐与少数民族领袖的,更证明汉六朝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论纲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是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在干百年来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世代相袭、不断发展并为本民族成员所信守的一种习惯法,在当今民族地区,习惯法仍有重大影响。少数民族习惯法为维护民族共同利益、维护本民族社会秩序、促进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