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淑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17-22,28
对贾府原型地点的研究,是红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中,贾家在南京有巍峨的老宅,在北京也有敕造的府邸。本人认为:贾府故事可能是以明代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英国公张辅家族事迹为原型。南京原本有张辅的英国公府,随着永乐迁都,北京不仅也有御赐的英国府第,还有张辅二弟张輗的文安伯府,三弟张軏的太平侯府等建筑,这很可能为贾府的创造提供了原型。而大观园则可能是将位于北京内城东北的英国公家园与位于北京内城西北的英国公新园融合写成。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贾赦、贾珍之流道德败坏、荒淫无度的腐败生活,真实地镜像了清朝贵族纨绔子弟"假礼假体面"、真败家的虚伪本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个钟鸣鼎食之府,赫赫扬扬,历经四世,到了宝字辈时,才开始衰败。文章试结合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解读《红楼梦》中王熙凤、探春、薛宝钗、秦可卿四位女性家政管理实例,探析贾府衰败在家政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正面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反面教训,值得借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5.
清朝最高统治集团为了更好地驯服、剥削、奴役奴婢,他们利用国家机器,制定了一系列镇压奴婢的反动政策。《红楼梦》对康雍乾时期统治者掠夺、圈禁和镇压奴婢的血腥现实进行了艺术的扫描,深刻地揭露了“大清律例”——奴婢制度的吃人本性。 相似文献
6.
王志尧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80-83
主仆上下一味地安富尊荣和不善运筹谋划,是导致贾府颓败的基本原因.其当家者,或不善于运筹谋划,或为极端利己主义者,或昏庸度日无所事事;而真正有远见卓识者则一律不在其位,难谋其政.最终使得贾府败亡. 相似文献
7.
杨运淑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
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一回里,薛宝琴所写的十首怀古诗,应当作诗谜来看待.文中将十首怀古诗与十二金钗正副册中的判词、"群芳开夜宴"回中的酒令、签注,以及《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相对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邓多文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61-65
立法正确的神话诞生于近代西方工业化的扩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新国家学说所主张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为理论基础。首先,它主张立法形式的正确性,要么将立法内容交由权力决定,使恶法亦法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要么认为内容出自形式,这纵然令人向往,但终究是个神的问题。其次,它假定立法内容的正确性,立法者不颁布卑鄙的法律,德国民族社会主义的立法实践,使这一假定成为彻底破灭的神话。立法正确的基本神话,可推出另外两个神话:⑴禁止法官造法和准确把握立法原意;⑵启蒙百姓懂法。同样,这两个神话也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文章还探讨了立法正确的神话破灭后之可能出路:一是人民的反抗权难题;二是法官如何以理释法。 相似文献
9.
珊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40-43
《红楼梦》是一部整体的家族悲剧,在这个悲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是最为打动人心的,也最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对人性摧残。本文将贾府的太太、奶奶们分为四个类型,通过她们悲剧性的命运来分析《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0.
明嘉靖四年,徐九思任江苏句容知县。任职期间,他在县衙前竖立一座石碑,碑上刻的是他画的一棵大白菜,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他在句容9年,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爱戴。徐九思逝世后.句容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清官,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 相似文献
11.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的出版是子弟书研究中的一件盛事。该书所收近300种作品充分反映了子弟书的文学艺术特色。本文从艺术特色、篇幅、题材和功能几方面对子弟书进行了分析。子弟书是珍贵的满汉民族文化遗产,兼有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13.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其中,遗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条件。而环境可以被人所利用、改变和抵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主观意识、语言、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人能够被教育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4.
吴怀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2):23-27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历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史学思想研究展示中国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邃性,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古代史学思想研究,从思维方式上认识传统史学的民族特点,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史学的民族精神,是从深层次上理解传统史学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内涵:关心民族盛衰和人类历史的命运,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变革的必要性;在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特别强调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治史上突出经世史学的主张。这些都是民族史学的珍宝。我们应当从时代高度重视古代史学思想的研究,把社会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时代思潮、哲学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经、子与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思考21世纪史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面向新世纪的治国方略。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凤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0-52
刑讯逼供现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非常普遍,本文提出了制止和纠正刑讯逼供的途径和方法,特别强调了在立法和实践中免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陈述义务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实现从实体公正到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7.
韩信"背水布阵",一举灭赵,断西楚项羽之右臂,是决定楚汉相争历史命运的关键战役之一,也是"战神"韩信卓越军事指挥天才的集中体现。但是以往有关韩信取胜原因的分析,却多流于肤浅与片面。依据古代兵法的基本原理,重新审视该战役韩信的作战指导艺术,韩信之所以奏捷,除了巧妙利用军心士气的因素之外,更是因为他战术运用的高明卓绝,包括正确变换攻守、灵活部署兵力、合理设置阵形、机变实施奇正,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背水破赵之役无疑是中国古典兵法精髓与战争活动实践密切结合、水乳交融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韦春昭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38-40
阅读量和新闻能力存在正比关系,许多新闻业者新闻能力不强,尤其是一些非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准新闻业者")在新闻工作从业实践中难以适应,原因是其阅读量不够,这与其多年来所受教育的内容、知识结构、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必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准新闻业者"法定学历和新闻能力不相称的真正原因,采取相应举措,增强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以及改革现有的教育方式,以法治教。 相似文献
19.
骆东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3):81-84
陪审制度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对于陪审员的素质要求就限于案件事实认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因为随着法律的不断发达,陪审员在法律适用方面的能力是无法和专业法官相比的。如果我们从陪审制度的政治意义出发去确定陪审员的范围,然后再根据该范围内陪审员的素质去确定陪审员的职能,就容易得出在具体案件审理中,陪审员只需对案件事实的审理负责,而法律的适用则由职业法官来处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王顺洪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7-42
群体性事件的生发隐含多种因素,在政府层面主要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等项目决策失误甚至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对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有法不依,沟通协调不力;在媒体层面主要有:信息披露不及时、失真,或成为政府简单的“传声筒”;在当事群体层面则为群众怀有各种复杂心理和动机。因此,政府部门应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决策,主动与其他机构和组织协调合作,与当事群体充分沟通并回应其诉求,依法及时、公正公开处置事件,媒体应发挥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客观、及时地报道事件,从而将群体性事件消除于潜伏期或将其损失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