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努力。其中,妥善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积极发挥宗教有关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必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宗教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宗教问题已成为热点社会问题,没有宗教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宗教形势总体来说是好的,宗教工作的成效是卓著的.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宗教关系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一些新挑战.本文试对黑龙江省在促进宗教和谐方面的一些形势加以概括,并进行一些简要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进而有利于和谐龙江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关于搞好宗教事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当然也包括宗教领域的和谐与稳定。搞好宗教内部事务的管理,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教事务是社会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文章分析了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创造宗教和睦在宗教教义教规中的有效资源,提出要引导宗教从创造人内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这不仅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大方向,也将是宗教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根本利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是人类普遍的追求,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宗教孜孜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现在党和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中国穆斯林这样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华民族的组成群体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以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各民族携手共建和谐社会这个角度,从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伊斯兰教的和谐观、中国穆斯林应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三个方面探讨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的认识、态度及实践。  相似文献   

7.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宗教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宗教与其所处的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历史和发展的必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原则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宗教从其自身条件来看是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以及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和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与民族关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民族、宗教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必将会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影响,加强和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分别就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民族、宗教工作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机制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和途径的观点。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宗教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要加以积极引导,这种相适应是有差别的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引导相适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义之一。作为全国宗教和谐的典型代表省份之一,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本土民族化、民俗化与世俗化,诠释着多元宗教兼容并蓄的"宗教生态平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湖南民族地区具有经济发展要求迫切、经济发展潜力显著、经济发展压力较大等特点。近年来,湖南民族地区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加快发展民族经济,贫困人口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但由于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制约,湖南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较低。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的情况下,湖南民族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拉大趋势。完善湖南民族经济立法是保障湖南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民族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近年湖南民族经济立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的扩大,一些宗教人士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有关宗教人士的报道逐渐增多,有的甚至形成了舆论焦点。这说明,宗教教职人员不仅要不断加强学习,注意自律,还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认清形势主动适应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包括宗教界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新时期的主旋律和时代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宗教与中华文化相融相生的关系,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任何一种完善的宗教必然包括信仰体系、宗教社团和宗教仪轨三大组成部分。宗教的传播取决于构建宗教三大组成部分的社会条件是否完备。宗教要实现跨族传播,必然要面对非同质文化的客观现实,而民族文化又是该民族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系,因而宗教进行异族传播时,直接的制约因素必然是相关民族的文化差异。若两个民族文化接近,则构建宗教三大组成部分的社会条件必然相似,宗教传播则易于实现;若两个民族文牝差异甚远,受制于文化的社会生活条件必然差异很大,宗教跨族传播必然会遇到困难。就这个意义上说,宗教跨族传播的制约因素之一,核心在于有关民族的文化异同。本文拟综合比较我国宗教跨族传播的既成事实,探讨民族文化制约宗教跨族传播的原因、机制和结果,以供预测我国宗教跨族传播参考之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但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且不能混同。在理论层面,民族更多的是基于历史,并没有天然的排他性,同时具有相对稳固性;宗教更多的属于思想领域,排他性较强,同时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在实践层面,如果将民族与宗教混同起来,就会忽略中国相当多民众不信仰宗教、不少民族内部有多种宗教信仰的事实,并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一定背离,可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民族社区通常被视为一种宗教场域,国家通过直接参与宗教活动或展现象征符号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在场,体现国家在宗教活动的属性、内容、仪式和关系等方面的存在.本文以贵州青岩为个案,阐释国家在场对民族社区宗教活动具有的重要影响,即国家通过自我规定和制度安排,以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方式来实现民族社区宗教活动正功能的生成与建构,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有序、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民族与宗教工作的新思路,即民族与宗教工作要立足改革创新,提高对民族与宗教工作的治理能力,突出一个重点、围绕两条主线、坚持两个深化、实现三项突破。突出一个重点,就是要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民族与宗教工作的治理能力。围绕两条主线,就是民族工作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宗教工作紧紧围绕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线,推进民族与宗教工作的长远发展。坚持两个深化,就是深化基础性工作和日常性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9.
甘肃伊斯兰教西道堂历史与现状调查──以伊斯兰教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主甘敏岩宗教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宗教怎样适应当代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即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她始终既存在于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精神领域,也与社会政治密切关联着,由此亦导致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与冲突。伊斯兰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而言,总体上正在无可逆转地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宗教与民主政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维护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