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这三种力量依次处于主导地位.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  相似文献   

2.
一、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 10年来,我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9.56亿元,比1993年增长4.8倍,年平均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7.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99亿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60.1%、5.3倍和5.8倍.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由1993年的13.1.61.3:25.6调整为4.0:63.0:33.0.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椒江经济增长格局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推动逐步转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3.
易林 《四川省情》2008,(1):57-57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相似文献   

4.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较大,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状态,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相似文献   

5.
重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的数学模型对重庆市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检验表明,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配弟一克拉克趋势,并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始终较大的,第一产业的贡献逐年降低,第三产业的影响超过第一产业,并且呈现上升趋势;与发达省份相比,重庆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急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6.
3、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省的就业人口正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3.53%,第二产业占40.65%,第三产业占25.8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9.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0.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8.84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97~2008年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有关产业结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Eiews6.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明显,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1.经济增长从主要由投资、消费共同推动,转向由消费、国外需求共同推动,表明上海经济增长结构趋向效益型;2.投资结构向第三产业、高新技术和重大基础设施倾斜,向支柱产业、外向型企业倾斜,正逐步适应上海经济方式转移的需要;3.消费结构中吃、穿商品份额下降,用的商品增势不减,休闲型消费正在形成热点,与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相吻合;4.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份额继续下降,份额上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对我国1985~2006年间出口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之间的协整检验,计算了出口结构时产业结构调整的敏感度系数.之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在早期对出口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从长期来看,其影响力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衰减,并最终趋于平稳.并通过方差分解,指出第二产业比例对出口结构改善的贡献度比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贡献度更为显著.最后利用以上结果,提出了我国优化出口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玲  谢玉梅 《统计与决策》2012,(23):126-129
文章选取1979~2010年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与其相应的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在短期内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高能耗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不明显,第三产业在前期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冲击作用强劲,但是在后期却出现了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三次产业发展速度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的变动分析 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的变动分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浙江作为人口密集化程度高、就业压力大的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更加迫切.据统计显示,1985年浙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273.25万人,第二产业为735.22万人,第三产业为310.09万人,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54.9:31.7:13.4.  相似文献   

13.
略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农村城市化,它是指由所从事农业为主的居住较分散的农村或乡村,向以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居住相对较集中的城镇或城市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究竟由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变,这种转变有何内在规律性,这就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问题。搞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纵观近几年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其动力机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人地矛盾人地矛盾即农村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构成了农村城市化的源动力。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436亿亩,与清康熙28年(1700年)相比,虽然…  相似文献   

14.
周荣蓉 《统计与决策》2016,(10):136-138
文章基于1995-2013年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计算了安徽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与结构偏离度.接着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建立了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结果显示: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失衡.  相似文献   

15.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建济发展的重点、就业人数和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将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转移,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会不断上升。东丽区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丁大建 《统计研究》1990,7(2):15-18
一、劳动力产业结构转变的一般理论描述劳动力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劳动力按其所属的产业部门进行划分而形成的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布、构成和比例关系。这里必须首先明确国民经济部门是如何划分的,本文采用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一)劳动力产业结构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西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与西部城市化率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第二产业与城市化率的相关性不显著,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率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西部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一、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分析(一)三次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时序分析1、三次产业的GDP结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高度化的要求,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2年我区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1.5%,42.1%,36.4%。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不但有利于本产业自身,也有利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增加既有利于本产业,也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是提高我国经济就业弹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产业转换,特别是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农业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非农业转移,是结构变迁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浙江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就业总量增长和内部结构转换进入了一个新的变动时期。“三产”普查数据显示,1992年浙江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已达460.57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企业、事业、行政单位295.94万人,个体户64.63万人,比“六五”时期末的1985年的310.09万人增长4巳5%,均决于同期第一卢业增长6.8%,第二产业增长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