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析土地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芳梅 《兰州学刊》2005,(6):200-20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上一轮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人们当初期望的效果,城镇建设、工业项目等用地屡屡突破土地规划,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考验.在此,笔者通过分析上一轮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2005年以来,受国土资源部的委托,我们承担了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研究课题,同时还受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承担了湖南省土地利用战略专题研究课题.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工作,对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制定县域旅游业发展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目标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县级区域旅游规划过程中,由于不同专家制定发展目标的方法与思路不同,发展目标的内容与形式也存在差异。本文从总结县域旅游规划工作经验出发,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制定县域旅游业发展目标提出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相关资料和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成效评价量表,该量表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为设计基础,提出了9项要素层指标和26项具体指标,并且运用此量表对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成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制和实施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编制和实施大经济区区域规划阶段,四是2000年至今编制和实施不同层级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的区域规划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彰显了区域规划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总结区域规划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完善区域规划的编制和更有效地发挥区域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邯郸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采用区间数多目标规划模型对邯郸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构建区间数单目标规划模型以确定每个约束目标的希望水平及容忍限,构建辅助模型平衡每个约束目标的规划值,得出各类用地调整后的优化面积,以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合理用水量,为邯郸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要打造"全民创业型社会与文化"发展体系.要实现这一点,应该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建构全民创业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创业型文化及价值观,建成完善的创业协调机制和社会体制,编制创业规划、实施目标管理,创建全民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全社会创业资源和创业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的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模式进行转型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土地整治的整治对象、目标效益和路径模式,探讨中国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的改进建议。本文认为针对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亟需以"田、村"为重点,注重存量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力推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扩展资金渠道、推进公众参与、注重差别化调控,构建国土综合整治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与集约利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回顾并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政策,并指出未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素集约化、全面核算农用地价值、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发展、编制集约型土地利用规划是未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自从我国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利用外资形式,即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由外资成片开发经营土地的摸式,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兴起,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已发展到中部及西部地区.近年来,各地都把土地成片开发作为吸引外资的一种重要途径.土地成片开发对其所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开发等确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手段.但必须看到,如果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当,也会带来不少问题,及时对土地成片开发与管理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