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金太尔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实践和理论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其症结在于启蒙运动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其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因此,他认为要拯救现代西方社会就要恢复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及其在现代社会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资源的整合是改变现代社会道德资源相对稀缺状态的需要,也是超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部"道德资源对立思维方式的需要,更是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道德资源整合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维度: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凸显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念,坚持全面、协调的方针,吸纳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道德资源,注重创造性转换,增强道德资源的整体功能.网络道德根植于现实道德资源.通过对现实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将优秀美德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换为网络道德,不仅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而且也为网络道德资源的开发、培育与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美德伦理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说,在中国则指的是儒家所推崇的心性之学。启蒙运动形成的个人主义已日渐弥漫开来,形形色色的具体的个人主义观念导致了道德价值多元化,情感主义造成了当今道德语言的危机,规范伦理学局限性的日益凸显,美德伦理学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将会缓解当今时代的道德危机,关键在于找到传承美德伦理的共同体,发扬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并借助于法律的规约,才能复兴美德伦理。  相似文献   

4.
涂尔干在社会团结论中试图通过对两种不同社会联结类型的界定,揭示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轨迹。面对现代社会的失范状态,涂尔干主张重建职业共同体并以职业共同体的道德约束代替传统道德,在个体间、个体与社会间重系断裂的社会团结纽带。然而涂氏社会团结理论在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之间的过渡阶段、职业共同体特征等方面缺乏准确概括,对非西方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殊性方面估计不足,从而使其在东亚社会存在较为明显的理论缝隙。具体到东亚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中日为代表的东亚社会虽然存在着不同体制,但其企业内部传统的机械团结模式非但没有走向衰败,相反却呈现出愈加强盛的发展趋向。社会团结理论在东亚的际遇充分展现了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的复杂互动过程,足以引发研究者的深度省思。  相似文献   

5.
马春婷 《社科纵横》2007,22(1):40-4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理学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不同学者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章从对中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论述中得出道德与法律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其对于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7.
陈涛 《社会》2017,37(6):71-104
要把握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对其基本思维方式进行辩护和反思,我们应将它置于它曾经努力挣脱的学科体系中,并把它视为对现代伦理学的一种回应。本文通过检讨涂尔干和列维-布留尔的道德科学对伦理学的两点批评来触及社会学的基本主张。针对伦理学把自己理解为一门立法科学的定位,社会学强调只有从对道德事实的实证研究入手,才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规范。针对伦理学把实现人的本性作为道德的目的的观点,社会学主张从社会功能出发来界定道德。可以从这场争论中看到社会学如何试图通过对经验现实,特别是非西方民族的宗教和社会形态中的合理性的把握,突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典范地位,进而为人们构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供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一篇关于“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美德的会话”的文章中,麦金泰尔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做出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阐释”。本文则力图提供一种儒家的美德伦理阐释,而非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理论做儒家式的阐释(与麦金泰尔的做法相对),并由此尝试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做出一种儒家式的回答。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个人与人伦:美德主体的概念视差;“成就”与“成人”:美德评价的标准视差。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德性观是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孔子倡导的儒家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的伦理智慧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中道观和中庸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内涵无疑代表了古代文明在其源头上时和谐社会建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构一个以社会组织为基层主体、以居民自治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形态。作为一个相对于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后发进程,我国的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传统资源匮乏和现代社会多重压力的困扰,又具备了在借鉴西方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实现超越的可能。通过实现从管理社会到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事业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道德价值基础两个方面发现自身的发展逻辑,规划符合这一逻辑要求的发展路径,以最终落实于超越利益共同体层面的价值共同体的建构,来推动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困境及现代道德危机源于西方伦理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形而上的维度,因此,现代伦理学要想走出危机,必须恢复其形上之维.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伦理学形上之维的重建指出了方向,他认为,"整体生活的善"的确立是拯救现代道德危机和现代伦理困境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郑戈 《社会》2016,36(6):1-31
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范式突变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乃是自然社会,即符合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社会,这一由亚里士多德首先系统阐述并主导着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流学说,到早期现代受到全面颠覆。政治社会被理解为人为脱离自然状态而通过社会契约建构而成的人造物。李猛的《自然社会》一书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讨论。该书不乏有创造性综合的见解。但本文侧重于指出其中的几点不足,包括未能发现古罗马人的自由概念与主体权利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未能发现平等而不是权利对现代观念的构成性影响等等。笔者以为造成这些缺陷原因在于李猛放弃了他擅长的社会理论方法,而纯粹从观念史的角度来思考伦理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06,22(2):36-39
道德价值是道德本质的真正体现,对于元伦理、规范伦理、美德伦理具有根本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现代伦理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道德价值的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伦理学的发展与社会道德的进步。建构起公正与幸福的道德价值,可以生成内在的激励机制,促进个体道德的提升、增强规范伦理的有效性,可以促成元伦理、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的统一。人类为实现幸福的公正而制定的规范才是真正的道德规范,人类为实现公正的幸福而完善的德性才是真正的美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德伦理学成为西方学界的前沿话题。在讨论美德伦理学的过程中,首先,应结合古希腊的思想原典和当代作品来理解"美德"概念的本义及其演变。其次,立足美德伦理学的主流即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立场,"美德"不应被理解为一种内在于人的特殊实体,而应被理解为人的基本功能的卓越呈现状态。美德伦理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揭示这种卓越状态的重要性,而在于寻求实现这种状态的理智方案。所以,应侧重"实践智慧"而不是"好品质"的意义上理解"美德",并以此作为美德伦理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保护的道德理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迫切需要为隐私保护提供必要的道德支撑,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隐私要求增长的客观趋势,并满足对于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为什么隐私是一种值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呢?西方学者分别从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给予了说明.虽然我们可以一般地接受西方学者从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为隐私提供道德理由的基本思路,但应当更为强调社会利益的优先性,同时又不能任意地以社会利益为借口而否定合理的、正当的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解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常用术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从哲学维度阐发了以社会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考察,从经济维度诠释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历史维度得出了市民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的科学结论。今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恢复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倡导社会自治,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猛 《社会》2016,36(6):78-96
对于《自然社会》关注的现代社会的规范性秩序问题,自然状态、自然法与建国契约是三个主要环节。对该书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自然状态与人性论,自然状态的道德性质,以及政治社会与规范秩序的奠基关系。自然状态学说通过自爱与社会性建立的自然社会性是理解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出发点。在考虑现代社会丰富和充实这一道德关系的努力之前,应当先理解人是如何成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的。从这一自爱的社会性出发,《自然社会》将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理解为道德空间乃至法权状态,但并不同意这一空间是具有内在道德尺度或客观道德科学基础的规范性秩序。作为现代国家规范性基础的道德尺度是与政治社会同步奠立的。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美德理论与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见解之间的差异,对他们双方都提出了问题。儒家对礼在美德中的地位的重视,要求托马斯-亚里多德主义者做出回应。而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认为一种美德伦理学应该提供某种证成,这一议题也需要儒家做出回应。儒家和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万教授帮助我们看到了这些差异,其论文的最大价值之一也就在此。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内学者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偏重文化及人文精神这一不足,本文在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主要作家思想的基础中,认为后现代主义中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社会理论维度。福科对现代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揭示和反抗,德勒兹和加塔利关于精神分裂与多元社会的论述,鲍德里亚对高科技社会的后现代反思,利奥塔对多元公正与后现代状态的揭示,构成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维度的重要景观。与传统社会理论相比,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表现出四个重要特征微观分析、文化主义倾向、无构想与无目标、把社会看成一个“没有主体或个体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