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南洋岛国新加坡,闪烁着一颗耀眼的明珠——莱佛士书院。这所创建于1823年的书院,因建国后的两位总理李光耀、吴作栋,两届总统薛尔思、黄金辉都毕业于此,被海内外誉为"领袖的摇篮"。莱佛士书院的校徽为英王室所赐,中间的王冠,象征高贵、力量与威严。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如果你胸前有一枚"莱佛士书院"的校徽,人们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这给莱佛士书院涂抹了一层光芒四射且神秘的色彩。1999年4月20日夜,莱佛士书院院长王斯芸先生飞临中国江城武汉。王院长此行到武汉,只停留短暂的两天,日程却排得满满荡荡:召开湖北省赴  相似文献   

2.
张劲松 《九江学院学报》2022,41(1):27-32,73
地方志保存了大量的书院文献,是书院研究的资料宝库.地方志书院文献的发展反映了书院在地方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影响不断加深的趋势.地方志书院文献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清代历朝编纂的武宁县志看,除"学校·书院"或"书院""艺文志"门外,"卷首·图""古迹""坛遗"等也有丰富的书院文献,但由于没有出现在"学校"或"书院"...  相似文献   

3.
本期导读     
书院是存在于唐宋至明清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千余年来,书院和科举制度相关联,2011年是我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书院和科举"专题,发表了三篇重头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科举制度研究专家李世愉的《论清代书院与科举之关系》指出:清代书院的兴衰和清朝政府的态度具有很大关系,政府加强书院建设是为科举培养人才,书院只有和科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发展,故清代书院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  相似文献   

4.
明代讲会源于书院教学,经王、湛及其后学倡导、推广之后,而又每出于书院之外。当年的情形是,联友共学,随地举会,随缘结会,甚至会如家常茶饭,无地不有,无岁不举。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认为,"书院"、"讲会"是并行而互不相属的关系,且从会无定所的无奈中,揭示出随地举会,归之书院的讲会的发展趋势。明于此,即可复原"书院讲会"的真实场景,重构明代书院的历史谱系。  相似文献   

5.
颜德如 《21世纪》2001,(4):35-37
伍廷芳(1842-1922年),字文爵,号秩庸,晚号渡观庐主人。1842年生于新加坡,4岁随父返回中国后,就读于私塾,“不屑为章句帖括之学”。后来,他前往香港求学,开始了他走向世界的生涯。 辗转求学,心仪法律 伍廷芳13岁那年,转往香港。先在一间教会学校读书,读了6个月英文。不久,就读于圣保罗书院。圣保罗书院在1850年建成后,每年从英国外交部取得补助金,作为训练传译员和翻译员以供殖民地政府的特殊目的。伍廷芳在圣保罗书院中是一个典型例子。1861年毕业后,他第一次就任的工作就是香港的高等法院的译员…  相似文献   

6.
动物与国名     
新加坡:马来语的意思是“狮子岛”,因英国人莱佛士在此遇到一头狮子而得名。 伊朗:原名波斯,意思是“产马之地”。 老挝:叫“万象之邦”,大象甚多。 泰国:叫“白象之国”,人们驯养大象干活,十分喜爱大象。  相似文献   

7.
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多为连续出版物,或具有连续出版物的刊行初衷。刊期短则一季,多则一年或数年。经费充足与否,会影响刊期。发表周期多为一年至五年,也有十余年的。用稿率以10%~20%居多,偶见"关系稿"。时文的用稿标准是"清真雅正"。题目多为官师所拟。一般全文刊登,也偶有"论点摘编"。多经润色,并附录评点。有的以袖珍本刊行,有的宣称"翻刻必究",标出定价,附载广告。稿费已在膏火费中预支,优秀作品可被转载。从本质属性和诸多要素来看,书院课艺总集实开今日"大学学报"、"学术集刊"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东亚同文书院的历史缘起、详细沿革及其客观性质等,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从1900年至1945年在中国开办的东亚同文书院,培养了大量的所谓"中国通",通过大旅行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立体式调查,实际上是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活动作了前期准备.在侵华战争中,东亚同文书院的学员充当随军翻译、间谍等,为日本军方搜集和提供情报,直接参与侵华活动.因此,虽然东亚同文书院曾经对中日文化交流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决不应该由此忽视其作为日本侵华帮凶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地域书写是清代书院课艺序言的显著特征,本文从地缘、人文、景观三个角度加以解读。其一,从地缘文化的层面看,同城书院位置不同,文风可能有区别。在文教大省,各地书院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得风气之先的书院,其影响力可以辐射全国。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离不开全球视野。其二,序言多称道"人文渊薮",其涵义大致包括风俗、乡贤、文派、文脉等方面。民风士风与教育养成往往互为因果,推尊乡贤旨在传承文脉。人文昌盛之地,虽经灾乱,仍能较快恢复元气。其三,放眼自然山水,可以发现士气、文章多与山水存在对应关系。即便书院的微型景观,也可与文章创作处于"物我合一"的状态。析而论之,微观视角、多元格局、普遍联系,是清代书院课艺序言地域书写的基本面向。  相似文献   

10.
论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相似文献   

11.
陕甘味经书院是清末关中四大书院之一,由官府倡议,责成地方士绅创办。在建立、运行过程中,地方士绅与官员给予了大量物资支持。该书院在办学方式、方针,以及教学方法上均体现了对传统书院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书院独特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习了更多的"新学"与自然科学。书院山长教士有方,尽职尽责,在教法、禁约与学规方面承前启后。从建立到被合并,味经书院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引领了陕西教育的发展脚步。  相似文献   

12.
王闿运改制船山书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场景下,王闿运致力于书院教育,其中尤以在船山书院的时间最长,前后长达二十余年,培育了一批英才。清末书院改学堂,船山书院在王闿运的主持下经历了"反对——应付——缓改"三步曲,其中除却王闿运本人的原因外,也有现实的客观因素。船山书院改制的过程和王闿运对于书院改制的态度对于我们理解近代学者在晚清所作的历史选择以及对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认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地方最高学府,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师范学堂。数百年间,关中书院秉承宋元书院之遗风,先后有冯从吾、孙景烈、李颙等大理学家于此教授,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讲求性理为宗旨,主张"明体适用"。同时,科举成就斐然。关中之乡试、府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并培养出清代陕西惟一的状元王杰。此外,西北奇才于右任、关中大儒牛兆濂、教育家刘古愚等也曾就学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为陕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晚清回族名儒薛时雨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就积极参与地方书院事务,后来主讲杭州崇文书院、南京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长达二十年之久。他在书院史上的贡献:一是将书院景观与造士为文相联系,赋予书院景观以象征意义,在文学地理的微观理论方面独树一帜;二是有知人之鉴,培育人才众多,尤其是选拔了不少寒士,在晚清东南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三是编刊书院课艺总集达十种之多,这些总集保存了不少东南名士的书院习作,在书院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儒学在体制内的流传始自19世纪中叶,早期是通过当地华人社会办书院、学校来传播除了教材,还辅以对朱熹和孔子的崇祀.自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学的华文课本成为传统上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而本地大学的中文系以及延续的研究院则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成为儒家流传和研究的最理想场所.从八十年代开始在新加坡兴起了波澜壮阔的儒学运动,儒学思想最终找到了流传和发展可以依附的体制.  相似文献   

16.
湛甘泉以书院作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一方面传播心学思想,一方面培养心学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明代书院和心学的蓬勃发展。湛甘泉从事书院教育长达55年,所创建与修复的书院涉及广东地区的有22所,外省的有13所。正是由于湛甘泉对书院的钟情,才使得广东书院数量后来居上,在有明一代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西、浙江,首开广东书院的勃兴局面,有力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湛甘泉书院教育之所以成就斐然,与其对书院管理有章有法、"随处体认天理"为学宗旨和"二业合一"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著有小说《邹谈一噱》、《表忠观》、《艮岳峰》的"乌程蛰园"即费有容(1874-1931),他是画家费丹旭之孙、费以群之子。早年肄业杭州紫阳书院、崇文书院和诂经精舍。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式举人,次年被斥。宣统间在杭州创办《危言报》。辛亥革命以后,流寓沪上,进入爱俪园。曾任仓圣明智大学教务长,主编《广仓学会杂志》。所著白话小说、书院课艺、报刊诗文之外,又有专书十馀种。  相似文献   

18.
说话算数     
"如果马来西亚能够给予华裔和印度裔人民公平的教育机会,新加坡可能考虑重新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李光耀马来西亚官员莫哈末泰益对此的回应是"我们不需要新加坡",他认为"我们比新加坡更好"。"我们允许人民自由养猪,新加坡却完全禁止。我们允许民众吃香口胶、定期举行大选、容许反对党存在及批评政府。"  相似文献   

19.
朝鲜时代的书院讲会产生于16世纪后半初期,进入17世纪初期,成为书院讲学的主要方式,并形成一种制度。18世纪以后,书院教育中讲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朝鲜时代的书院讲会基本上与明清时期中国书院的讲会大同小异,但还是从几个方面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书院刻书活动广受学界重视,历代书目及今人著述多引述并讨论"宋元书院本"。叶德辉《书林清话》一书较早并有系统地总结了书院本的基本情况,但是问题也不少。细检现存的宋元书院本,详辨宋元刻书的史料,可以订正其讹误、补遗其缺漏。在此基础上,学界同仁有必要重新思考书院本的定义、宋元书院本的类型以及宋元书院刻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