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8年初,中国的民主党派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从而揭开彼此关系史的序幕。在以后近十年里,它们之间既存在着组织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政治立场和态度上的明显分歧,相互斗争较为激烈,但此时的斗争仅局限在一定阶层、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1):98-108
一般认为,国民党的腐败是抗战胜利以后发生的问题。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是在背弃国民革命及其精神的基础上而建立的,由于缺乏政治信仰,其政权建立后很快从上层到下层形成了腐败之风。整体看来,蒋介石在全面抗战前对国民党内的腐败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清醒的,内心也是忧惧焦虑的,一是他检视了国民党内的经济腐败和生活腐化等问题;二是他检视了国民党的党政军纲纪松弛、政务荒废懈怠、政风虚伪自私问题;三是他检视了国民党派系内斗和派系腐败问题。一方面,他站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场上,抨击腐败,痛恨腐败,抑制腐败;另一方面,他又掩饰腐败,纵容甚至利用腐败,因此对普遍性的腐败现象无可奈何,无力治之。面对内外各种压力,蒋虽然对上述腐败现象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治理之策,但整体上看,是"无以治之"。之所以"无以治之",是因为没有"立法度",即建立制约腐败滋生与发展的根本性机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国共内战爆发后,青年党预估国民党将取得胜利,故积极在各级政府中争权夺利,以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却因此与国民党形成明合暗斗的局面。青年党以不惜退出政府相威胁,国民党虽不得不表示谦让,但所让也有限,最终,青年党主席曾琦被迫个人退出政府,两党冲突加剧。在国民党的颓势越来越明显时,青年党的"左派"领袖李璜一度有意与中共合作,参加新政协,但被中共拒绝。随后,青年党坚决和国民党进行合作,要求建立一支军队,对抗共产党。蒋介石却担心青年党一旦拥有党军后,会变成"共产党第二",对国民党形成新的威胁,所以迟迟不予同意。最终,穷途末路的蒋介石被迫允许青年党建立一支军队,但这支军队很快就被中共击溃了。随后,青年党逐渐在中国政治生活中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4.
李鹏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1999,(2)
自武汉失守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中期抗战。在这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战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发展,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抗战中期的国民党战场的作战特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并对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得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抗战后期的国民党战场在牵制、打击日军 ,并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支援、配合了国内敌后战场及英美盟军作战 ,在太平洋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 ,由于抗战后期国民党内外政策中依赖英美、保存实力和积极反共等因素的存在 ,以及国民党军队领导指挥系统、作战技术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失误 ,从而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的空前溃败 ,使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也埋下了国民党在大陆必然失败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许世一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为期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以日寇的无条件投降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伟大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为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国民党的军队也进行了浴血奋战,其功绩是值得肯定和颂扬的。1抗战不久,中国形成了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抗日是努力的,曾进行过平津、淞沪、晋北、徐州战役以及武汉保卫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一些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英勇牺牲。他们抵抗…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研究余信红1935年,华北危机日益加深,严重威胁和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共赴国难的呼声,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对日抗战,以及英美开始逐渐改变其过去对日所采取... 相似文献
8.
9.
抗战初期国民党战略防御方向的错误选择房卫青抗日战争初期,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但是,为什么抗战爆发后仅一年多的时间,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半个中国相继沦陷,国民党正面战场遭到惨重的失败?目前史学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 相似文献
10.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速战速决”,大举入侵,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接着,国民党释放了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以后,整个世界呈现出和平、民主的潮流.经过多年战乱,中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这种心情,对经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14年的东北人民来讲,尤为迫切.但是国内形势的发展,恰恰与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国民党蒋介石为独霸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挑起内战,把历经长期战患的中国人民推向灾难和死亡的绝境,东北人民再次遭到战争的洗礼.关于国民党下定决心坚守东北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主要是因为东北异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出于政治、外交、军事的需要,以及蒋介石对自己实力估计过高,这诸多因素最后促使国民党下定决心坚守东北,这是国民党维持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十年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 ,中国金融业面临着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国民政府通过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 ,不仅统一货币、建立稳定的货币基础 ,而且健全金融组织 ,建立以“四行二局”为核心的国家金融体系 ,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现代化的进程。金融界也以此为契机 ,拓宽业务 ,引入科学体制 ,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加快了金融业的现代化步伐。但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从而陷入了低潮期。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中国金融业的两种集中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国资本主义虽然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缺乏自主性,没有经历西欧模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那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经历血和火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滋养和培育,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的历史进程又必然会遵循一般资本主义的某些共同的规律。资本的集中趋势,就是表现得较为明显的一个规律。本国私人资本主义的集中趋势在一些部门和行业中的出现,时间上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从第一次世界太战爆发起,就已显露端倪,有的则迟到20世纪30年代才姗姗起步。从总体上看,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集中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了。这里仅就金融业的资本集中趋势作一点分析。 中国的新式金融业在国民党政府时期有比较显著的发展。据统 相似文献
14.
1945年,国民党看到日本失败的大局已定,便积极筹划日本战败后对敌占区的“接收”,重建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其中,对东北的“接收”,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商以粮为先。在旧中国·粮食流通在整个流通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江苏是我国近代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粮食消费大省。沿江靠海的区位优势,京杭运河、沪宁铁路穿越腹地,陇海、津浦、沪宁、沪杭铁路相继接轨的交通优势,使江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稻米、面粉,榨油工业所需要的大豆等原料,可以通过水路、铁路从皖、鲁、冀及东北等地源源不断进入江苏市场,面粉、豆饼等可以顺畅地运往华东、华北、华南各地。到抗战前,江苏粮食市场.特别是苏南粮食市场已从以稻米交易为主转变为以稻米、小麦、大豆、杂粮交易并重,年成交量… 相似文献
16.
<正>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五省区,还包括内蒙古、绥远的部分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自周代起,秦、汉、唐等朝代都是以长安为首都。后来由于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西北地区开始成为贫因落后的代名词。自民国初年来,西北地区更是倍受天灾人祸的困扰,民穷财尽,困苦不堪。总之,西北地区已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中国国民党执政后,完备的地方组织乃是实现其领导的重要前提,然而华北各党部面临地方实力派的抵制,无法扎根基层。紧接着日本又发动九一八事变,继而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使得国民党在内外交恶的政治环境中,难以顺利开展工作,华北党务的发展局限于个别地区的潜伏活动。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开始恢复和整顿华北地方党部,但由于战事的演进和日军的压力,国民党在华北的党务仍旧虚弱无力,甚至陷入停顿。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华北国民党组织的潜伏性和虚弱性,导致其抗战伊始就无法承担起在华北领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党政府"资金归农"的一阵喧嚣远未给衰败的中国农村带来"复兴"的希望.不但信用合作社在当时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微不足道,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而且在银行资本和农村土劣操纵下的合作放款也没有完全脱出高利贷的窠臼,不健全的合作社放款反而有助长高利贷更趋活跃之势.但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由国民党政府及中外团体、人士共同促成的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高潮,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虽不能从根本上解放农民,振兴农村经济,但还是部分地、暂时地起到了缓冲社会矛盾的作用.在死水般的中国农村,漾起了几圈由千百年的个体生产走向近代化的互助合作的改革微澜,并且为日后中国的合作运动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深思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马“特别费”一审宣判无罪。但二审、三审定谳仍存变数
纠缠半年之久的马英九“特别费”官司,终于在8月14日一审宣判无罪。
纯就法律观察,这个宣判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台湾“特别费”属通案性的制度缺失,数十年来已形成惯例,若判马犯贪污罪,不仅太牵强,而且卸任与现任的正副主管官员,有近万人处于与马“同罪”状况,特别是民进党不少高官都被告发在案,若只判马有罪而轻纵绿营官员,等于宣布台湾司法公正性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