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初期,资本主义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增长得很快。于是,客观现实就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认识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结论?如果这一结论仍然是正确的话,那末,帝国主义又为何“垂而不死”? 列宁在其名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  相似文献   

2.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之日,即是中.国全面抗战之时。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再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适 《兰州学刊》2008,(8):153-155
就“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文章首先给出了新左派和其他一些学者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然后讨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媒介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文章指出美国文化中的技术和政治因素在全球化过程中激发了一种寻求特殊性、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现象,也就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所体现的异质化特征。在对待外国文化影响时,我们在强调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应反对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对90年代诗歌畸形发展的精神缺失与迷途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诗歌中虽然不乏优秀之佳构 ,可“读不懂”“没味” ,成为读者对当代诗歌、特别是 90年代诗歌的评价。读者有意识地拒绝了诗 ,诗人无意识地四顾彷徨。诗歌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现代诗歌怎么了 ?在文学和新兴消费娱乐文化的遭遇战中 ,诗歌难道真的要率先倒地身亡 ,最终变成文化博物馆中的化石吗 ?这似乎不仅仅是部分人的疑问。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阐释 :“个人化”(内涵 )的极端发展带来的隐患及思考 ;“口语化”(语言 )的极端发展造成的恶果及思索。  相似文献   

5.
<正> 1923年,列宁还在世的时候,加米涅夫第一个提出了“列宁主义”这一概念。但当时苏共党内关于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没有统一起来。这突出地表现在斯大林与季诺维也夫对列宁主义所下的两个定义上。斯大林的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季诺维也夫的定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定义是否正确、是否一致呢?斯大林认为自己的定义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它正确地指出了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6.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人通过汉文接触到“帝国主义”这个名詞,始于十九世紀末叶。1895年,“出洋学生編輯所”譯日本浮田和民著《帝国主义》出版。这是一本为侵略張目的書。大意說:帝国主义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以政府和軍事为主体的“侵略的膨脹”,一种是以人民和經济为主体的“自然的膨脹”,当代的帝国主义專属于后者;至于“自然的膨脹”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后30年间,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执行“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美国则在1899年和1900年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这反映了受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中国与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国际关系;它对半殖民地中国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毛泽东认为:“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在“赶跑皇帝”以后,又遭到失败呢?这是史学界尚未准确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不幸的结局是由辛亥革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反满联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对列宁的时代观应有正确认识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出发,根据对当时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对他所处的时代作过许多论断,诸如“金融资本和垄断资本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动荡或由帝国主义引起动荡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等等。斯大林在给列宁主义下定义的时候,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方面概括了列宁对时代的论断,是符合列宁的思想的。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它必须引起一系列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一系列革命.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时代的主题.列宁时代观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论断构成  相似文献   

12.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问题是“帝国主义论”的重要问题。列宁指出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是和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分不开的。正因为它本身具有腐朽性,使革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果说在宏观上是价格问题,那么,在微观上,在经济组织形式上就是合作社了,就是发展合作经济、完善合作社组织的问题了。 但是合作社的发展在我国曾遇到过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在两种极端认识下产生的。一种极端认识是把合作社简单看做合并生产资料和集体劳动,以后由这一极端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因为怕“一平二调”和“吃大锅饭”而  相似文献   

14.
引 言2 0 0 1年 1 1月 2 9、3 0两日 ,历史、政治、人类、社会、心理等学科的专家在巴黎开会讨论“极端暴力”①。对于在各自学科研究“无法无天”暴力的学者来说 ,“极端暴力”这个概念似乎能为大家所认同。他们共同关心的事情寻常之至 :为什么在当代的冲突中那么多平民被杀害 ?为什么无辜妇孺横遭杀戮 ?那次筹备已久的学术会议召开于 9·1 1不久 ,可谓应时趁景。其实 2 0世纪整个悲剧历史远比那次事件更说明“极端暴力”问题的重要。请记住鲁道夫·鲁梅尔提供的或可商量的数字 :上个世纪 1 69亿平民被他们的政府杀害 ,而战争死亡人数为 …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四年六月,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有理有据地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崇洋媚外的文化政策——“送去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殖民政策——“送来主义”,响亮地提出了著名的“拿来主义”的战斗口号,并进一步指出了借鉴文艺遗产、创造无产阶级新文艺的正确途径。 长期以来,在如何看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极端的态度。复古主义配合封建主义反动政治的需要,竭力阻挡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主张全盘继承文化遗产,企图把封建主义的腐朽东西作为“国粹”保存下来。鲁迅饶有风趣地痛击道:“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  相似文献   

16.
<正> 近代中国往何处去?历史发展的通道如何?这个民族、国家和人民命运攸关的严重课题,曾经为许多仁人志士所思考、探索和回答。 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现象。 严峻的历史进程要求答案。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封建末世(虽然,它的内部业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页。在本质意义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屈辱和痛苦的过程,传统的封建主义枷锁上又添加了殖民主义的镣铐。中国人民面临着的首要任务,就是“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改变没有独立、民主和贫困落后的状态,成为一切进步的、革命的阶级、集团和个人的历史使命。任何真正的社会变革,必须以独立、民主和富强为其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在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派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与地位的贬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抛弃凯恩斯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文章特别强调,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违背和抛弃其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存在着两对重要矛盾:一为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所谓民族矛盾;一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所谓阶级矛盾.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两大矛盾均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按照毛泽东《矛盾论》的观点,“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是说,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中,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那么,究竟哪一对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有学者论证,在“近代历史的总过程”中,上述两对矛盾都是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较阶级矛盾居于更主要的位置”.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民族矛盾视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确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列宁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论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如何正确估计帝国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如何正确借鉴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帝国主义体系并没有出现即将死亡的迹象,相反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一些人中间对列宁的“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是不是有根据呢。  相似文献   

20.
一百年来,沙俄为普尔热瓦尔斯基树碑立传、命城雕像,称他是“俄罗斯永远为之自豪的最优秀儿子”;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至今还在为他扫墓祭奠,将他列入了《大百科全书》,说他是“开辟中亚考察新时期”的“杰出”人物。普尔热瓦尔斯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乌苏里考察”和“中亚旅行”是“科学考察”、“学术旅行”还是间谍活动和侵略行径?还是看看他的所作所为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