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及其地方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月红  方伟 《中国藏学》2005,3(3):31-44
一部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史,既是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也是西藏民族区域自治自我完善和发展史。建国以来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赋予了西藏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同时成为西藏地方立法的主体。西藏地方立法为西藏民族区域自治而产生,随国家立法和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而推进。西藏地方立法遵循我国一般地方立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即立法统一、从西藏自治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民主立法、立法法制化等,并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而历史的结合。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历史经验。而且,其制度化、法制化越深入和广泛,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就越充满生机和活力,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廉湘民 《中国藏学》2005,3(3):19-30
1978年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随着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尤其是1982年<宪法>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西藏工作也实现了拨乱反正,全面进入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重新走上正常轨道.后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国内出现政治风波,西藏拉萨也出现了骚乱.党领导人民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使社会主义事业排除干扰,继续前进.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加深对西藏实际的认识,形成了新时期党的西藏工作指导方针.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上保证了这一指导方针和各项有关政策的落实,实现了社会局势稳定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其自身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自1951年5月23日与中央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以来,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西藏已由一个政教合一、落后封闭野蛮的封建农奴社会逐步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水平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逐步深化”认识论的理论视角,对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性进行历史梳理与学理分析,有利于深化认识西藏经济社会所带有的区域性与民族性的发展规律,进而助推西藏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宋月红 《中国藏学》2016,(3):222-227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作为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西藏的确立与西藏民主改革和自治区成立互为条件、密不可分。其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是,率先在全国省级人大中成立常委会,并根据西藏实际开展了会议制度、组织机构设置和县级人大常委会的设立等自身建设,在推进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地方性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旧西藏实行野蛮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实行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动员全国支援西藏,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汉族领导干部孔繁森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事迹,正在促进藏汉民族团结,加快西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从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经历了初期准备(1951-1959)、全面建立(1959-1965)和发展完善(1978-)3个阶段.在初期准备阶段,创造了在西藏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外部政治条件和内部社会条件,对外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取消了外国在西藏的特权,对内一是明确了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内容,二是明确了西藏自治地方的行政范围,三是准备变革西藏的社会制度.在全面建立阶段,推翻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最大障碍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了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在发展完善阶段,按照依法治国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完善,有力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西藏未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7.
阴海燕  余志坤 《西藏研究》2023,(1):13-20+15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地方的确立和发展,充分彰显了党的为民宗旨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有力维护和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8.
格珍 《西藏研究》2009,(3):11-18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全面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总结60多年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验和40多年来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我们有两条基本的经验启示:一是在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和制度;二是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对不适合当前实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做法进行调整、充实、发展.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和精神作为不断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得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在西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不断探索与调整中,形成了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如何促进西藏发展的"援藏机制"。"援藏机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治藏思想,也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实践形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如何支援帮助西藏,从理论、重要性、政策、途径、方法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为中央"援藏机制"的最终形成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政治、社会引导农牧民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尼玛央金《西藏发展论坛》2005:3 提高党在西藏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陈富琼《西藏发展论坛》2005:4 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白玛朗杰《西藏发展论坛》2005:4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谐西藏史云峰《西藏发展论坛》2005: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践与完善的思考课题组《西藏发展论坛》2005:4 公民参与,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意见>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发展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学习<意见>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金初“因辽旧俗” ,官制更是“踵辽官名” ,因此《金史》中有许多官名与《辽史》相同。本文通过对《辽史》、《金史》相关官名的考察 ,证以女真语词义 ,探知了《辽史》所载契丹语官名的内涵。明了这些契丹、女真语官名的本义 ,不仅可以为辽金史的研究提供根据 ,而且还可为两种语言尤其是契丹语研究提供资料 ,从而推动阿尔泰语系古代语言的研究和蒙古语族语言史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6.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前期 ,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牧场遍布草原各处 ,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 ,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 ,无法与畜牧业相比。到辽代中后期 ,牧区变化比较平稳 ,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 ,已繁盛不再 ;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 ,农业经济的繁荣 ,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民族学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女性择偶条件与婚恋方式的变迁。文章认为,内地青年男女择偶的价值追求为布朗族女性嫁往内地提供了条件。文章还探讨了布朗族女性大量嫁往内地这一现象对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与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滋病或性病的传播在时空上是不平衡的 ,它是与海洛因、性、血液及其制品的流动以及一系列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制度交织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艾滋病的蔓延暗示着社会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变迁与社会文化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在云南四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及对河南一个村落的访问 ,对艾滋病和性病在我国传播、蔓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做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