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2.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其目标是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文化性,这与马克思政治观和文化观是一致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不论从其研究主题来说,还是从其发展史来说,都体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慧博 《理论界》2006,(3):169-170
本文概述了大众文化的产生,比较了法兰克福学派及英国文化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异同点,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在该影响下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的兴起展示了日常文化生活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化尝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文化的商品化和信息传媒化进一步使得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以更加开放、简洁的形式融入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大众文化内容的融合与对大众文化商品形式、传播途径的借鉴,最终能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形象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传播,以更灵活多样的文化形式实现意识形态的种种功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在著名实业家张謇的规划下,江苏南通开始城市的全面改造工程,并开始由传统空间向现代空间转型.1919年张謇建立更俗剧场,目的是要改造社会风俗,更进一步而言是改造近代精英眼中低俗的大众文化.在张謇与欧阳予倩等的努力下,更俗剧场成为国内设备最先进的新式剧场,并邀请梅兰芳等名家前来演出,剧场成为以张謇等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规训的空间.但就本质而言,大众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审美原则与欣赏习惯,他们并非全然接受来自精英的改造,而是在博弈中逐渐"习得"新的文化,但更多地雏护并延续自身的文化.由于精英们低估了大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亦未寻找现代文明戏与传统戏曲间的有效结合,更俗剧场最终以剧场"更名"而非"更俗"结束其命运.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经具有了消费社会的征象,但存在诸多的问题,表现在因制度设计带来的消费结构断裂现象;传统消费文化所引起的消费不足问题以及新型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从而形成了悖论;农民工在消费问题上存在社会时空错位。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人才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兴趣的启蒙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通过对山东省12个地市295位社会文化人才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必要的科学观点和知识掌握总体较好;科学态度和精神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普遍欠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文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理念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些原因,需要政府、高校、文化部门、文化人才等主体积极探索,以提高文化人才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一方面从多个学科关于文化对社会心理具有影响或塑造作用的论述出发,论证了社会心理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意识形态色彩,论证了西方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价值偏差。据此,本文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民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文体、文论知识以及与文学有关联的史地方面的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等.这些文化常识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实际上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而社会价值观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样,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化常识也就成了社会控制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文体、文论知识以及与文学有关联的史地方面的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等。这些文化常识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实际上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而社会价值观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样,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化常识也就成了社会控制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自西力东侵以来,中国知识界便开始不断以西方社会为镜,发出我是谁之类的根本性追问,提出了种种关于中国社会内在肌理及社会文化构成原理的理论命题。如梁漱溟认为中西之别不是古今之别,而是不同的文明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文化三路向、伦理本位等理论命题。海外华裔学者黄仁宇也大体持类似的看法,认为中国与西方,一个是飞禽,一个是走兽,二者的构成原理是根本不同的。而  相似文献   

12.
倪复生 《学术界》2012,(7):233-240,285
在法国,罢工现象司空见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法国百姓生活,乃至法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此仅限于报道层面,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对国外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国社会的价值观、劳动管理体制以及法国文明基因等方面入手,对法国罢工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研究。文章认为,在法国文明形成的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享乐主义、平等价值观主宰下的个人主义劳动观与福利社会结合后自然导致劳动管理体制的一再失效。因此,合理而有效的罢工无疑是不断改善劳动管理体制的一个对策,是劳动者对劳动意义再认识的一种途径,是实现社会状态与精神状态同步发展的一种举措。  相似文献   

13.
毛冷蕊 《江汉论坛》2008,(6):131-134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赵宴群 《兰州学刊》2003,(3):122-123
一、当前社会文化转型的描述性考察当前的社会文化转型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以改革开放为重要标志。在转型的前提条件上 ,是以经济变革 ,全面开放为前提 ,从封闭于本国内部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在转型的方向上 ,是拓展到全球背景。在转型的主观态度上 ,是主动发起社会器物层面的变革 ,来寻求与之适应的政治、文化架构。在转型的实现形式上 ,强调通过个体参与社会经济运作满足个体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概括而言 ,这次社会转型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兼具了“改革”和“开放”两个特征 ,改革是针对国内社会而言的 ,开放…  相似文献   

15.
樊超 《理论界》2008,(2):110-111
根据马斯洛的相关论述,在分析自我实现者作为独特个人的各种表现的基础上,指出了他们对社会文化认同上的适应不良和内在抵制,以及由此所要面对的现实矛盾,同时也分析了自我实现者在缓和现实矛盾上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郭建宁 《学术研究》2006,(11):32-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论文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民族现象及其所伴随的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复杂、最长久、也是最重要话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古代文明延续不断的东方国家,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多民族的互动关系不仅是历朝各代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而且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袁超 《云梦学刊》2013,(3):159-160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各种社会文化不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断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交融交锋。多元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多样的价值取向,带来多元的社会思潮,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在多元文化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李建华的著作《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和回答。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化以来自实践的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以传统文化为表达形式。时代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主观反映,一旦通过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表达出来,便具有塑造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乃是精神化了的社会物质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对经济制度的决定作用的体现。以此来解释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且得出关于人类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分别以"社会认同"与"文化需求"维度探讨时尚杂志的发展策略,认为时尚杂志只有在充分研究所定位受众的社会认同框架和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充分体现着"时尚、愉悦与实用"的原则,并适时地调整经营决策,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能保证时尚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