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聚军 《人文杂志》2004,(6):169-173
用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定位农民和国家的关系 ,确认和保护农民的权利主体地位 ,使其成为社会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在实施村民自治体制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偏离这一价值取向 ,出现了各种侵害农民权利主体地位的行为 ,“自治”进而相应的表现出各种畸形状态。上述情况的出现 ,一方面是历史上长期的依附关系及宗族意识的内化严重阻碍了农民主体意识的萌发 ;另一方面 ,将村民自治工具化、手段化的认识倾向则为各种侵害行为做了理论上的辩解。  相似文献   

2.
实证视域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来自全国多个农村地区的实际调查表明,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在法律保障方面,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不够明确不成体系,村民民主权利维护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制度设计方面,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之间的指导关系不明晰,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运行界限模糊;在政治文化方面,农村传统政治文化观念较为浓厚,村民向现代公民的公共意识与参与行为转变普遍存在困难,村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与能力素质和村民的自治渴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综合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村民自治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也深切感知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定位农民和国家的关系,确认和保护农民的权利主体地位,使其成为社会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在实施村民自治体制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偏离这一价值取向的情况,出现了各种侵害农民权利主体地位的行为,"自治"进而相应的表现出各种畸形状态。上述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历史上长期的依附关系及宗族意识的内化严重阻碍了农民主体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将村民自治工具化、手段化的认识倾向则为各种侵害行为做了理论上的辩解。  相似文献   

4.
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公民精神是建设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公民精神视为现代民主政治赖以真正扎根和最终建成的最为重要的观念文化因素,并从权责观念、怀疑态度、自治精神和参与意识等方面具体阐释了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5.
用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定位农民和国家的关系,确认和保护农民的权利主体地位,使其成为社会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在实施村民自治体制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偏离这一价值取向的情况,出现了各种侵害农民权利主体地位的行为,“自治”进而相应的表现出各种畸形状态。上述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历史上长期的依附关系及宗族意识的内化严重阻碍了农民主体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将村民自治工具化、手段化的认识倾向则为各种侵害行为做了理论上的辩解。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视野下对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村民自治在实践推行中遇到了不少困境,主要体现在制度文本与实践对接的困难、外缘式与内生型需要的分离、党政关系新场域中的纠葛。造成当前村民自治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少相应的自治文化基础,为此,构建相应的政治文化,使村民自治所需的平等观念、民主意识、法治精神内化为村民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成了摆脱村民自治困境的一种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主体意识,开发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培育以妥协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理性精神,增强中国政治发展的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8.
村民政治参与的合法性来源于宪政制度自身的本质。这种合法性首先表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宪政体制下公民自身的民主权利,同时也表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行使这种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宪政体制下村民政治参与面临干扰:村民自治实践遭遇着法律上的空白点和盲区;村民政治参与的“意思”表达缺乏独立性和真实性;村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偏低等等。宪政条件下村民政治参与的路径在于:要进一步完善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进一步规范村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运行机制,把村庄村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作为载体,要加强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文化理念的培育,要依法打击破坏村民政治参与权利的违法行为等等。  相似文献   

9.
司法介入村民自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华 《东南学术》2006,(1):91-98
建立村民自治纠纷的司法裁决和村民自治权利的法律救济制度,是村民自治的本质决定的,同时也是与司法本身的特性相适应.它不仅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而且使争议能在法定渠道内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正确规范、引导农村基层公共行政管理中各个主体的行为,确保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能够有机统一、协调和谐,保障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中国政治发展的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主体意识,开发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培育以妥协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理性精神,增强中国政治发展的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的性质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的、非公民社会的因素,这些权利的实现和维护却是比较困难的。在中国,维护公民权利的路仍然很漫长,这既需要加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依法行政,使政府成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同时,也需要努力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公民的自治能力。目前在我国维护公民权利必须围绕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建设成熟的公民社会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来展开。做好了这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才能有效地维护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公民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湘莲 《中州学刊》2007,(4):132-134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使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这种新文化是以公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和宽容意识为核心的新的公民文化,这对当代的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民族精神要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并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体现主体意识,肯定权利意识,同时也要强调责任和义务;要培养理性和宽容的民族精神,建立现代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及规范化程度均有所欠缺。网络政治参与动机、政治表达意识及参与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要扩大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加强网络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加强各级电子政府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公民自治精神与现代政治知识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公民自治精神是公民政治知识形成的基础条件.公民自治精神经由促使公民生成自主和参与的公共精神、民主与平等的公民意识、合作与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现代政治知识的成长.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研究个案,对真实世界中公民自治精神成长之现状进行考察,深入探讨公民自治精神的发育状况对公民政治知识的成长究竟有多大以及何种程度的影响,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影响公民自治精神发育与成长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研究,阐明提升公民自治精神从而推进公民政治知识成长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5.
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是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优选之路,作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起点和重要建设内容的村民自治也应该遵循渐进式的发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渐进式村民自治仍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村民民主意识和能力缺乏、政府过多干预村民自治、农村社会自治组织不能为村民自治提供发展的社会基础等等问题。要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就应当逐渐地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政府逐渐放权以扩大村民自治的空间,培育农村社会自治组织以巩固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和公民参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和考察了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和现状 ,指出村民自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接着通过对公民参与的外部制度条件和村民自身主观条件两个方面的分析 ,说明从当前我国的村民自治难以自发地达致现代民主政治的公民参与 ;最后 ,本文认为 ,只有在市场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共同整合入全国性社会之后 ,现代民主政治才能在我国生根生长 ,而在国家 -社会的格局中 ,象村民自治这样的社区自治的真正意义与其说是在政治民主 ,不如说是在相对于国家权力的社会自由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公民教育基础问题及基本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虓 《中州学刊》2006,(4):134-137
公民教育应以培养民族精神为首要任务,以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精神、具有团体精神和祖国民族意识的好公民为宗旨;公民教育的基础的问题是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的定位问题及定位教育思考;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为国家与民族教育、权利与责任教育、道德与文明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孟凡雷 《南方论刊》2008,(11):11-14
自1980年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成立,我国的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村民自治权作为村民的基本权利,一方面是保障村民权利,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实现了国家权力纵向分权和制衡。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村民自治权被滥用的现象严重,严重侵害了村民的权利,使村民自治权不能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效结合的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完善我国相关立法;三是培养村民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从而确保村民自治权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压力型”体制使得村民自治过度地受到基层政府的控制和干预,阻碍了基层自治政治空间的拓展;“悬浮型”基层政府缺少对村民自治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无法保障村民自治的实施;同时,农村“两委”的关系矛盾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运行.要走出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村民自治的主体性,就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不同的优势与功能,形成政府监管与服务到位、社会组织力量广泛参与和村民自愿自觉依法自主治理的复合治理机制,尽可能地达至实现乡村社会善治的状态与格局.为此,通过体制性变革为农村自治性政治空间的拓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乡村社会自治潜力的激发形成以村委会为核心的农村治理体系;通过确权赋权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把农民塑造成参与乡村治理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20.
陈思坤 《理论界》2009,(4):108-110
责任伦理倡导“尽己之责”的伦理精神,提倡恪尽职守的“天职”意识,强调人的“道义担当”,赋予人类责任意识和伦理关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责任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应加强责任认知教育,着力唤醒公民的责任自觉;加强舆论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人尽其责”的社会风尚;完善尽责与失责奖惩机制,着力激发公民履行责任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