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兵 《齐鲁学刊》2012,(5):9-14
对《诗》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孔子《诗》审美学说的具体实践,透过这一活动可窥探其关于《诗》的美学思想。《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传世典籍所载孔子阐述《诗》的学说以及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为研究孔子《诗》审美思想提供了直接史料。孔子的《诗》审美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内容、形式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与人格形态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李明 《江汉论坛》2003,(6):90-92
文学艺术的民族化,不仅要在形式上体现本民族的审美欣赏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情感、精神文化上体现本民族的心理,反映时代社会的主旋律,这是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要求,也是现代派诗歌民族化的最终目的。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正是秉着这样的目的,他们继承了李金发、戴望舒开创的现代派诗歌的传统,把西方现代派诗歌这种外来诗歌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诗歌及现代新诗的美学原则结合起来,尤其是与40年代特定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国现代派诗歌推向了成熟的高峰,最终完成了现代派诗歌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恩底米安》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神话唯美主义倾向,显示出神话入诗的独特审美魅力,这一创作取向在西方浪漫派的诗歌中是最重要的精神特征。不过,《恩底米安》在艺术上过分追求诗境的梦幻效果,导致神话诗思的迟滞和感性想象过分主导了诗歌的情调,这是我们应该予以重视的。从《恩底米安》的分析中可见诗歌与神话的现代关联,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多种思想与审美可能。  相似文献   

4.
李俊国 《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中国现代审美文化批评,自它形成之初,一直受到西方近现代艺术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以及博克、布洛、克罗齐、谷鲁斯等审美经验主义和艺术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审美文学批评,又受到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重语义制约,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论.文章认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色在于文学审美的大众普适性,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机制、文学审美的潜在社会功能.进而,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评析了审美救世在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文化思潮之外的多种文化意义,并结合20世纪人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自为"的全球性文化语境,评析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5.
形似:诗歌翻译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学的不同大致体现在语言文字形式、思想文化内涵与审美表现方式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不同是傅雷“神似论”的基础;笔者通过比较研究中西诗歌特点,考察诗歌翻译实践,得出了与其相左的结论,认为形似才是诗歌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罗塞蒂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体现在绘画和诗歌两方面。这时期由于当时国内文艺界正值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罗塞蒂的绘画与诗歌艺术被中国文化思想界译介之后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原因,既有罗塞蒂绘画和诗歌艺术反抗传统宫廷艺术,追求中世纪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原因,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潮变革之际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当时的中国艺术界试图借用罗塞蒂艺术中对理想美及对人性的追求表现,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势力的束缚,为当时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罗塞蒂艺术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的束缚和影响。在当时,社会经济与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不同艺术表现体系的载体、材料差异等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九叶诗派与中国诗歌的道德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道德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诗歌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主要构成要素。中国诗歌的道德审美理想的本位是国家与群体,其主要内容是国家、民族关怀。九叶诗派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了中国诗歌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艺术主题,尤其是在揭示现实的负面因素方面显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推行礼乐教化,重视礼乐制度的建设,是宋初百年北宋政权的重要举措。在践行礼乐教化和构建礼乐制度的过程中,演唱或者诵读诗句成为此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受此影响,此期士大夫为了满足礼仪行礼的需要,写作了大量与行礼相关的诗歌。研究表明,这些诗歌在形式、内容、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方面都受到了礼仪内容、行礼程序以及礼仪功能的影响和制约。礼仪诗歌创作的兴盛,对提升彼时诗歌文化品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哲 《北方论丛》2015,(4):58-6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普及,对于消费时代的大众而言是一件极为有益的事情,但凡事应有一个底线,超过这个底线,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对审美的滥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美的存在,把不美甚至庸俗、丑恶当作美,直接使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颠倒,美被取消掉。梨花体诗歌文化事件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日常生活语言直接介入到诗歌中时,诗的语言之美被解构掉了,诗歌成为大众的娱乐品,面对诗歌的尴尬境遇,诗人的回答是给审美留下一个空间,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0.
马黎丽 《江淮论坛》2010,(4):176-179
傅咸现存的诗歌数量很少,大多采用四言体,诗歌内容比较单一,多以立身行事、示人规鉴为主旨。其现存五言诗深婉哀怨,颇有可称道之处。傅咸的诗歌创作,遵循着汉代儒家思想文艺观,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显示出保守的文学观念,在思想解放背景下审美价值观多元化的魏晋时代,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徐楠 《齐鲁学刊》2007,(2):81-84
祝允明是明代弘治、正德间诗界的著名人物。他重视诗歌辨体,肯定宋以前各体诗歌多元共生的局面;并要求诗歌创作在这一范围内广师博取,以自具面目而又不离基本古典审美规范为目的。他的辨体意识与相应创作观综合了前七子与吴门文人两派的优点,在明代诗歌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方审美文化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影响大致以1840年为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1840年前较为微弱,1840年后则不断地增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第一次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审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并渗透到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界自觉的美学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一些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艺术家,同时又是诗学家或诗人,他们纷纷自觉地以审美眼光观照诗歌,或者从审美视角进入诗歌现象,对古今中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或者以自觉的审美意识来创作诗歌。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诗歌美学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催生婆,在中国诗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现代诗学家或者直接引入西方美学范畴,或者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启发,对中国传统的诗学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基础的形成正是中国现代诗学家们在西方美学思想启迪之下,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盛唐山水诗的高潮 ,植根于社会文化氛围 ,植根于大众的接受趣味。所以出现盛唐诗的高潮 ,是诗歌文本自身发展的结果 ,也是审美接受的生态效应。因此对山水诗创作—接受—再创作的循环状态的研究 ,即是注重山水诗生态环境和创作主体生态取向的研究。盛唐山水诗创作主体的创作自觉 ,表现出审美上取南北文化之长为理想境界的文化整合意识 ,表现出对于时代接受趣味的顺应。思想整合的盛唐文化生态 ,使山水诗水准卓特高标 ,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艺术生态和面貌 ,这在唐人选唐诗中得到真实而生动的展示  相似文献   

14.
1958年狂飙突进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歌、民谣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拓延和创新,并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篇章,但由于特殊时代里创作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脱离了中国诗歌的创作传统,失去了诗歌这一文艺形式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许学夷的诗体论具有鲜明的文化整合特点。其诗体论的特征是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整合了各执一端的两条诗学路线 ,形成诗学思想的一次超越 ;其诗分三体 ,是在发展论维度上体现了整合文化的意图 ,呈现“大本文层次”的理论色彩 ;许氏以儒家“中和”观整合历代意识形态审美与语言审美两种审美文化 ,表现了鲜明的对“情”、“志”合一、话语与蕴藉统一的美学样态的追求 ,这一文化整合方法论也体现着他的“入神”的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16.
选本具有衡鉴、评定的功能.选家必须在个人审美偏好与诗坛风尚、在文学与政治的互动中找到最佳平衡点,所编定的选本才能起到树立权威诗人、确定经典诗歌的作用.优秀的诗歌选本从实践层面上将选家的诗学观念具体化,并与诗文评、诗文创作等一起,构建选家的诗学体系.清代诗歌选家编定选本的最终目标的是影响时代风会,扭转诗歌地位下滑的局面.在清理古代诗歌的同时,一些选家也编定了大量"当代"选本,这表明选家有意识地将"当下"的诗歌创作纳入诗史传统之中,为"当下"文学的存在、发展寻找最恰当的逻辑理路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马克思的诗歌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未能给予其应有的思想史价值和意义,但实际上,诗歌应该是理解马克思思想演进的关键。以诗歌为关键词、以"出自思的必然性"的诗歌研究为中心重构马克思思想研究,就是以"现代性"为历史语境,以"现代性批判"为总问题,对基于"现代性体验"的马克思的诗歌进行哲学价值的研究、思想意义的判断、形而上学的考察,藉以阐发诗歌对于马克思思想生成的始源性意义,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路径,揭示诗意精神和审美维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之间的含蕴与关联。  相似文献   

18.
在儒、释、道三家彼此渗透、重新整合的晚唐时代,一种长于抒情、偏于写意、善于表现、贵于朦胧的新的审美理想--优美在此时形成。这一新的审美理想在诗歌创作中通过“不光是泳史的怀古诗”、“不仅是言志的无题诗”和“不限于男女的爱情诗”等大量的作品得以具体展现。正是从晚唐开始,诗歌艺术由壮美、崇高的外在开拓,重新回到了优美、和谐的内心志趣,并开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审美之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与儒、道、释思想曹治邦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这种艺术地再现自然美的诗歌品类,它将山水田园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意象的主体,千百年来,它不仅以独具风采的艺术魅力赢得广泛的审美效应,而且不断激发起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缱绻之情。然...  相似文献   

20.
钟嵘的文学阐释理论,直接继承了先秦诸子以及六朝时期的言意理论,并运用到他的诗歌批评实践中。一方面充分信任语言的表意功能,重视辞采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提出“自然英旨”说;一方面又十分强调诗歌要有文外意,重视审美体验,提出“滋味”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