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理论之后"的诸多误读导致人们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伊格尔顿美学体系建构的影响;在《理论之后》后四章中,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了起来,已经表现出从"政治"过渡到"伦理"的倾向;而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伊格尔顿旗帜鲜明地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立场上提出:真实世界和文学之间是一种基于行动的实践关系,文学具有本体论价值,它在伦理学意义上参与了对世界的建构,文学从事的道德工作及其具备的伦理学价值在于其对专制力量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理论之后”的中国文艺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所谓后理论时代只是一种随意发挥,但确实应该正视理论之后中国文艺理论何为的问题。与其要么继续大理论的自我陶醉、要么盲信所谓后理论时代而丧失理论自信,不如扎实建构虽不起眼但务实的小理论。文艺理论本身来自文艺阅读,一些强有力的文艺理论反思,往往来自文艺作品本身;但另一方面,文艺作品本身固然可以内含文艺理论反思,但要真正弄明文艺的作用及其奥秘,还需延伸到关于文艺的普遍问题的专门的理性思考即文艺理论上去。当前文艺理论应同时突出研究普遍性问题和文艺理论的自我反思,实施解构与建构并举策略,并从传承中国民族文艺理论传统角度把文艺视为感兴修辞行为。理论之后的文艺理论应该不再是理论家的孤芳自赏或读者实际生活中的自我博学炫耀,而是国民的兴辞化臻美心灵的自觉养成。  相似文献   

3.
汤黎  李跃平 《天府新论》2014,(1):156-160
近年来,在文学批评界对于文学理论是否终结的争论层出不穷;2003年美国批评界的权威期刊《批评探索》所主办的一次对于理论的未来的研讨会,更是把这种争论推向了白热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功能亟待更新;同时,文本媒介的改变也为文学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契机。无论是批评家,还是普通大众,都需要适应新发展的理论的引导来探知新事物,也需要新的理论方法来反观旧事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文学批评界对于文学理论是否终结的争论层出不穷;2003年美国批评界的权威期刊《批评探索》所主办的一次对于理论的未来的研讨会,更是把这种争论推向了白热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功能亟待更新;同时,文本媒介的改变也为文学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契机。无论是批评家,还是普通大众,都需要适应新发展的理论的引导来探知新事物,也需要新的理论方法来反观旧事物。  相似文献   

5.
理论之后的观念的出场与热议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当代西方学科互涉中所展现出的理论融通困难与阐释裂隙问题,也就是理论的限度问题,在中国则仍然是一个西方理论的本土接受与本土应用问题。面对后理论、反理论、理论的抵抗乃至弥漫甚久的理论危机论,仅着眼于某一人的观念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理论之后,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描述作为一种理论的理论之后观念,需要的是对其所蕴含的理论发展脉象和思想裂变现实做深入研究,特别需要对理论发展范式做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伊格尔顿的“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将文学、美学与意识形态的相关性视为唯一性,忽略了文学、美学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自身特征。但他提出的“美学的矛盾”问题反映了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对一切都要政治化的某种程度的修正。究其原因,不是伊格尔顿特别看重了文学、美学的自律性,而是需要这个自律性来反抗现存社会。最终,伊格尔顿还是将自律的问题变成了政治的问题加以处理,从而与审美论相异而存。  相似文献   

7.
伊格尔顿的"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将文学、美学与意识形态的相关性视为唯一性,忽略了文学、美学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自身特征。但他提出的"美学的矛盾"问题反映了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对一切都要政治化的某种程度的修正。究其原因,不是伊格尔顿特别看重了文学、美学的自律性,而是需要这个自律性来反抗现存社会。最终,伊格尔顿还是将自律的问题变成了政治的问题加以处理,从而与审美论相异而存。  相似文献   

8.
特里·伊格尔顿,英国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批评生涯,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9.
“意义”的符号学内涵说明意义奠基于能指、所指、符号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关系,它催生了语言工具论向语言本体论的转变,并使意义的探求从向外求转至向内求.从意向主义理论到以“真”为核心的意义理论,乃至达米特与哈贝马斯对意义理论的修正,都无法摆脱意义确定性的束缚和外部决定论.差异是意义产生的条件,也是意义运作的背景.差异同时产生系统,系统是作为差异形态的系统,差异也总是系统性差异.意义即是对意义的描述,意义理论的视阈只能在符号运作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人的生命本体论中,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将"结构"与"选择"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陷入了"二元论"的泥坑。人的生命本体论由"二元论"到"二重性"转变已是时代的切望。基于20余年对人的生命本体的研究和调查,本文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科学方法,试图在哲学人类学领域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文章提出,人的生命本体具有"结构与选择"的"一体化二重性",结构与选择互相联结、互相决定、互相转化,一体化存在。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具有共时态存在、历时态存在、交互关系态存在等多种存在方式,并且具有实践性、现实性、主体性和二重性等多种属人特性及功能。这一理论重构是对"主体人类学原理"的进一步深化,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人的生命本体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人生哲学,为人类学自我超越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多种前提性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新 《中州学刊》2004,(4):157-159
弗兰克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见证了人生的意义,开创了哲学心理学的新领域,发明了意义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该理论深入地探讨了人的生存价值,认定人有责任为生命提出一个意义来,并指出这一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2.
邹诗鹏 《社会科学》2023,(2):5-12+32
社会理论不只是社会学学科的一个领域,而是整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开创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进而也开创了整个古典及现代社会理论,并在国家学批判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现代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有其哲学性质及其总体性,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统一。在马克思那里,社会理论具有非学科性或跨学科性,但其从属于“人的科学”且系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因而有必要适应现代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并形成相应的学科形式。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不宜被看成是社会学或哲学或史学之下的学科,而应被看成是整个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并要求在具体社会科学学科中具体化。是否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资源有机地纳入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质量、创造性以及自我革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解放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后继者关注、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内涵丰富,以人类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精神解放为内容,阐释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一致性,指明了人类解放的性质和内容、条件和道路、目标和历史进程等,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对于当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重要的是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科学教育内涵,坚持正确教育原则,确定系统教育内容。搞好大学生生命教育,关键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从教学准则、目标、内容、环节以及测评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与实施。同时积极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搭建良好的网络教育平台,努力开展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5.
任何现象都是出现在生命中的现象。因此对生命本身进行现象学考察是现象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对生命的内在结构和运动的现象学分析表明,生命首先是一个被给予的处境,由此产生相应的心情,从心情中升起的欲望将处境化作它可以在其中活动的环境,通过把握环境来把握处境。这是生命(处境和环境)和生命的中心(心情和欲望)之间一个生生不息的回旋运动。这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回旋运动通过身体这个桥梁而被具体化。通过欲望在环境中的具体活动,心情感受到的生命的意义被不断地展开和深化。这就是我们实现生命意义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的现实主义和西方人的理想主义 ,具有深刻的文化基础。从哲学上说 ,则来源于中国人“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生与死、入世与出世、趋同与批判、官本位与人格本位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现实主义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分 ;同时 ,疏于审视、少有批判、过于功利 ,也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劣根。我们在充分发挥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 ,一定要克服 (至少是缓解 )这种劣根性。  相似文献   

17.
"阶级"和"民族"问题一直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殖民地背景使他选择了处于英国文化边缘的爱尔兰文化研究.在<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等著作中,伊格尔顿从创作和细读文学文本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爱尔兰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英国文化中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方法论的视域中,必须澄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的根据问题。因为,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不能够进行中国化,那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就缺乏可靠的理论逻辑的根据。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主要理论"这两大维度,去探究和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根据,以期对思考和解决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性问题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9.
屈平 《学术探索》2012,(3):140-142
在当今认知研究的大背景下,在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中国传统文化共核对西方理论加以甄别,从而推动自己的研究向前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也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命意义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的,并为西方哲学和神学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当代语言哲学家A.J.艾耶尔、K·尼尔森、S.托尔悯等人的理论,考察了语言哲学家们对生命意义的语言分析,希望通过这一语言分析的实例,更进一步体认语言哲学的方法及其它对哲学进步给予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