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当前,领导干部群体中存在一些懒政怠政、敷衍塞责的心态和行为,即"为官不为"问题。"为官不为"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落实,而且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为官不为"是一种顽疾和疑难杂症,不能等同于一种单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表现问题。治理"为官不为"要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综合施治。一、把规范权力作为基础"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不当为、不作为、乱作为,扭曲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务员腐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乱作为"的现象逐步减少,但"为官不为"问题却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务员"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个人素质不高和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是"为官不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是治理"为官不为"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包括理顺绩效管理领导体制,全面公开绩效管理信息,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优化绩效评估主体结构,健全绩效结果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为官不为""消极怠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必须下大力气铲除"为官不为"的生存土壤。一是完善制度。认真完善并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为官不为、消极怠工者要严惩,不能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4.
当前精准扶贫领域暗藏"为官不为"这一隐形腐败。从形成机制分析,"为官不为"是政府功能运行碎片化、考核机制形式化、激励结构失衡化和监管机制软约束共同耦合作用的结果。规制"为官不为",实现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构建基层公职人员权责清单制度、创设监督问责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并设置高效独立的廉政监察制度等立体化的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公职人员在新常态下"为官有为"。  相似文献   

5.
"为官不为"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工作不作为或不负责的行为状态,表现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会为等特征。通过交易成本分析发现:干部为官将会付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领导干部选择"为官不为"则会获得交易成本比较优势,即支付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治理"为官不为",应增加为官有为的正当收益,同时加大"为官不为"交易成本,包括进行理念教育与技术培训、建立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改善工资待遇与推进精兵简政。  相似文献   

6.
正"为官乱为"的滥政与"为官不为"的懒政,究其实质,都是非正常的极端表现,都背离了建立公职人员队伍为人民服务的本意与常态,都是应该坚决整治的弊端。这类似于治理河流时通常要面对和解决的两种非常态现象:河水乱流泛滥成灾与死水不流变质无用的问题。对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下功夫把干部的问责、惩处制度抓好,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正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规定》全文共19条,明确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  相似文献   

8.
<正>"为官不为"是政府公务人员对待职责、对待工作的一种心态和状态。"为官不为"现象与个人素质、政党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自政府产生之后就不同程度存在。当前,随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行和深化,我国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越来越严,群众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等认识和行为,值得高度关注,亟待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9.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干部摒弃传统公共行政范式诸多弊端导致的"为官不为"不良作风,主动应对新公共管理范式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和扶贫攻坚等方面有"新作为"。结合PEST模型分析方法和协同治理视角,总结出当前干部为官不为八种典型表现形式,并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宏观环境角度揭示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为官不为协同治理体系政策建议,以期打造风清气正的为官有为优良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0.
<正>"为官不为"可以概括为五种类型:"庸官""躲官""看官""懒官""木官"。要坚决反对和纠正"从严治党导致为官不为、强力反腐影响经济发展"的错误论调,将整治"为官不为"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前不久,广东省纪委暗访发现:某派出所在扫毒时,误将一名无关群众资料录入了吸毒人员信息库。派出所接到该群众反映后,不但未及时更正错误,反而一直以删除记录要走程序为由,历经4年不予办理,导致这名群众工作难找、房子难租。由此可见,"为官不为"虽然有别于"权力寻租式"的贪污腐败,但也不容忽视,这种"权力浪费式"的消极腐败,是对党和人民的极大不负责。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钟摆怪圈",是指人的心理行为像钟摆一样在两种极端状态间左右交替摆动的现象。当前,基层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跳出干部激励的"钟摆怪圈":当用常规的利益和待遇激励基层干部时,他们容易"为官乱为"——虽然拼命工作,但要么对企业吃拿卡要,要么热衷于用项目来搭天线、走关系;当用理想信念激励和纪律约束时,他们又容易滑向另一极端,"为官不为"——以怕踩红  相似文献   

12.
正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人民群众对为官不为者最直接的评判。何谓为官不为?就是指领导干部消极对待职责的思想状态,以及不履行工作职责,不作为、慢作为、不敢作为,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说白了,为官不为者就是患上了官场综合征,包括缺乏理想信念的"软骨症"、从严治党下的"焦虑症"、保守  相似文献   

13.
<正>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干部工作的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作出了制度性规范。"能上能下"两者不可偏废,"能下"执行不到位,"能上"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下"成了常态,"上"才能真正有状态。"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制度机制,"能上"不能下,导致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屡禁  相似文献   

14.
正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石,组织寄予了重托,群众寄予了期望。然而,有的干部却滥用权力,无视党纪国法,为官乱为、为官不廉,就像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权力裸奔;有的干部却无视责任,工作打不起精神,做事挑不起担子,为官不为、为官不勤,当官不做事,像供在寺庙里的佛像,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这种乱象就是干部  相似文献   

15.
正防治"为官不为"是从严管理干部的客观要求。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各地在防治"为官不为"时,目光大都聚焦在反向惩处上,对正向激励关注较少。实践证明,防治"为官不为"必须"堵""疏"相结合,坚持反向惩处与正向激励同向发力、同时用力,这样才能发挥出综合效能。因此,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其激发的是正能量,体现的是正效应,有利于改变事后惩处单一的反向震  相似文献   

16.
正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滥政与懒政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现在,滥政与懒政仍然是一个群众深受其害、为政深受其弊的严重问题,必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和反腐风暴的双重高压下,"为官不为"现象凸显。"为官不为"现象具有复杂性、隐匿性、传染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遏制,不仅会恶化政治生态,而且会阻碍中国的改革进程。独立行政人格的生成,可以为破解"为官不为"提供主体性动力。独立行政人格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乐于作为、善于作为、勤于作为、勇于作为四个方面,可以从加强个人修养、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培育先进的行政文化方面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8.
正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是当前领导实践中一个比较典型和普遍的问题,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是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有种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闲度日不干事。当下有人调侃,当官有风险,用权需谨慎,不如图清闲。一些人认为,当"清官"太辛苦,不求造福一方,但求远离风险,没有组织授权,尽量不找事、少用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满足于混日子、注  相似文献   

19.
<正>中层干部的"为官不为"对整个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欲解决县级层面的"为官不为"现象,需着力破解"中层困境"。政德教育注入"新血液"。要加强对中层干部的政德教育,使干部从思想深处深化对岗位的认知,树立服  相似文献   

20.
王俊峰 《领导科学》2020,(6):100-103
一些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形式多样的"懒政""荒政"现象。这些"为官不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组织防卫思想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行为、避免责备和变革。从组织防卫视角来看,"为官不为"现象产生和盛行是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为官不为"问题的有效治理需要从社会角度、组织角度以及个人角度等方面入手。具体而言,要加强社会价值观的宣传与引导,加强思想、文化和制度建设,加强自我进步和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