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新视野     
<正>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四条标准民主化。治理方式民主化要将"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赋"与"权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统一起来。停留在"理念"上的民主治理,在实践层面上很可能演变为"替人民当家做主"。法治化。法治是现代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方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的现代化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新视野     
<正>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认识,但从保证国家软实力"现代化"具有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法治化才是判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有效的评价标准。从逻辑上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现代化表现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处理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有生力量,在我国社区治理、生态治理和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与实现形式,有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推进。  相似文献   

4.
正"为官有为"的核心是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国家治理能力或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针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新时期新阶段"为官有为"赋予了新的路径选择和基本的价值内涵,对推动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的"公务品质"或公共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基本  相似文献   

5.
<正>王友云在《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中行政哲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行政科学与行政哲学双重维度与本质。行政哲学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叙事基础,必须在发展行政科学的同时,积极发展行政哲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中行政哲学的发展路径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行政哲学要始终关注行政实践的发展,以社会变革与发展作为实践基础。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适应国家治理的价值观的构建,如公平、民主、法治、责任等,  相似文献   

6.
<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性力量,其责任就是努力实现国家治理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调适政府的角色及其治理方式,是各级政府治理创新、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而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治理革命,需要"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战略引擎,进而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治理语境中,国家治理能力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迁,即"互联网+"促进了新时代国家治理权力运行的透明化、规范化、法治化、民主化,"大数据×"则促进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智能化、决策的科学化、目标的精细化。毋庸置疑,作为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的增量效应和"大数据×"的乘积效应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引擎。  相似文献   

8.
正从逻辑上讲,政府治理可以从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两个维度加以理解,前者指的是政府在应对公共事务时所具有的潜在或现实的能力;后者则指政府如何实现自己的意志,直观表现在政府与多元主体的关系上。政府治理理论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反映到行政实践中,兼顾治理能力和治  相似文献   

9.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5,(3):136-137
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法治化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莫纪宏认为,从保证国家可持续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法治化"才是判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有效的评价标准。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治理科学性的体现。离开了"法治化"的评价尺度和标准,空洞地谈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无意义的,甚至有害和会起相反作用的。(《学习时报》)要用平常心去对待经济减速新趋势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主要体现在目标指向、治理格局、治理路径、重要指标、技术支撑等方面。兰考县在政治建设方面坚定"四个意识",把党领导一切的原则贯彻到县域治理各个领域;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文化引领,发扬红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永葆为民宗旨,注重民生提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新突破;在生态建设方面严守生态红线,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生态治理和循环经济双赢。根据兰考实践,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注重改革创新,发挥制度优势,共建共治共享,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发挥大数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视野     
<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维度与层级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少有以下五个重要维度:其一,从管理到治理。管制、管理是单向一维的,而治理是开放多元的。其二,从他治到共治。社会各方参与的"共治"模式,才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根本之道,也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必然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力、服务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四个方面。其中,党的领导力建设是核心要素,党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使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和挖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环境,适应新的国内国际形式发展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有效整合协调政府职能,实现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最终完全实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政方式常态化,使制度的力量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代意义的治理起源于西方国家,然而我国古代在国家治理方面也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其中礼治更是内涵丰富。明确传统礼治与现代治理的异同,汲取古代智慧,对于创新政府治理、深化行政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的完善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把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干部素质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一、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虽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关于国家治理或国家建设的一个创新提法,但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4,(1):20-21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思想。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的一个关键是治理方式创新,实现治理主体、具体方式、过程上的多层面创新。2013年,各地涌现出诸多创新模式、典型经验,成为实践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  相似文献   

17.
海关工作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探索谋划海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国家改革战略的迫切需要。海关应进行一次深刻的体制改革和执法理念改革,重新确定海关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主体定位,通过推进"权利体系"、"法治体系"、"民主治理""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海关治理体系"现代化,将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大数据战略"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领导干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否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关系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大数据时代给领导干部带来的契机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更有优势掌握和利用大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政府治理能力,塑造良好的作风形象。(一)有助于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制度的理性建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制度的理性建构的核心要义在于制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同。制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同要从国家理性、交往理性、制度实践、社会资本和制度伦理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国家理性是协同的精神统领,交往理性是协同的话语基础,制度实践是协同的现实依托,社会资本是协同的中介资源,制度伦理是协同的伦理诉求。制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协同有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的建设、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能力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求实现其现代化。政府与民众沟通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得以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是有效化解当前各种矛盾和发展困境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就当前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现状而言,存在着沟通不畅、沟通无序、沟通失效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求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能力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