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领导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麻烦问题需要处理.这些麻烦的问题,有些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些是成因比较复杂、牵扯面广的棘手问题,有些是未曾预见的群体性事件.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工作的被动和不良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领导者不妨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化解矛盾,从而可以避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底办法多的草率行事.  相似文献   

2.
明君之明,大概“明”不过唐太宗李世民了。你看他,近君子,远小人,从谏如流,常常被冷谏的大臣们弄得下不来台。唐朝从他一接手就变了个模样,贞观之治被后世传颂着。如果作为后世的参考,如《贞观政要》中记载的那些语言,不失为精辟,所举的例证也对后世  相似文献   

3.
<正>唐太宗李世民以雄才大略和英武盖世名震千古,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相形之下,他善于娴熟地运用幽默化解矛盾的领导艺术,往往不为人们所熟知。通过李世民廷赐"醋坛子"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窥见李世民幽默领导艺术全豹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赵立权 《领导科学》2002,(13):10-11
冷处理是精明的领导者经常运用的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它的要旨在于不是不处理,而是在处理时机不成熟或不宜主动明确处理的情况下,采用一种暂且"冷冻"、"搁置"的处理手段.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不处理而处理的实际效果.冷处理艺术的根本在于巧妙灵活,要视情而用、视情而变、择机而动、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会适得其反.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注意巧妙运用冷处理艺术.  相似文献   

5.
6.
身为人师,应该是在盛怒中不从事教育,在教育中不用过激的言辞,只有理性之帆,才能引德育之舟乘风破浪。对此,我深有感触。有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发现一个男同学正在看连环画册,气便不打一处来。心想:这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看连环画,真不思进取!于是,我悄悄地走  相似文献   

7.
<正>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宗颇具创造性的领导艺术与领导智慧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对当下的领导干部亦有启迪借鉴之处。群策群力理性用权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守业的法宝,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8.
正贞观六年(632年),尉迟敬德曾在庆善宫陪同唐太宗李世民参加宴会,见有人座次排在他之上,就愤愤地说:"你有何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面?"位于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尉迟敬德勃然大怒,一拳击向李道宗面额,闹得宴会不欢而散。李世民毕竟是有些涵养的,公开场合没有发作。事后,他召见尉迟敬德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很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表现,方知韩信、彭  相似文献   

9.
唐初名将李世勣本姓徐,后因功高,赐姓李,避李世民讳,改名作李勣,封英国公。他镇守并州十六年,突厥不敢越雷池一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朕今委李勣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后来又说过“李靖、李勣二  相似文献   

10.
正“德”指内心的仁善修养和外在的惠爱行为。我国封建社会是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人们的法制观念及法律体系很不健全,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皇帝的“德”就成为确保国家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唐太宗之所以能在其统治时期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的局面,与他的“德”有密切的关系。一、敬畏使唐太宗能尊重规律历代封建帝王都自命为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把自己看成是  相似文献   

11.
张振旭 《领导文萃》2013,(23):96-97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拨乱反正,刚坐稳位子,就开始了内部人员的整改与肃清。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与大臣共治天下,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他是怎么从“钓鱼执法”到解开心结、下放权力的呢?下放权力还是“钓鱼执法”?  相似文献   

13.
孙文泱 《领导文萃》2009,(10):47-49
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之一即在于君臣相得,这一点没有争议,只是有意无意间被夸大了。  相似文献   

14.
<正>唐太宗李世民以其统治前期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名留青史,他亲眼目睹了隋朝统治大厦土崩瓦解的过程,深知维持官僚制顺利运行的必要性和难度。在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中,李世民与大臣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实施对社会的治理,如何保证官僚制的高效、公平与正义。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君臣讨论如何从"人"的角度入手,实现官僚制内部自我纠错的话题。官僚制的纠错机制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当时纠错,另一种是事后纠正。当时纠错,就是依照某些成文法令(比如中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治国理政、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才群体。王夫之在《读通  相似文献   

1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普通人是这样,古代的帝王更是如此。关键的不是犯不犯错误,而是对待所犯错误的态度,有了错误敢于承认的人,才能真正改正错误。《左传·庄公十一年》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行为,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政权的兴亡规律,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的君主,皆可成为禹汤;  相似文献   

17.
孙文泱 《领导文萃》2009,(15):132-135
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 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本人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从武功方面来说,我已经胜过古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相继出现的皇帝,他们的身世、经历、理想及个人爱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两位皇帝,一位是生于公元569年的隋炀帝杨广,另一位是生于公元599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与隋炀帝非常像:一是身份像.两人都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隋炀帝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二是经历像.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统领大军南征北战.公元588年杨广任行军元帅,率50余万大军渡江灭掉南陈,几年后又击退了北方突厥的犯边;李世民少年从军,协助父亲在太原起兵,多次亲领大军平定了国内的各路农民起义军与割据各地的大小军阀.两人都是前皇帝的二儿子,本来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但都通过搞阴谋诡计继承了皇位.隋炀帝是粉饰自己、构陷兄长,李世民则是公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并迫使父亲让位.  相似文献   

19.
<正>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委实与一般古代帝王的耳朵有别,只不过这个"有别"不在生理现象,诸如"双耳垂肩"之类,而在心理作用,譬如"务闻其过",而非仅是"欲闻其善"之类。据《贞观政要》载,魏徵在任谏议大夫期间,前后共陈谏二百余事。就是这样一个"挑刺官",反而得到唐太宗重用:贞观三年,被任命为秘书监,参与朝政,后又被封为郑国公。魏徵逝世后,唐太宗感叹道:"昔唯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于是,他一面"虚己外求,披迷内省",一面要求"若有  相似文献   

20.
<正>一、唐太宗"隋亡观"的形成机理改朝换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头等大事,备受瞩目。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煽动兵士谋反,隋炀帝被害于江都。隋失天下,英雄竞起,纷纷称王称帝,鼎峙瓜分。李世民随父亲李渊起兵太原,东征西讨,逐步建立政权。唐王朝政权逐步稳定后,一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