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官不为"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工作不作为或不负责的行为状态,表现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会为等特征。通过交易成本分析发现:干部为官将会付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领导干部选择"为官不为"则会获得交易成本比较优势,即支付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治理"为官不为",应增加为官有为的正当收益,同时加大"为官不为"交易成本,包括进行理念教育与技术培训、建立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改善工资待遇与推进精兵简政。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领导干部群体中存在一些懒政怠政、敷衍塞责的心态和行为,即"为官不为"问题。"为官不为"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落实,而且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为官不为"是一种顽疾和疑难杂症,不能等同于一种单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表现问题。治理"为官不为"要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综合施治。一、把规范权力作为基础"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不当为、不作为、乱作为,扭曲了  相似文献   

3.
正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人民群众对为官不为者最直接的评判。何谓为官不为?就是指领导干部消极对待职责的思想状态,以及不履行工作职责,不作为、慢作为、不敢作为,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说白了,为官不为者就是患上了官场综合征,包括缺乏理想信念的"软骨症"、从严治党下的"焦虑症"、保守  相似文献   

4.
正为官不为与官员乱作为同属于干部失职失责问题。当前,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此大环境下,为官不为更成为一种变相腐败,危害性极大。要根治为官不为,必须"知其害,防其乱"。一、知其害——为官不为的不良影响延缓工作进程、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领导干部任性用权的滥政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此同时,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等现象却日益凸显,并不断滋生、扩散。门好进、脸好看,但事依然难办。工作不敢担当、相互推诿、拖延不办等落实不到位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上班聊天、玩游戏等例子更是屡屡见诸报端。笔者认为,懒政在本质上是为官不为、党性丧失、宗旨意识淡薄的表现。作为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单位一把手要通过工作监督和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务员腐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乱作为"的现象逐步减少,但"为官不为"问题却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务员"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个人素质不高和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是"为官不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是治理"为官不为"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包括理顺绩效管理领导体制,全面公开绩效管理信息,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优化绩效评估主体结构,健全绩效结果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俊峰 《领导科学》2020,(6):100-103
一些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形式多样的"懒政""荒政"现象。这些"为官不为"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组织防卫思想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行为、避免责备和变革。从组织防卫视角来看,"为官不为"现象产生和盛行是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为官不为"问题的有效治理需要从社会角度、组织角度以及个人角度等方面入手。具体而言,要加强社会价值观的宣传与引导,加强思想、文化和制度建设,加强自我进步和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8.
正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是当前领导实践中一个比较典型和普遍的问题,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是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有种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闲度日不干事。当下有人调侃,当官有风险,用权需谨慎,不如图清闲。一些人认为,当"清官"太辛苦,不求造福一方,但求远离风险,没有组织授权,尽量不找事、少用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满足于混日子、注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4,(36):F0004-F0004
正针对南昌市部分机关单位存在的"门好进、脸好看、不办事"和党员干部不敢担当等问题,从9月起至12月,南昌市开展"为官不为"、"为政不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并制定下发《南昌市国家工作人员"为官不为"、"为政不廉"行为问责暂行办法》。【整治】决策失误等11种情况要问责,出现问题要"减编"《办法》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11种违反干部作风建设规定的问题要给予问责。问责方式包括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免职和辞退等。  相似文献   

10.
<正>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干部工作的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作出了制度性规范。"能上能下"两者不可偏废,"能下"执行不到位,"能上"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下"成了常态,"上"才能真正有状态。"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制度机制,"能上"不能下,导致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屡禁  相似文献   

11.
宋帅 《领导科学》2015,(10):4-6
<正>领导干部作为带领人民干事创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人,一个决策、一个计划甚至一个动作,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一方发展大局,因此,其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牵引着群众的目光。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状况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裸官""潜规则""为官不为"等现象的频繁出现,给领导干部职业操守笼罩上了集体缺失、集体败坏的阴影。"操守"一词古已有之,释为执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巨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在此背景下,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当官没有以前舒服了,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甚至选择了"官而不为"。对中央的反腐治吏措施,群众无不拍手称好,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同时,随着领导干部"舒适度"的降低,"官而不为"现象如果蔓延开来,最终还是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3.
正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干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而领导干部的主观思想因素在其中起最主要的作用。一、客观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在经济领域推动了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思想领域激活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求,造成一些领导干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下功夫把干部的问责、惩处制度抓好,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正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规定》全文共19条,明确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  相似文献   

15.
正为官不为、庸政懒政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国外发展经验表明,治理为官不为问题,不但要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绩效管理,而且要从行政文化、制度建设、技术创新、监督制约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尽管我国与很多域外国家的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有所不同,但学习借鉴国外治理为官不为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的心思往哪儿想,精力往哪儿投,劲往哪儿使,事关一个单位的根本。这心思、精力、干劲从何而来,就要看领导干部的人格品行。领导干部应当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行,这是做官的基础,是为官之本、立业之基。只有这样,才能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相似文献   

17.
正一、容错机制存在的必然逻辑容错机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媒体词语、公共政策词语,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我们鼓励人们大胆创新,出现了一些敢作敢为的党员干部;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做事不出于公心,不民主决策而独断专行,不科学决策而违背程序,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一些领导干部一味求稳,"为官不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心态越来越普遍。如何在创业与  相似文献   

18.
正为从严整治"为官不为"问题,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日前,辽宁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试行)》,15种不作为、不担当情形将被问责。不作为情形——对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传达贯彻不及时、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效率低下,或打折扣、做选择,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受到省、市、县通报批评的;对群众反映强烈、上级明令督查并要求整改的问题,或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自  相似文献   

19.
<正>近一年多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无数"苍蝇老虎"纷纷折戟落马;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官而不为"——消极对抗者有之,耍滑避事者有之,明哲保身者  相似文献   

20.
正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结合基层操作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推进落实。一是"下"有所法,"下"出正气来。可结合已出台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推动干部担当作为防治为官不为办法、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规定等指导性文件,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