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慎、勤”三个字,在清代出现的频率应该是最高的,它实际上就是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为官之道,也就是清代官吏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2.
于成龙在清代顺治、康熙时期,素有包(拯)孝肃、海(瑞)忠介之清誉.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祯年间,他曾考取过副榜贡生,倡导经世之学.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为广西罗城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后,由于其政绩昭著,又屡被提升. 相似文献
3.
4.
5.
6.
7.
<正>俗话说:"宰相衙役七品官。"意思是说,在旧社会,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府里的凡夫走卒,诸如跟班秘书、参谋助手、保镖司卫、门卫保安之类的,不提拔则矣,一提拔就是至少相当于县令或县令以上的官职。为什么?因为贵为宰相,那可真是"一人(皇帝)之下,万人(朝庭百官)之上"的高官,即使后来朝庭设置多位宰相职位,但是依然是高高在上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高官,诸如中央常委或国务院副总理一样的级别。因此,相府里的普通人容易升官,而且提拔的职务起点要高。原因有三: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提拔方便。每逢朝庭提拔干部时,相府本身就是操作机关,而且宰相怜惜下属服务多年,对下属多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3.
胡质、胡威父子二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清廉见称于世.父子二人仕途通达,身居显位,并有卓识,俱有才干,共为循吏,垂范后世,可谓佳话.清官胡质东汉以降,社会风气败坏,政治黑暗,奢侈腐败之风盛行.及曹操统一北方,励精图治,提倡节俭.顾炎武《日知录》十三卷俭约条目下记载:魏武帝时,毛玠为东曹掾,典选举,以俭率人.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相似文献
14.
晋武帝司马炎曾与胡威谈论起家事,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他: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不如父亲。我父亲清廉,生怕别人知道,而我的清廉,却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不如父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乾隆中期以后,官员之间喜欢借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官僚机器的运行过程中,这种迎来送往的利益传接成为权力的润滑剂。乾隆皇帝也参与到了这场权与利的博弈当中,送给皇帝的礼品就是贡品。给皇帝办贡是一项劳神劳心的活,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全,既要是天下奇珍,又要不流于世俗。王亶望在这方面是高手,所送礼品往往能够博取乾隆的欢心。比如说,他送给皇帝一柄价值4000两白银的玉如意,在玉如意上镶嵌大大小小珍珠为饰。四分重的珠子大约值四五千两白银,重五分者则需六七千两,一颗像龙眼果那样重3钱的珠子,至少要白银2万两。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