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肺栓塞患者的诊治资料,提高对高龄老年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技术,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总结我科2年来收治的8例高龄老年肺栓塞病例的诊治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在正确诊断后得到尽可能早的抗凝治疗,预后好。结论高龄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叠加多种基础疾病,易误诊,且死亡率高,所以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早诊断,尽早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已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某些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肺栓塞是射频消融术后严重和潜在致命的并发症。抗凝治疗对于肺栓塞非常重要,目前各种各样的新型抗凝药物不断出现,现就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和低分子肝素在射频消融术房颤后预防肺栓塞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素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203例确诊为CHF的住院患者分为两组:①循证标准治疗组(标准治疗组):分别或联合选用强心剂、利尿剂,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并注重病因及诱因治疗。②强化抗凝干预组(强化抗凝组):在循证标准治疗基础上,应用肝素静脉点滴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至少7天以上。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平均住院天数及入院时心功能评价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06%和94.92%: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12.94%和5.08%;至随访结束总死亡率分别为18.82%和6.78%(P<0.00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CHF患者在循证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强化抗凝干预后,其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明显优于标准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急性加重多由感染引起,核心是气道炎症。在炎症反复刺激过程中,不断的启动凝血纤溶系统,凝血功能改变,致血液高凝状态,即血栓前状态(PTS)。这种血栓前状态极易并发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心血管事件等。因此,COPD患者早期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是临床较为成熟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囊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已被公认为临床危重症患者常见的一类严重并发症,严重疾患、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高危因素均成为其罹患VTE的主要原因,而绝大部分患者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若同时并发PE,可导致临床研究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抗凝药如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虽已被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能有效预防及减少危重症患者VTE的发生发展,但近年来相关研究亦证实了它们的局限性。而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蓬勃发展,不同种类抗凝药物的选择及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估及新、老抗凝药物对危重症患者的风险-获益比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肺栓塞为肺癌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其发生率不断升高,一旦发生,其预后极差,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其预后。D-二聚体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之一,也是临床判断有无肺栓塞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密切及早监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评估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纤维蛋白、血细胞比容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cr,BUN,24小时尿蛋白容量,TC,TG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功能,临床疗效显著,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常出现多种并发症,作为常见并发症之一,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肺癌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影响。本文从肺栓塞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病率、肺癌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机制、肺栓塞与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几方面,论述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慢性肺心病顽固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肺心病并发顽固性心衰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给予氧疗、抗感染、止咳平喘、改善心肺功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体循环淤血情况的改善,以及动脉血气、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现更快,动脉血气、肺动脉收缩压、心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0%,对照组有效率66.7%,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顽固性心衰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治疗的脑卒中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为临床常规疗法,试验组则采取低分子肝素抗凝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情况。结果试验组60例患者中,仅有1例为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60例患者中,仅有7例为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8.33%,试验组优势更加明显,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讲,明确诊断后可采取抗凝治疗方案,效果良好,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药物治疗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3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华法林,21例)和观察组(利伐沙班,4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栓塞事件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下肢静脉栓塞、心肌梗死等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11.9%,出血性脑卒中、颅外大出血、一般出血等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9.5%,均低于对照组的38%与28.6%(P0.05)。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6.6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0.48%,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药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抗凝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诊断性或治疗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心血管内科常用的诊治技术。造影术后的股动脉穿刺点,目前多采用人工或机械压迫的方法进行止血处理,术后患者需要卧床(12—24)小时。老年患者卧床时间过长,易产生不适,有形成血肿、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等风险。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我科采用Boomerang血管封堵器(Cardiva医疗公司)对12例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处理,取得了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呼衰、心衰对于老年患者是致死率高的疾病,心梗合并呼衰心衰患者病情复杂,危重,护理难度大,病死率高。我科于2014年1月29日收治1例90岁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导致2型呼衰心衰合并心梗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抗炎化痰,抗凝扩冠,营养心肌,镇静,调节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以及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成功拔管,恢复自理能力。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探讨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2008年1月-10月4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实施有效的治疗与护理。结果高龄老年糖尿病的特点:临床症状隐匿、易发生低血糖、并发症多,均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估和护理。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和运动治疗、科学定期的血糖监测、合理药物应用、加强基础护理是行之有效的对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相关基础疾病、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现状。方法对黄山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经住院明确诊治的42例80岁以上高龄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持续性房颤33例(78.6),持续性房颤5例(11.9),阵发性房颤4例(9.5)。患高血压22例、心衰19例、冠心病12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和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L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大都具有一种以上中危因素和或高危因素,35例患者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华法令治疗为0,4例患者存在抗栓禁忌证,3例患者放弃抗栓治疗。高龄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增高,因心衰致死率增高。结论慢性持续性房颤是高龄老年人房颤的主要特征,老年房颤同时伴有多种相关基础疾病,高血压、心衰、冠心病是高龄老年人房颤的主要因素,老年房颤常有多个卒中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生率高,但华法令抗凝治疗率低,应针对个体选用合适有效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房颤消融术是电生理介入治疗最复杂、最前沿的一项技术。因房颤消融术需进行房间隔穿刺,术中使用大量肝素抗凝,环肺静脉消融点多,操作中易发生心包填塞。本文报告了1例心房纤颤患者在行房颤消融术后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急救护理过程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华法林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口服抗凝血药,而在老年病科通常会使用一些包括丹参、大株红景天、银杏、黄连、人参等中药提取物的注射剂。现已有部分研究表明中药制剂会增强或减弱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加之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导致中药注射剂与华法林合用时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及药源性疾病等用药相关问题,而临床上往往容易忽视二者合用时的用药安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上述常用中药注射剂与华法林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中药注射剂影响华法林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在中医药仍是我国临床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老年病科医生应充分考虑中药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让老年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龄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单一组30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30例患者给予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3%)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6.6%),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深静脉血栓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优势,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虽然医学技术越来越成熟,但肺栓塞仍然为脑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并且该病误诊率高,因此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对脑卒中后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可进行针对性预防,并确定高危人群。而采取适宜的预防措施可降低脑卒中后肺栓塞的发生率。肺栓塞发生后对其进行科学的治疗以及合理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肺栓塞(PE)是一种临床中比较常见、潜在威胁生命的血管疾病,漏诊、误诊率较高。近年研究发现,肺栓塞的发生与炎症有着密切关系,炎症因子伴随PE发生、发展的整个疾病过程,对PE的危险分层、疗效评估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常见的炎性标志物在PE中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