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市场经济下的当代中国人,面临一种非常矛盾的生存境遇和道德困境。昔日作为中国人民间信仰的“天地君亲师”,是对中国人文理性儒教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达,也是中国百姓之终极关怀的具体表达形式。“天地君亲师”是一个以天(神)为统摄、以血缘孝亲家庭为基础、以大地自然为家园、以祖国社群团体为依归、以尊师弘道、文化守护为己任的,作为公民个人信仰和道德实践的基础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间信仰存在多元一体化之格局。所谓"多元",是各地民间信仰表现的极端多样化;所谓"一体",是全民族大体一致的以"天地君亲师"为至尊的信仰秩列。民间信仰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之路径,主要有民族迁徙与神道设教、感恩祈福等方面。民间信仰以社神和祖先崇拜为根基,"天地君亲师"五位亦以地(社)、亲(祖先)为核心,故中国民间信仰宜称为"社祖教"。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基础的变动,必定要波及到意识领域,从而使信仰出现危机、选择、重建的过程.本文拟从信仰的本质及其在各意识形式中的表现入手,遵循历代信仰的发展线索,探讨信仰在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建前景.  相似文献   

4.
信仰思维表现为人类对生命存在始终和普遍的关怀.信仰思维的主观性不是主观主义.信仰思维并没有否认理性.信仰的证明不是理论的而在于生存实际的"现证",信仰的利益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心灵感知,信仰的实现是一个逐步的和手段不断转换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精神境界和生存品质的普遍提高.当信仰到达自己的目标的时候,一定也是科学和理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总要产生彼此的采借转换、涵化整合之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草根性力量又往往保存着各自深层的文化特性,使每种文化呈显出不同于他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系统。汉族“天地君亲师“神牌反映了中国大传统文化的特征,布依族采借之后,转换为自己深层文化价值和社会结构的祖先崇拜的陈述。这两种文化在涵化整合的同时,都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间的采借转化,涵化整合与草根力量的关系,正是人类文化纷纭多姿、精彩丰富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师范生的古代文学教学需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完善,文学史的通史性教学必须与专书、专题研究相结合,使常识能够具体化。阐释经典作品中对个体和社会的终极思考,使古今沟通成为可能,古代文学就直接成为建构我们心灵的资源。文学史教学还要关注研究方法的传授,以养成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对一些问题作出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7.
师范生的古代文学教学需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完善,文学史的通史性教学必须与专书、专题研究相结合,使常识能够具体化。阐释经典作品中对个体和社会的终极思考,使古今沟通成为可能,古代文学就直接成为建构我们心灵的资源。文学史教学还要关注研究方法的传授,以养成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对一些问题作出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8.
9.
百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追寻史.中国报告文学文体从其言说对象及其文体面貌中所折射出来的内涵意蕴,都传达出对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度整合与互动,凸显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前沿性,这体现于形象启蒙与内涵构筑、民族救亡与国家图存两大主题中对现代性的追寻,以及对与悖逆现代性主旨的"野蛮"的追逐、 "灰色"社会风尚、二元结构失衡等社会症状的反思与批判.由此,报告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引领时代精神气质的主流文体,成为名符其实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文体".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最近几年,徐治平关注生态问题的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散文生态话语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他散文的生态话语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是表现为人文关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最近几年,徐治平关注生态问题的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散文生态话语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他散文的生态话语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是表现为人文关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学者余虹的死亡与他所思的根本问题与所行的精神道路紧密相关。他的自决并不仅仅是结束身体的痛苦,而是因为精神见证太多的痛苦;他的自决不仅仅是尼采式的权力意志对强者价值的简单追求,而是渴望以自身的选择见证生存需要神圣的终极关怀;他的自决也不仅仅是福柯式的在死亡与差异间形成真实的自我,而是一位学者为其灵魂的归宿找到最终的归家之途。因此,余虹是现代世界中的一位存在之音的真正聆听者。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商业背景,导致世俗社会对物欲的极大追求,物欲成为话本小说的重要题材。在这些物欲叙事中,作者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生命焦虑与终极思考。为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为了后代子孙,为了生命的不朽,人们的物欲追求形式及对待物欲的态度各有不同。话本小说展示了世俗社会中物欲追求过程与“心安”,物欲态度与子嗣、成仙、成神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普通民众的生命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15.
人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物,其有限性始终呼唤着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对终极关怀的探求过程也就是人类意识达于精神自觉的文明创造过程。黑格尔把这一过程区分为艺术、宗教、哲学三个领域,并毫不怀疑地把人的终极关怀赋予哲学的"理性之光"。但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过程本身走着一条自我否定的道路,理性之光在力图把终极关怀完全纳入自身怀抱的同时却表明它本身就是和虚无相伴而生的过程。尼采用"上帝死了"最先宣布了欧洲虚无主义的来临,然而无论是尼采的宣告还是海德格尔的后续解读都不是要给人类指出一条最终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而只是表明有限存在的人在面临决断时的勇气。这表明的正是人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者和他的终极关怀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6.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一定道德价值体系及其依据的笃信和奉行。影响人们道德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宗教乃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宗教影响人的道德信仰的维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一个完整的宗教往往包含着一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关怀"和人生模式,从而成为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的一种类型。其二,宗教力图通过超自然力量宣扬因果报应而承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为道德信仰提供一种动力和保障。其三,宗教通过对人世间社会价值的贬低乃至否定、对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对来世的承诺,为有限的生命提供一种隐形的保障,为人生提供一种心理调节和心灵慰藉。其四,宗教通过宣扬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人们进行道德规劝和道德教化,规范人的品行,以影响人们的道德信仰。宗教对道德信仰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道德和宗教有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宗教具有一定的劝善功能,宗教对人们的道德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宗教是以人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为前提的,把道德信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的。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信仰不仅会因为宗教的瓦解而崩溃,而且,宗教信仰所引导的基本价值一旦偏离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就会使人们的道德信仰陷入非人性、非人道的误区,人们会因为宗教的非理性而导致偏离正确价值方向的狂热和痴迷不悟。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与道德之间--对三种价值观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道德与经济关系上有三种价值观。第一种是道德对经济无益甚至有害论,这种把经济过程从政治和道德中独立出来的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经济脱离封建政治、道德束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经济活动价值中立化导致了经济自由主义的蔓延,也产生了不少恶果。第二种是道德对经济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价值观,它认为,道德与不道德,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功利联系在一起的,但当道德行为长期得不到功利的支持,而不道德行为长期[(\265\303)(\262\273)]到惩罚时,就会出现道德危机。第三种是以人文精神为主的价值观,它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是与功利主义分道扬镳的,它强调的是终极关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种价值观尽管奢侈,但对克服人的物化和异化,重新回到超越一切自然物的人本身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慕容鲜卑建立的诸燕政权在十六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政权呈现出对汉族文化学习与模仿的特点。从昌黎时代起慕容氏统治者开始逐步改变鲜卑族原始的信仰,转向两汉时期神化的儒学,运用祥瑞、符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与政治相结合,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理论依据的。通过天象的解读,预言吉祥与灾难,用术数化解灾异以求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固统治。在诸燕统治者心中,借助儒学的神学思想,把自身塑造成顺天意的政权,才能得民心与争夺天下。故而,代表了天道与天命的儒家神学成为诸燕统治者崇尚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