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评介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发展中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初 ,芒德尔的“最佳通货区”理论开创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研究之先河 ;90年代初 ,爱默生等人的“一个市场、一种货币”思想 ,打破了“一个国家 ,一种货币”的传统主权观 ,为不同国家间的货币融合扫清了思想障碍 ;90年代中期 ,克鲁格曼等人的“GG -LL模型”为单个国家选择是否加入共同货币区提供了分析方法与工具。  相似文献   

2.
杨荣 《云梦学刊》2013,34(2):95-100
怀旧是对业已逝去的人或事的一种缅怀,它可以是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种哲学甚至时尚。对历史稍有记忆的人大概都不会遗忘,在19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曾经刮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怀旧旋风。据戴锦华描述说,"90年代初,在北京不同的繁华地段,出现了名曰‘黑土地’、‘向阳屯’或‘老插酒家’的中高档酒店、饭庄。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能像埃及的父母那样具有幽默感了,他们给子女取的名字一个比一个有趣。 第二次大战使丘吉尔、罗斯福等名字如雷贯耳,于是那时出生的男孩,有很多取名丘吉尔、罗斯福。让人  相似文献   

4.
一、与生命美学结缘 方英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美学曾经热闹过,乃至风流过,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理论生命力.生命美学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两位学者是怎样提出生命美学思想的?请两位给我们作个介绍. 潘知常:方博士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从宏观语境来说,那么,我觉得年龄,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回顾一下,国内提出和支持实践美学的基本上都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后来提出要修补实践美学的,则基本都是40年代出生的人,而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支持实践美学的人数就减少了.这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的人都是在“文革”以后上大学的,时代的急剧变革,使得我们有了可以与过去的革命话语、红色话语保持相对界限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尤其是90年代初以来,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焦点问题。一此西方发达国家借口对人权的关注,无视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竭力把人权问题国际化,大搞所谓“人权外交”,把人仅作为推行其霸权政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务院从1961年以来每年都要发表一个关于世界各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玉阁 《北方论丛》2004,(5):114-116
中国民营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恢复发展,经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迅速崛起,到90年代以来的蓬勃发展,经历了20多载.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共有民营企业集团2185户.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主体,更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崔崟 《学术探索》2012,(3):136-139
人的名字如同一张名片,除了辨别功能之外还揭示了一个人的国籍、出身、性别、家族等信息。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日本人名的发展史,日本人名汉字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人在取名时,更看重汉字的字义;表示"积极、正面、向上、进取、友爱、真、善、美"等褒义的汉字始终是日本人名用汉字的主流;日本人名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原本是“一穷二白”的国家 ,如何认识经济发展的内容 ,大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内容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之初到上世纪 7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2 0世纪 80年代末是第二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初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内容的认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迄今,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型,4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潜流的涌动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摆脱苏联模式的尝试,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的改革探索,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改革浪潮及90年代以来改革的深化.纵向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向深广推进的过程,而且每一次的改革浪潮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认真分析这些特点,既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的认识,也会给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伍斌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09-118+282
自亚洲人大规模移民美国开始,美国社会就开始书写亚洲人。20世纪初,社会学家率先展开对亚裔美国人的学术研究。20世纪30年代,移民史学在美国兴起,但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欧洲移民成为移民史当然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在民权运动的兴起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不同族裔群体的研究兴起,亚裔史研究也成为美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持研究活力和对史学前沿的敏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跨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写,亚裔史学对其尤为倚重。众多学者在跨国视野中研究亚裔史学,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版了诸多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亚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诸多传统观点,更为立体地展示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代价:婚姻拥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缘起自 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我国生育率出现了急速且持续的下降 ,人口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在我国实现低生育的同时 ,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生殖健康、统计失真、出生性别比偏高等问题。经验数据表明 ,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一般在 10 3~ 10 7。然而自 80年代 ,尤其是 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偏高且持续上升的趋势。 1980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为 10 7 4,1985年上升为 111 4,1990年达到 114 73 ,1995年更高达 117 4。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在我国男大于女的传统夫妇年龄差规范下 ,生育率下降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人名中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哈萨克人名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受父母文化程度,审美观,价值观的影响,所以有些姓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有些姓名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哈萨克人名中蕴涵着宗教文化。哈萨克人信伊斯兰教,宗教氛围较浓的家庭常给孩子起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或以伊斯兰教宗教领袖名字取名。哈萨克人名反映了畜牧文化。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局的生活方式,使哈萨克族有过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搬迁,这种游牧搬迁文化也体现在人名中。哈萨克人为了让后代记住自己的历史和历史上的伟人,用他们的名字为自己的子女取名。哈萨克人名蕴涵出生的地点和时间也折射出家庭的结构状况。哈萨克人世世代代从事畜牧,所以以动植物或自然现象词语危害子取名。  相似文献   

13.
一、蔡元培生平教育业绩述略蔡元培(1868-1940)先生,浙江绍兴人。小名阿培,入塾发蒙后取名元培,原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别号鹤;尝用“民友”为名,后改号子民;以元培、子民之名号用至病逝,但以“蔡先生”之名行于世。“蔡先生只有一个!”北京大学人这么说,全国仕人、民众也这么称。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蔡先生”的确只有一个!纵览蔡元培一生,看其主要活动行止,则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科研事业,为中国的文化教育科研从近代走向现代,力排众议,精心率画,勤勤恳恳,乐此不疲;真可谓是规范中国教育走向而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4.
仲经 《家庭科技》2008,(11):17-17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到了适婚年龄,都市里涌现出了第一批“双独生子女”家庭。面对退休在即的四位父母与一个小孩,他们该如何理财呢?先来看看这类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论聊斋人物命名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聊斋故事中母亲很善于为子女命名。云萝公主生长男,曰:“此儿福相,大器也”,因名大器。生次男,举之曰:“豺狼也!”立命弃之,其夫不舍,云萝遂为之取名可弃。后来大器17岁及第,可弃赌博无赖。人如其名,丝毫不爽。细柳嫁给高生后,知高享寿不永,生子命名“长怙”,高生问命名之义,女答:“无他,但望其长依膝下耳。”“无父何怙。”高生终于早卒,长怙失怙,美梦落空。这些慈母熟谙“名以  相似文献   

16.
颜榴 《云梦学刊》2014,(1):94-95
这10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对个人的冲击。中国社会的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已开始,那时因为刚过去的一场浩劫,文艺的表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80年代延续到90年代初。90年代一直为新世纪这10年的变化做着准备,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最大变化有两点:一是电脑、电视及手机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体:二是消费生活强力进驻中国,人被商业品牌文化所包围。由此形成的以资本为驱动力的娱乐文化,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河南省从80年代初开始引进外资,到9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9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是利用外资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也存在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结构不平衡、引进外资总量不足等问题。文章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海托茂人族源与族群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茂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穆斯林群体,历史上托茂人属于青海地区蒙古族两盟二十九旗中南右后旗的旗民,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使用蒙古语,过去穿蒙古族服装,与蒙古族一样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变”之前托茂人主要居住在青海省海晏县,“河湟事变”期间部分托茂人逃至新疆博湖县与焉耆县。1958年因国防建设需要,居住在海晏县的托茂人迁至祁连县,后来几经调配,居住趋于分散,现在主要分布在祁连县的野牛沟、默勒镇及周围县。由于史料记载含混,托茂人族属问题长期以来悬而未决,至今托茂人一部分按回族统计,一部分按蒙古族统计。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调查,并根据托茂人没有姓氏及取名特点,认为托茂人祖先应是清初以前居住在新疆的伊斯兰化的蒙古族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9.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20.
1896年1月17日,浙江金华之汪姓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答。谁也未曾想到,这位出身寒门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