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沫若后期(1949-1978年)的许多诗作呈现了不同的文本形态,有的是具体作品多次修改,但没有注明;还有的是作品集就有差异很大的版本,尤其是单行本《沫若诗词选》和《郭沫若全集》中的《沫若诗词选》异本现象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仅就文学创作来说,他不但是新诗、历史话剧创作的伟大奠基者,而且在传记文学的创作上,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无与伦比的。“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郭老的传记文学作品有《少年时代》以(《沫若自传》第一卷)、《学生时代》(《沫若自传》第二卷)、《革命春秋》(《沫若自传》第三卷)和《洪波曲》。这些作品卷帙浩瀚,长达百万余言,确属鸿篇巨制。但是,过去对郭老这方面的成就,研究的人不多,评论文章也很少。有的文章还说什么郭老的传记文学连卢骚的《忏悔录》都不如,纯属“个人的流水账”。这显然是诬蔑。实际上,郭老的传记文学尽管是用自传的形式,但他自己说得明白:“我不是想学奥古斯都和卢骚要表述甚么忏悔,我也不是想学歌德和托尔斯泰要描写甚么天才。”写作的动机很明确:“便是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在郭老的传记文学中上起十九世纪末下至抗日战争的初期,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我们知道,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其间,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省图书馆查阅解放前的旧报纸时,发现一九四三年一月六日的重庆《大公报》上有一篇署名郭沫若的文章,题目是《序<情虚集>》。这是该文的第一次发表。《情虚集》是田仲济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它于一九四二年春夏间辑成,翌年二月由重庆东方书社出版。郭沫若的这篇序文(作于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即初收于该书中。但在郭沫若的各种单行本和解放后出版的《沫若文集》中,均未收入此文。一九八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年谱》和一九八三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年谱》中,也均未提到郭沫若的这篇佚文。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同志在序他的自传时说:“我自己颇感觉着也就像大渡河里面的水一样,一直是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流着.”郭老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思想历程也是这样.本文试图通过对《郭沫若少年诗稿》的研读,从源头上寻找“乘风剪浪下嘉州”(《夜泊嘉州作》),“久欲奋飞万里游”(《寄先夫愚》)的原动力.一、《少年诗稿》是郭沫若早年思想的真实记录郭沫若一八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诞生在乐山沙湾镇老家,到一九一三年秋初出夔门、东渡日本之前,二十一年的生活可以分做三个阶段,即:一八九二至一九○  相似文献   

7.
(一)导言按笔者《古代典籍所记载亲称新解》所考,弟与叔是不相类的两种亲称,弟为同父同母或同族之昆弟,而叔就不然,是属于婚姻之族的对方,为姐妹夫,在古昭穆之制婚姻之亲来说,姐妹夫又是妻昆弟,今之称“内兄”或“内弟”。因而郭公鼎堂有“盖姑舅乃互为夫妇者,姑舅之子,即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亦即姊妹之夫。”(见《沫若文集》14卷《释祖妣》329页)笔者在《怀念郭沫若师承其创新精神》(载上海版《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取这个名字的理由: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开贞,常用名郭鼎堂。1919年给《时事新报》的副刊投稿时,把故乡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和若水结合起来,取名沫若。茅盾  相似文献   

9.
“蔼沬”一词,道教文献中注解有两处,让人莫衷一是。原因在于文献中“沬”与“沫”写法上的混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认为“蔼沬”释为“昏暗貌”更为恰当。“乙密”一词,许多学者做过讨论。结合道教文献用例,可以确定“乙密”是“乙”与“密”构成的同义复合词,表“精微,隐密”之义。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最初发表于 1 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 ,巴金是《雷雨》的发现者 ,是他把剧作披露于世。巴金在阅读初稿时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 ,而且为它掉了泪”。 (见《蜕变·后记》)《雷雨》的问世 ,轰动了当时的文艺界。当时远在日本避居的郭沫若撰文称赞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力作”。 (见《沫若文集》第 1 1卷 1 1 3页 )直到 45年后的 1 979年 ,茅盾在回忆文章中还以“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赞美《雷雨》的演出盛况。中国历来只有戏曲 ,曹禺广泛吸收西方戏剧优点 ,又融进民族生活。《雷雨》的诞生是话剧艺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写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不仅是郭老一生革命经历中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也是在民主革命阶段,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嘴脸的一篇重要的文献。解放后,这篇文章连同它的续篇《脱离蒋介石以后》一同收在195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八卷中,以后,在出版《沫若自传》时,该卷又作为《沫若自传》第三卷《革命春秋》出版。但是,在这之前,郭老长期未找到这篇文章。后来,郭老是怎样找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同志的著述,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丰富遗产的整理编目,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版了《沫若文集》十七卷。我们在编辑《郭  相似文献   

13.
卜辞“我其巳宾乍帝降若”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其巳宾乍帝降若”(《粹》1113)作为一条重要卜辞,常为专家所徵引。然而这条卜辞如何解读,却仍然存在问题。郭沫若的断句是:“我其巳宾,乍帝降若”,他最初解为“我如傧祀鬼神,则帝降若”,几年后又改释为“宾者,余谓即武丁时所习见之卜人宾。‘已宾’者,盖谓罢免其官职(余旧解为傧祀之事,不确,今正)。”两说郭氏均未论证,也未有进一步的说明。学者虽多信从前说,但后说的存在却也常使人疑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同志写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不仅是郭老一生革命经历中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也是在民主革命阶段,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嘴脸的一篇重要的文献。解放后,这篇文章连同它的续篇《脱离蒋介石以后》一同收在195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八卷中,以后,在出版《沫若自传》时,该卷又作为《沫若自传》第三卷《革命春秋》出版。但是,在这之前,郭老长期未找到这篇文章。后来,郭老是怎样找  相似文献   

15.
直面希望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5):50-50
鲁迅先生用“丰之余”笔名写过一篇《扑空》。施蛰存先生说:“丰先生作《扑空》.其实并未‘空’,还是扑的我。”  相似文献   

16.
“少年忧患深苍海,血浪排胸泪欲流。万事请从隗始耳,神州是我我神州。这是郭洙若的一首七绝,原附于《抵制日货之究竟》一文的末尾。《抵》文发表于1919年10月出版的《黑潮》第1卷第2期。《郭淋若著作选读》和两种《郭沫若年谱》都说这首无题诗原附于《同文同种辨》的末尾,那是搞错了。发表《抵》文的那一期《黑潮》上还确署名郭开贞(即郭沫若)的论文《同文同种辨》和署名开贞(也是郭沫若)的新诗《风》。《抵制日货之究竟》署名夏社。夏社原是五四运动后,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几位留日学生成立的一个革命团体。郭沫若曾这样回忆道, 在那年(笔者按:1919))的六月,福冈的同学,有几位集合了起来组织过一个小团体,名叫夏社。这夏社是我所提议的名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结社是在夏天,第一次的集会是在一位姓夏的同学家里。我们的目的是抗日,要专门把日本各种报章杂志的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搜集起来,译成中文向国内各学校、各报馆投寄。(《学生的时代》单行本第55—56页) 《抵》文的署名即由此而来。笔者曾查阅过《黑潮》的《抵》文,其中有五四运动前几年多种  相似文献   

17.
邦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邦沫若诗学".  相似文献   

18.
以1951年海燕书店版《历史人物》、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沫若文集》所收《鲁迅与王国维》的版本对比、勘校,从中钩沉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学术精神发展变动的内在轨迹。作为学术史家的郭沫若,在政治准则、政治评判基点上对民国时期著名学术人物的平视,表露了"人民本位"思想法则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的学术评价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迎接建国三十周年,我校分校中文系和上海图书馆合作,把郭沫若同志1947年11月——1948年11月在香港期间发表的六十余篇文章、谈话(均未收入《沫若文集》),以《迎接新中国》为题,汇集成册,将由本刊作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丛书》出版.下面发表的三篇,就选自这个集子.  相似文献   

20.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郭沫若同志从上海到广州,应聘到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任文科(即文学院)学长职务。一个月之后,郭沫若同志撰写了《我来广东的志望》一文,高度评价了当时正在勃兴的国民革命,叙述了他在国民革命中应抱的宏图大志。该文充分反映了郭沫若同志在“广大”的实践,是接受中共广东区委的影响和帮助,在思想上发生转变,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但迄今在关于郭沫若同志的著述目录、著作年表中却对该文的记载均未提及,或仍为空白。郭沫若同志本人也许由于北伐战争中戎马倥偬,和大革命失败后被迫潜踪日本的流亡生涯,使他淡忘了这编短文,以致后来既未收入文集,也未在回忆中提及,实为莫大憾事。我们在中国博物馆收藏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