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发展的国际人权法在国际人权保护方面突破国内法的限制,保护领域不断延伸,近年愈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集体人权与发展权问题。受国际人权法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人权立法也有了长足进步,2004年的最新宪法修正案将保护人权写入宪法,第一次在国家根本法中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中国人权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尊重并保障人权不应当流于空洞的口号,现实中应将人权的保障原则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始末以及刑事诉讼的具体设计中。新刑诉法在完成修改后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在刑诉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的部门法首次具有了对于人权保障的明文规定,总则当中明确规定了这是继宪法法律条文规定之后,不失为立法层面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新刑诉法从立案、侦查直至执行的全过程均对人权进行了全面的保障。人权保障原则在新刑诉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治乱要依法     
2009年4月13日.我国政府首次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将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具体化.承诺让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力受制度保护。让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制度遵循。有社会学者说.这是我国走向公民社会漫漫征途中的一小步.认为该计划有两大亮点:不允许公权不作为,禁止公权乱作为。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历史的产物",人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 化与丰富,对人权的保障也是在历史的进步中发生、发展和逐步 完善的。 尊重人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充分地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在国 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方面切实重视人权,在具体的社会生活 中呵护人权。保障人权,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不断地为实现人权创造必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 人权保护是宪法的核心原则。 对中国一方来说,中关人权斗争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仅不可 避免的,而且必须勇敢面对。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追求。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分国籍、住所、性别、民族或种族、肤色、宗教、语言或其他身份地位等因素,都平等地且不受歧视地享有人权。这些人权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且不可分割。在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利益必须也必然通过法律做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国家法治的发展是实现人权的保障,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法治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人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实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机关据以活动,人民权利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宪政则是以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威而形成的一种以制约国家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民权利为目的的政治运作。以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立宪主义思想是实现从宪法到宪政的根本指导思想,宪政是宪政主义思想制度化的过程与结果,确立立宪主义思想,按照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的要求制定宪法、尊重宪法和实施宪法,是现代固家从宪法到宪政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宪政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世界各国的160余部宪法普遍尊崇人民主权、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等宪法原则,宪法原则是民主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有宪法未必有宪政,真正的法治与民主只能通过宪政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公布,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在万众关注的目光中清晰起来。本期“热点透视”专栏推出的这篇由《中国司法》杂志刘武俊副总编撰写的文章,将向您展示此次修宪集中体现在人权保障、私有财产保障和“紧急状态”入宪这三大方面的法治亮点。我们希望,您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共和国宪法日趋成熟的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而且还能看到从中折射出的一个国家整体意识的进步与作为公民个体的您自己的命运。当“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样的字眼写入宪法,我们看到的将更是一种慈母般关切的眼神和她向每个孩子——共和国的每一位公民捧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宣言”!中国自有宪法已有百年,宪政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修宪中的这些亮点,必将使全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全沐浴在宪法权威保障的光芒之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经常打着人权的旗号,肆意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藐视他国的主权。人权和国家主权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人权问题说到底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的事”这一问题呢?首先,人权问题是从属于一个国家主权的内政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权基本上是一个国内法的概念,只是作为一个法律原则和公民权利被规定在一定国家的宪法、民法或其他法律之中。二战以  相似文献   

10.
2001年,齐玉苓诉陈晓琪一案,引发了关于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探讨.当公民的宪法权利受到侵犯、无适当的具体法律给以救济时,援引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必要性之一,宪法司法化是宪法基本精神的要求;必要性之二,宪法司法化是保障人权所必需.可行性措施主要是修订胜任诉讼的宪法文本和赋予司法机关之宪法司法解释权.  相似文献   

11.
一、网络表达的正面效应与非理性倾向 (一)网络表达的民主监督功能 表达自由既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也是民主制度的核心.目前,表达自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作为一项最基本人权纳入世界各国的宪法.在《世界宪法全书》中登载的111个国家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有102个国家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明确规定了表达自由或类似权利.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也规定了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税收是现代国家中国家和公民关系的重要表现,它关系到财产权保护和人权保障问题。宪政的视角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公民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对纳税人权利的规定却出现空白,税收立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一、人权保护是宪法的核心原则 纵观世界各国宪法历史的演进,无 不以保障基本人权为核心。1215年英国 最早的"大宪章",就偏重于保障基本人 权而把国家组织放在其次;1628年的 "权利请愿书"更以极大的篇幅详细记载  相似文献   

14.
比例原则被学者们誉为公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并被视为人权保障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实质在于规制国家正确行使权力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权.本文以一个案例作为出发点,对比例原则的内涵,地位,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行政执法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受教育权是一个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国家则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主要义务主体,为更好的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国家必须承担相应的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而我国宪法对于公民受教育权的权利义务复合论的规定在语义、逻辑、立法精神上均存在其缺陷与不足,同时必须完善公民受教育权的救济途径与手段,不仅从物质保障的层面,更要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比例原则被学者们誉为公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并被视为人权保障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实质在于规制国家正确行使权力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权。本文以一个案例作为出发点,对比例原则的内涵,地位,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行政执法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社论社评     
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人权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赵惠娜 《经营管理者》2013,(29):218-21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追求公平公正。沉默权制度是中国人权保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司法的题中之意。本文对沉默权制度本土化深入探析,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巳经成为共识。但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宪治国,如果宪法的权威没有在全社会得到确立,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十年动乱”中,连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也未能用宪法维护住自己起码的人格尊严,整个社会处于“无法无天”的状态就可想而知了。改革20多年了,宪法的权威是否已经建立却依然是个问题,我们依然不时听到违宪违法的报道和披露,人民的基本人权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 要真正确立宪法的权威,根本出路在于宪政改革。按照学者杜钢建的思路,宪政改革可以归结为八个字:依宪治政,司宪督政。也就是说,中国宪政改革的突破口是行政体制改革。这既符合宪政主义双重人性的预设:对执政者,持性恶的假定,这样才能防止统治者作恶;对民众,持性善的假定,这样才能尊重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尊严,保障他们的自由、财产和权利。也符合中国的现实,权大于法是违宪违法的重要原因。J·布坎南发现,政治活动家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冲动,去扩展政府行动的范围和规模,去超越任何可以想像的公共界线。因此,只有政府的或国家的活动范围受到可强制执行的宪法的约束,方可阻止此种过分的扩张。 除宪政改革外,加强公民的宪法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面对人权受到的侵犯,大多公民依然处于不想告,不会告,不愿告的状态,这与一个现代国家相去甚远。有人因此建议在大中小学生中全面普及宪法知识,将现行的政治课从小学5年级起直到大学一年级,每年开设宪法课。此举倘能得以实施,相信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20.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正案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等诸多方面进都做出了细致的规定,重点强调了人权保障。取保候审作为一种非羁押性刑事强制措施,尤其能够显示刑事强制措施实现刑罚与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关系,虽然新《刑诉法修正案》对取保候审也作出修改和完善,但仍有值得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