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中国五四以后的3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发生了两次浪漫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神性浪漫主义.而是一种诗性浪漫主义.它具有现实关怀、写实风格、明朗健康的情绪、平民精神等特性.  相似文献   

2.
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崎润一郎 ( 1 886— 1 965)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日本人又称其为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本来 ,唯美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在西欧文学中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文艺主张不同 ,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日本人在此把它们混在一起 ,显然是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不过 ,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中同时具有了上述两种文学流派的某些特征。西方唯美主义文学最大的特征是鼓吹“生活艺术化”,其目的是为了反对 1 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庸俗的风尚和功利主义思想。唯美主义文学作品大多描写变态的色情 ,并配以华丽而堕落…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篡夺苏联党政大权以后,把苏联的文艺变成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他们捡起了反动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来代替列宁的文学的党性原则,叫嚷什么“人不是历史的燃料;不能把人变成国家的螺丝钉”,“人对人是朋友、同志和兄弟”等等,要求作家写“善良、爱、对人  相似文献   

4.
日本白桦派作家的可贵之处是,他们是明治维新后的“官二代”或“富二代”,但这群特权阶层子弟人富志富,封建特权意识较淡。他们是积极个人主义者,想特权阶层所不想,为特权阶层所不为,在文学领域冲破主潮的羁縻,以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透视生活,推动文学蓬勃发展,其主旋律是确立个性,尊重人格,张扬正义,同情弱小,是对爱的歌咏。  相似文献   

5.
一、森鸥外与坪内逍遥的“没理想论争”  《青年》是鸥外于自然主义登峰造极之时发表的代表性反自然主义小说 ,鸥外要以理智的理想主义来反击自然主义提出的“无理想无解决”这一文学主张。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早就文艺创作中有无理想为论题开展热烈论争的 ,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森鸥外和写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坪内逍遥。但是在论争过程中 ,逍遥并没有正式提出“无理想”的主张。所谓“没理想”,意即“隐没理想”,将理想“隐没”于作品之中 ,表面不见理想。1 后来渐被逍遥的追随者和批评家们演变成了“无理想无解决”。当我们论述自…  相似文献   

6.
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卢梭所主张的“返回自然”,就是要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就是对“自我”的肯定。郁达夫称颂卢梭为“大自然的骄子”,赞扬他“称许本性的善处”,“比那一个都要猛烈,比那一个都能彻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怎么也掩没不下去的影响”。只要想想他在日本高等学校四年里所读的近千部外国作品中,很多就是德国、法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就不难理解欧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为例,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东方的传播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论述了文学在不同国度与民族发展与传播中时空统一性的理论问题。其要点是:(1)论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主张;(2)对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由古代到近代演化的宏观考察和鲁迅以日本文学为桥梁横向移植西方文学有益经验的一些观点;(3)探讨了文学流播中时空统一性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层次的区别。只有科学地揭示和阐发其“内在”依据,文学“外在”关系中的时空统一性才能建立在完全真实、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自其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的解放和自我确立便一直是文学的中心主题: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作为世界文学长廊重要成员的“多余人”形象,便是这样一些虽然身处困境却始终不放弃探索生命真谛的人。 “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不满社会现实,憎恨专制制度和  相似文献   

9.
一、规范意义的文学价值思想文学有什么用?现代批评理论对文学意义的探讨很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但对于传统批评来说,这却是至关重要的。源于柏拉图的传统批评模式,在古希腊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典范:文学如果是有意义的,那它就必然对现实的人生有所作用。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学主义者柏拉图,否定一切无用于“理想国”的文学。在他看来,诗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与理念之“真”愈来愈远,“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诗又激荡人的情欲,使“正义”的喜爱受到破坏,无助于理性的树立和城邦的稳定。唯一值得肯定的文学,只有那些教育人的颂歌。柏氏之后学亚里斯多德建立的诗学体系,虽被现代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誉为“对艺术作为艺术的批评”,但他对文学的捍卫依然以求知致善的伦理追求为出发点。从亚里斯多德到浪漫主义之前的欧洲文学思想,主要反映着承自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和古希腊“摹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军队作家”及其侵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军队作家”及“军队文学”的产生日本的侵华文学,主要有两部分作者。一部分人是受报刊杂志社派遣的职业作家,如所谓“笔部队”的成员。他们没有实际的作战经历,在战场上,他们至多是“观战”,而不是“参战”,因此,他们写作的篇什,要么是“从军记”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正> 许多个体户,尽管“赚了大钱”,但心情并不舒畅。在不少的场合中,他们被人另眼看待,甚至被当做“二等公民”。有不少人,总在想,“个体户嘛,不就是喜欢赚钱的吗?!”更有甚者,有时简直把他们同“强盗、骗子”等等划了等号,认为他们是到处坑人的“万人坑”。而在更多的人的心目中,则往往是感到他们存在的必要,但又同时存在着一个大问号。这样的社会心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再兼之目前发展模式、体制模式转换时期人们行  相似文献   

12.
一新时期文学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作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许多作家,尤其是小说家在走向艺术的自觉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成熟。他们把文学从工具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文学成为人学。小说家的艺术触觉更加深入到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去,一层层地揭开人物的心理。文学的这种强烈的“主观性”和“内向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主导趋势。文学的“向内转”,引起了小说整个艺术格局的变化,使小说的艺术面貌焕然一新。在内容上,作家对社会和人生这个大系统的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的“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提法本身有其不严密的地方,质疑如下: 一、目前现行的文学史教材并无沦陷区文学的介绍,因此,“东北作家群”之说,容易使人把它同沦陷区文学相等同,然而,“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并不等于沦陷区文学,他们的创作也不能够完全代表沦陷区文学的全部精华。所以,“东北作家群”这一名称在概念上容易使人模糊。二、据笔者统计,所说的“东北作家群”在沦陷区的文学活动时间过于短暂,如:萧红、白朗,二年;萧军、舒群,三年;罗烽,六年;骆宾基、  相似文献   

14.
刘保昌 《学术交流》2006,2(3):151-155
鲁迅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都有密切关联,他既以面向西方思潮大幅度的开放姿态出现,又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现实与时代需求,显示出世纪初一代文化巨子面对现代世界文化时的从容宽阔心胸及其从本土现实出发的积极建构心态。鲁迅的个性观亦明显地借鉴了道家文化资源,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对“以众虐独”的警惕与老庄思想中对“异己”的警惕如出一辙。其二,在表述上,如“人丧其我矣”来自于庄子的“吾丧我”、“自丧”等。  相似文献   

15.
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撰文指出,高尔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于是认为最早提出“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是高尔基;进入21世纪后,钱先生又说,“文学是人学”的发明权应归属于泰纳。本文认为:事实上,高尔基未曾提出过“文学是人学”的建议,泰纳也没有作过“文学是人学”的完整表达。不过,尽管如此,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政治与文学生态中,能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并阐释文学的“人性”品格,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才情,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在后来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中,这一提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不过,也应该看到,“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缺乏其自圆其说的学理性依据,尤其站在新的世纪,以更高的标准对这一命题进行审视,其存在的局限性也是较为明显的,这就是: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不是文学描写对象的全部;人是评价文学的一个尺度,并不是评价文学的唯一尺度。文学还应遵循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骏 《求是学刊》2004,31(4):98-105
五四文学革命已经有 85年的历史 ,功过是非 ,理应给予理性的学术评价。对于五四文学革命 ,既有“新儒学派”的根本否定 ,受“新儒学派”影响的传统文化维护派的指责与否定 ,也有“国学派”、“鸳鸯蝴蝶派”、“新鸳蝴派”等的挑战 ,他们的一些批评指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缺点与失误 ,往往不无道理 ,但相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功绩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功绩有 :( 1 )以白话取代文言 ,完成了文学语言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2 )揭开了中国“人的文学”的新篇章 ;( 3 )彻底扫荡了“鸳鸯蝴蝶派” ;( 4 )取法欧美文学的经验 ,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首次接轨。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热心提倡者埃辛鲍姆曾宣称:他们把诗学从“哲学和美学理论中解放出来”,并使它“朝着科学地研究事实的方向发展”①。不管埃辛鲍姆的话有多少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他们对文学结构所作的独特辨认、分离和描述确实驱散了某些美学家覆盖于其上的神秘的雾 霭,使文学的本质得以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并且对于文学的欣赏者和创作者都提供了一种直接的艺术把握和观照。笔者并非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信徒,但在阅读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过程中,却总觉得它们在结构上有某些大体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似乎只有吸收一些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理…  相似文献   

18.
泉镜花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以独特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对日本近代文学影响深远。但在其有生之年,却被视为“非主流”作家备受冷落。近30多年来,日本文学界对泉镜花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充分肯定了泉镜花以独特的浪漫主义文学对日本近代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并确认其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万花筒,是多棱镜。生活有多广阔,文学也有多广阔;心灵有多丰富,文学也有多丰富。文学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生活,它的参照系是大千世界。 当今的中国正以急速的节奏,强大的力度在许多领域发生着巨变。人们的生活状况、行为准则、道德信仰、相互间的关系等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文学,理应并且已经对这种极富戏剧性的社会现实作出一定积极的回应,但是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在前进中亦出现了某些“杂音”:面对商潮汹涌、物欲扩展的社会现象,文坛上有的人迷茫困惑、麻木不仁;有的甚至只对“孔方兄”感兴趣,对“文稿竞价”趋之若鹜,漫天要价,恨不得一捶下去,立刻成为百万富翁;还有的则把“玩文学”作为时髦口号,颇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这种文学发展中的“变奏”,尽管不足以构成主旋律,但不能等闲视之。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是国民精神点燃的灯火,同时又引导国民前进。因此作家首先要自尊自重,净化情感,修炼道德,洞察世态人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强烈的关注,深刻的思索,脚踏实地地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他们应该既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睿智,又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决不是无根的浮萍,飞扬的花絮。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在文学作品中充溢更多的道德激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劳拉·海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人满脑子是别人的经济行为怎样使他们受害,而从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行为对他人有何不良后果。这种“受害者情结”,与他们在政治上(特别是战争问题上)的“受害者情结”一脉相承。1 日本人的这种“受害情结”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思想领域中,战后日本文学也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受害意识”。  日本战后文学曾出现了大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对日本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日本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把日本这样一个侵略他国,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