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唐根希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重新梳理了长平之战发生前后的战国形势,清晰勾勒了长平之战的发生、发展及其结局;对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并从秦国国内政治斗争着眼解释了长平之战的意外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昊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1-73,95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倾其国力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在战争后期,由于赵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全线溃败。事实上,在两军实力相当的前提下,单一战略层次的失误并不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所谓的灭顶之灾,往往是由于几个层次上战略的失衡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钮仲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战役,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史料阙如,其研究甚为困难,两千余年间,迄无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日前《长平之战》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著者运用查考文献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探索和澄清了一些往昔研究长平之战尚未涉及或涉而未决的问题,不仅使此役的研究取得突破,犹给中国古代战争史的研究留下有益的启迪;关于长平之战战场格局问题的研究,为历史军事地理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梁丽英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92-94
《世界末日之战》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略萨最重要的作品,它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拉美小说的新倾向,即在取材和叙事手法上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又运用多种现代叙事技巧使小说叙事结构不仅更富内聚性和动态性,而且独具“立体性”。 相似文献
5.
6.
曾国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2)
五代时期是一个分裂混战的时期,战争经常发生。后周与北汉之间进行的高平之战,在五代史上并非一场大战,但它却是五代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非常重要。本文对高平之战的缘起、双方胜负的原因以及战争的意义作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叶永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92-94
目前史学界对于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楚汉双方的决战不是垓下之战而应是陈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本是同一次战役.通过对史籍有关文献记载、作战规模和性质、参战人员、作战经过、作战地点和作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知,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分别存在的客观事实;陈下之战是刘邦所率汉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一个转折点,垓下之战则是楚汉双方的大规模最后决战. 相似文献
8.
9.
李芳瑜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79-83
<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创造力为历代史书之冠.司马迁创作每个人物皆独具匠心,列传人物之间的联系丝丝相扣,值得玩味.从平原君生平最重要之决策--长平之战--作为一个新的切人点,并结合<平原君虞卿列传>做完整的推理,可以发现司马迁为平原君作传的本意是拿平原君的事拐弯抹角地说自己也是忠言逆耳而将被历史不公评价的人,是一种对平原君的同情,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也是对汉武帝无声的抗辩. 相似文献
10.
孙国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7-69
马岛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作战,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英国在马岛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其武器装备的优势,而且也取决于它得到了美国等西方盟国的大力支持。尽管如此,英国在马岛战争中仍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之外,英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恶化了,这对英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1.
12.
13.
Heilong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乌兰布通之战是一场胜负未明的战争。此战清军伤亡多于准噶尔军,而且在形势对清军有利的情况下,致使噶尔丹逃逸,失去一举歼灭的机会,导致康熙三次亲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白国红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69-72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交一场重要的战争,前辈学者也有论及,着重对此战发生的历史背景,即诸家族之间的深刻利益冲突,尤其是赵氏与知氏两大家族之间的尖锐矛盾进行剖析,指出两家战略目标的相克,最终导致了二者不共存,进而引发两大家族集团的争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此战的结果,以及这场战争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垓下之战”是楚亡汉兴的标志性战役,具有历史分水岭的意义。当事者和后世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值得重视的是,垓下之战,楚败汉胜,固然有包括人谋在内的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有识之士在总结其中得失教训的时候,并没有将这场战役孤立看待,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将其放在一个长时段中考察,从偶然性事件中寻觅蕴藉其间的必然性规律。垓下之战过程中,汉军方面的诸多制胜之术,如“分赏取敌…‘佯败谤敌”攻心为上”,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兵法文化,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战例并予以关注研究。班固《汉书》对于此战的曲笔记录,亦受到后人的诟病。 相似文献
16.
于宏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47-50
对于《秦晋殽之战》的人物语言,不同的典籍对其分析各有不同。当我们翻阅两部成书年代相隔并不遥远的先秦历史典籍《尚书》和《左传》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时,却会读到关于人物语言的风格迥异的记载。为此,本文试图从《尚书.周书.秦誓》和《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中关于"秦晋崤之战"中人物语言的不同点入手,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树友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8(3):89-96
富平之战的具体鸿理位置是在令尝平县城以东至玉察乡的军寨、纳义坊一线,张浚的措制乖谬是促成宋军败北的主因,富平之战见根本上奠定了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对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