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人女侠传奇中最有光彩的是"历史宏大叙事",代表作为<虬髯客>、<红线>、<聂隐娘>等,女侠成为作品的第一主人公,女侠形象具有明显的叙事主体性.21世纪大陆新武侠出现了"女性武侠"的新潮流,其庞大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使之已经成为大陆新武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人女侠传奇到21世纪女性武侠,其女性的主体性一脉相承,21世纪女性武侠完全可以从唐人女侠传奇中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侠片中的神怪元素与电影高新技术的结合,催生了魔幻武侠电影,通过对武侠电影类型元素的继承而与武侠文化建立起关联。中国式魔幻武侠电影孕育的土壤是中国悠远的神话传统与"剑仙文化",从20世纪20年代神怪/武侠片热潮到当下中国魔幻武侠大片都在其中汲取资源,与域外魔幻片强调恒久的"善恶对立"主题相异,国产魔幻片也在本土慈悲世界观的宽恕包容和世俗化情爱母题中不断耕耘。?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香港新武侠电影<东方不败>系列所依据的文化母题源于中国古老江湖社会中的侠义文化,作为徐克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电影<笑傲江湖>的续集,它造就了一个现代江湖神话;作为关于东方精神的隐喻,将这个回归中国历史精神的神话演绎到它现代性的极致,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天塔>以行为怪异、精神障碍和畸变的聋女,间接表现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影视里的女性始终处于次元素地位,作为男权话语和分析框架中的客体,女性立场含混和模糊.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是一个先天残缺和无不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今天,大陆新武侠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武侠"战国时代",一批优秀的创作者以自己的独特体验继续着对侠的精神的阐释和侠的审美的呈现.对他们作品的精心汇编,表现当下对于侠的体悟.在此背景下,北方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了韩云波主编的<武侠新力量排行榜>,选取了12位前沿武侠作家的作品并配以颇有特色的主编点评和读者评论,呈现了当下武侠的多样面目.就大陆新武侠较之港台新派武侠的新发展而言考察本书,则在作者文化背景的丰富性、人物心灵世界的复杂性、文本审美价值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有集中而良好的呈现.但我们也注意到,正如主编本人所言,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是入选的最重要标准,整部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就是对作品审美风貌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武侠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蕴涵了浓郁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是国家的文化名片。武侠电影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是:武侠电影内容要根植于本土文化,注重传扬中华传统思想;武侠电影创作要注重影片质量,塑造国家正面形象;武侠电影传播要把握时代节奏,展现中国创新精神;武侠电影发行要拓宽渠道,树立武侠电影的品牌意识;武侠电影发展要渲染中国元素,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影工业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聚焦近2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武侠电影原有的生产工艺、运作机制,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还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本质属性提出了重新思考的要求。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的经典武侠片《少林寺》(1982)和《卧虎藏龙》(2000)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在数字技术语境下中国武侠电影所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困惑和面对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双序列叙事模式下的两个序列,在轻重比例、形态类型以及联结方式等层面,具有多种逻辑上的可能性。不同的逻辑形态,具有不尽相同的审美意味。在具体的拍摄实践中,这些具有不同审美意味的形态逻辑,恰如各种变量,可以自由地相互组合,从而使得中国武侠电影的故事形态和审美意味拥有了无限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色、才、德是古代文学作品对女性审视的三个维度,刘向<列女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以女性为主角的文艺作品,该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美的认识态度无疑具有强大的审美影响力.在<列女传>女性塑造中,表现出对"色"的理念颠覆与淡化,以及对"才"的关注和全面认识,而对"德"的高度礼赞是<列女传>女性审美的最强音.色、才、德三者的重要性依次逐步增强.<列女传>女性美学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现实环境的理想性状态,从而为传统女性审美注入了新的因素.但对"女色"的抵制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华裔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让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武侠电影.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将武侠电影从感官层面提升到了文化与人文的层面,将武侠与人文关怀兼容并蓄,从而建立一个新型的武侠电影叙事模式.这种“人文武侠”的叙事模式,为中国武侠电影的转型带来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器乐“新潮” ,是中国现代音乐思潮的一个重要层面 ,它在 2 0世纪 80年代前期萌生。处于发端时期的中国民乐之“新潮” ,向世界展示了一批优秀之作 ,显示出作曲家认识到民族器乐体裁的重要性 ,在创作题材上大为开阔了。但是 ,某些“新潮”民乐作品的可听性不强而慢慢地远离了听众等现象 ,则需要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新潮”民乐应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中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看,中国优秀声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在作品创作中所运用的民族语言和民族音乐中,即:民族特色的语言,民族特色的音乐,运用民族特色歌曲的演唱技能与表现,抒发民族情感,展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元素在音乐创作中被大量采用,历来就是古典派作曲家们所热衷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在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发展中达到了鼎盛时期。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沿袭了民族乐派创始人格林卡的传统,他的音乐是根植于人民的,他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15.
对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音乐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而高师理应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活性文本”,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却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高师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要尽快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强化师资队伍,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为培养合格的基层教师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音乐艺术教育具有文化内化和道德渗透功能,因而在和谐文化构建中具有独特作用。改变当前音乐艺术教育技术主义取向,强化艺术教育的文化意识,改进音乐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指出了中国民族音乐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是我们弥足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学校音乐教育在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面对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学体制无根化、教学内容畸形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化的诸多弊端,建构与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文人音乐的审美体验出发 ,对文人音乐的审美特点试做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20.
音乐有其特有的美感,有其影响社会的独特方式和效应.该文从“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诱美、以美促体”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倡导全社会重视音乐教育,从而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