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用辩证的观点剖析了教会学校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慨况,指出烟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开设学校的情况。第二部分论证了教会学校的特点。指出其办学宗旨是宣传宗教;在教学上引进西方学制;提倡女子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第三部分论述了教会学校对烟台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其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对烟台民众意识的启发起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因为教会学校的某些积极作用而否认其殖民性。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历经一千多年的中世纪被认为是神学对科学压制最严酷的时期,但正是被认为"黑暗"的中世纪产生的教会学校,对近代大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建立了近代大学采用固定场所和固定人员教授的基本模式、近代大学基本课程科目的框架、近代大学基本的教学方法、开创了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教育活动以建立的教会学校最为典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教会学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会"藉医传教",在华创办了医疗卫生事业。因女性医务人员缺乏,教会开办女子医学教育。其最先以师授徒、医院附设学校的方式进行。20世纪初,教会女子医学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民国初年至2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1922年非基督教运动发生后,教会医学院纷纷向中国当局立案注册,教会医学教育向专业化和本土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内陆省份江西的近代基督教新教活动往往被各种基督教研究的专著所忽略.基督教新教的江西美以美会晚清传入江西后,发展迅速,1913年成立了江西美以美会布道年议会,1917年,布道年议会升级为年议会,辖区也不断扩大.江西美以美会采取了教、学、医三管齐下的传教策略,即教会为学校、医院提供经费,学校为教会、医院培养人才,医院为教会、学校扩大影响,三者相依相促,形成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这些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江西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校与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在良性互动中,二者才能实现共赢.在近代中国,社会教育是教会学校实现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路径.在与中国社会的张力与制衡中,教会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加速了其本土化历程,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经费是学校得以运作的经济基础。教会学校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虽也有入不敷出的时候,但基本能取得经费支持。究其原因是它能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灵活路线,并逐步地走向独立发展的征程。教会学校经费从开始主要由教会支持,发展到学费收入为补充,同时得到来自国内外的各方面的支持,使经费来源逐步的多样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本土化,是近代中国基督教会史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整部中国教会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寻索及建构本土化的历程。来华教士成为近代特殊教育事业在华的奠基人,位居南来北往东西辐辏的湖北武汉又在此领域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度分析的地域样本。外来教会落户中国,其发展舍中国本土化别无他途。“中国化”与“本色化”自有区别,两种理念导致的演进路向很不一样,1950年代,两种路向分道扬镳,教会在华特殊教育事业的中国化转型完成。  相似文献   

10.
福建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在其传教中,面对福建方言繁多的问题,他们以罗马字母来模拟地方腔发音,编创了数十种闽方言罗马字母字,通过编印出版书报、组织罗马字运动等,使闽方言罗马字普及为地方教会识字运动的主要文字。但是罗马字本身所蕴涵的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地方腔等特点,在该文字的普及过程中对各地教会和福建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既有接受者与汉文字隔绝的消极作用,也有启蒙文字改革、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口述研究方法,以汕头淑德女校的发展演变历程为例,分析近代汕头基督教会女校的特点,讨论在20世纪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事件上,位于政治边缘地区的汕头基督教会女校学生对民族主义思潮的不同回应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西方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推动下产生,基督教一直维护其顽固的精神统治,中华民族精神在其中经历了两者之间排斥、融通之后逐渐繁荣滋长,引发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本土化、世俗化、学术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本身说明处于弱势仍可生长,不同“道”之间能够且必须相容,精神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同时,也为当今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学术话语霸权背景下的中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原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凭借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纷纷涌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利用传教名义从事侵略活动,引起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掀起了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女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因而女子教育现已成为全球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云南近代的女子学校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在民国年间获得初步发展,是云南近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教育史上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教会大学农业教育源于传教士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是除医疗外又一项重要世俗性事业,其发展演变的过程经历了初创、兴盛、衰退及消亡几个历史阶段。教会大学农业教育在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透过对其历史演进过程的探究,能有助于更好地为当代中国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作出贡献,全面实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6.
无为教是明中叶出现于民间宗教世界的重要教派,由其创立者罗清构建、罗清弟子继承与发展的无为教教义思想,不仅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民间宗教理论家与实践家,而且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民间宗教运动,对明清时期的宗教信仰领域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初,朝鲜人因各种原因移居吉林地区,大部分因生计被迫移民,还有一些为政治、经济目的移民的人。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明显增加。近代吉林地区是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中心,各种派别的独立运动团体活跃于此地。自移民吉林初期开始,朝鲜人就办起了私塾或新学堂,特别是反日爱国人士纷纷创办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另外,还有宗教团体办的学校和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办的学校。近代朝鲜人在吉林地区的人口变化、生产、教育及其反日活动,充分说明吉林地区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当局对青海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渗透活动,其中秘密派遣特务人员刺探情报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这一时期相继潜入青海地区的7名日本人的活动做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