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钱玄同在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中,办过白话报,信奉吴稚晖等无政府主义者"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留学日本后又受章太炎复古思想的影响,反对王照、劳乃宣等提倡的切音字运动,创办《教育今语杂志》,用白话普及国学。受章太炎研究方言时"古今一体,言文一致"思想的影响,开始重视白话文,并由此参加民国初年的国语运动进而成为文学革命的主将。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严复与章太炎都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严复以传播西学闻名于世 ,章太炎则是名垂青史的国学大师。最近 ,我们发现俩人之间有许多交接点。倡西学者兼论国学 ,讲国学者也采西学 ,有时不谋而合 ,殊途同归 ;有时水火不容 ,针锋相对。研究严复与章太炎的重合思想 ,有助于深刻认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流程。《天演进化论》与《俱分进化论》近代西方国家的进化论传入中国 ,成为思想界的进步学说。严复与章太炎从不同途径接受了进化论观点 ,而且各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严复的《天演进化论》与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代表了他们的进化观 ,反映…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169-173
章太炎被尊为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上独树一帜,其本人是终结旧学、开创新学的枢纽性人物,但其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多年以来未曾廓清。章太炎与朴学大师俞樾、孙诒让、谭献的师承渊源、对小学的研究规范的贡献,在学术史上不仅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更从"内在理路"的研究维度,彰显了早年朴学训练为他种下的基本政治观念,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张如珍 《兰州学刊》2008,(9):187-191
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国粹”教育思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与特质。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章太炎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国人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大力弘扬。可以说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章太炎起了先锋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保存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谢桃坊 《天府新论》2014,(2):155-160
章太炎晚年治国学由求真转向致用,强调国学的目的是修己治人。他从儒家经典中选出《孝经》、《大学》、《儒行》和《丧服》,称之为“四经”,以为它们乃六经之要旨,万流之汇归,国学之统宗,以此提倡儒家的孝道、礼制和伦理道德,试图改变世道民心。“国学之统宗”即使在国粹派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它在国学运动新倾向成为主流之后是国粹主义存在的一个极端,是最“国渣”的典型。我们回顾章太炎晚年的国学观念,对于认识近年国学复兴出现的国粹倾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  相似文献   

9.
史革新 《河北学刊》2004,24(5):146-154
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不仅积极赞助民族民主革命 ,提倡国学 ,而且还有不凡的习佛经历。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他不仅把佛学思想作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作民声”而“作佛声” ,而且还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评判中国佛教流派 ,考辨佛教历史 ,呼吁佛教改革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始终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交织在一起 ,是近代中国宗教思想与社会思想互动离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也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激进分子。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中,章太炎是对王船山评述最多,也最为推崇的学者之一。在章太炎对王船山的评述中,主要集中在对王船山的民族思想、王船山的历史观,以及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船山、顾炎武、黄宗羲的比较等三个方面。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章太炎不但高度评价了王船山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气节,同时在民族思想、进步的历史观等方面继承和光大了王船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木一 《优雅》2013,(10)
吴宓,陕西省泾阳县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青年时代留学哈佛,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上世纪20年代归国,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筹建并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与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史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手缔造了清华研究院的繁荣.作为国学的坚决拥护者,反对白话文,回国后就加入了新文学运动的论战当中,和胡适在报纸上互打笔仗;他的作品和日记,多是旧体诗和文言文.在文化上的守旧倾向,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做人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克 《江汉论坛》2007,10(11):116-118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吴虞之于章太炎,既有不少感兴式的评论,更有颇为用心的汲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汲取章太炎的诸子学思想,尤其是章太炎的"非儒"与"别法家"的思想;二是对章太炎的文实宏雅的"魏晋文章"的多有领会.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鲁迅和清末翻译潮流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分析了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观的动机,指出鲁迅之所以提倡这样的翻译观是为了端正不信之译风;改造、发展白话文;引进新的思想,改造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章太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斗争的带头人。他的思想影响一代学人。他追寻民主与科学的潮流,与五四时期的爱国者同步。在中西文化撞击的风浪中,章太炎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航向,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他激流勇进,超越前贤,使同时代人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从辛亥前夕起,他与中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有密切关系。他一度是革命的领袖,与孙、黄并称;晚年则落在时代潮流后面,成为拉历史倒车的人物。一九一四年以后,章太炎渐渐脫离政治,但其间也有变化,袁世凯死后,章捐弃前嫌再度与孙中山合作护法,反对北洋军阀,因而与西南军阀发生了关系。第一次护法失败,在五四运动革命潮流滚滚向前之际,章的政治态度从反对军阀割据转向拥护军阀割据,鼓吹“联省自治”,进而反对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显而易见,一九一四年后章太炎的这一思想变化和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运动既是文体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相连的艺术革命,也是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原则的革命,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化构成了"五四"白话文体追求现代性的重要视点.伴随着现代语言系统的建立,新文学的秩序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用白话文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同时也深刻广泛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思维、言说方式.因此,"五四"白话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由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一、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二、对汉语的全面反思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三、“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儒学是近代文化史领域中一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由于研究难度较大 ,作者选择了从个案研究进行突破。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他的儒学思想内容丰富 ,反映出中国新旧文化交替的诸多特征 ,无论在近代儒学发展史上 ,还是在他本人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经学“殿军”之称。研究章太炎儒学思想 ,对于儒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走向现代化 ,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中怎样来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 ,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在现有大量关于章太炎研究的成果中 ,深入系统地探讨其儒学思想的专门…  相似文献   

19.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刘虹,刘在山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也颇为丰富,其中爱国主义主题贯穿始终。《太炎谈教育》、《章太炎的白化文》二书,集中体现了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一、以“自国自心”为出发点的“国粹”教...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化价值的建构中据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近代化的一般目标是:建构与工业文明相配称的"民族国家"和"个性价值".与章太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先进思想家都属意前者,肯认以国家为代表的集体性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但章太炎却坚执后者而否定前者.如果把章太炎的"个性"价值观置于近代中国的语境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尽管"个人"观念是作为所有普遍性概念--如"宇宙规律"、"社会集体"、"国家",等等--的对立物来界定自己的,但它同时也是以那些普遍性观念所要解决的近代问题为其目标.由此可见,章太炎的价值观表征着近代化的另一种向度.它在质底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启蒙"与"救亡"的矛盾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