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党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成果。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削弱,导致了西方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强势崛起,并通过政治献金、游说向执政党施加压力,以期将集团的利益诉求通过执政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合法化。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媾和促成了权力与利益的互换,政党腐败滋生,腐蚀和瓦解着当前政治体制,耗竭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执政资源,威胁政党政治的生命。为此,只有完善政党与利益集团自身的组织规范,实现对政党权力的约束;改变单一的政党经费筹集方式,增强竞选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建立开放与多元竞争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利益均衡,构筑明确的权力与利益边界,才能重构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消减政党与利益集团的不正当交易,遏制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终,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伴随政党政治的展开,民主思潮随之勃兴、高涨;民主思想趋向于本土化、民族化;近代民主的追求也在冲突中得以反思、融合,在失败中走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李会欣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1,(5):40-43
本文从大众传媒的一般逻辑入手,分析大众传媒对美国政党政治所造成的冲击。在传媒的冲击下,美国政党政治走向衰落,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下降,而大众传媒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欲控制美国政党政治的衰势,政党必须适应媒体时代的要求,协调好自身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政党观念大量传入中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梁启超是较早接受并宣传西方政党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家。早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就对欧美及日本的政党活动作了大量的介绍,并且较全面 相似文献
5.
宋教仁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重要人物,为了使我国走上近代西方式的议会民主之路,他积极投身于政党政治的实践之中,其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民国初年较为激进的革命党人应对现实政治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方略,客观上也推动了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由于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水平的限制,并不完善的政党政治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6.
政党政治是与公民意识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当民初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国传统社会之上的时候,隐藏在国人深处的臣民意识顽强地产生了各种“抗原”,如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悠久的权谋政治传统、对公平正义的曲解、私德冲击公德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抗原”导致的“排异性”最终摧毁了政党政治的健康和活力。基于此,完成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型,推动民族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提升,才是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政党政治取代君主政治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界碑意义;政党政治是作为民主政治的范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主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政治文明系统的中枢;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8.
政治是产生和运行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的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特定行为方式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自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形态之后,便出现了政党政治。政党通过掌握政权或影响政府、控制议会、制定政策、操纵选举、影响舆论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对政治生活的主导作用,进而实现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各资本集团往往通过其所掌握的财富的巨大力量来控制政党从而控制政治权力及其分配。这样,政党政治便成为现代国家政治的基本模式。政党政治产生的直接动因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政治运行的需要。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权力再分配的主要形式的政治竞争,如果没有汇集了资产阶级的各种政治精英的政党的有组织的参与,是无法顺利进行的。而政党在参与政治竞争的过程中,也就将其在长期政治 相似文献
9.
政权的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政权的运行方式,并体现着政权的归属。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形式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政体选择。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选择什么样的政体一直是各方斗争的焦点。中华民国建立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斗争贯穿于政党政治的始终。由于历史、传统、当时的国际形势等多种原因影响,中国未能选择并形成最为恰当的政体形式,这成为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重要诱因和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政党政治进化与政府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府政治生产力的角度看,政府绩效应包括政权规范性构成原理,即宪法精神的贯彻程度和政府在行政执行中的效率与经济性。按“政党系统分裂程度”和“政党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为标准将政党体制分为六类,进而从政治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以政党制度对宪法与宪政的影响为视角,探讨了不同政党体制对政府的政治生产力的影响,考察了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进化对政府绩效的影响。从政党在政治改革的主要方式“修宪”运动中的主导作用,论证了政党政治的进化趋势是推动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最有效的动力,通过政治的发展而利于优化政府体系的配置模式,以达到对政府绩效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是两个常用的政治学术语。本文在简要申述二者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就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内在关联进行论述,进而提出,只有把它们置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公民政治、政党政治的活力与魅力、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也才能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冲突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主流学说,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家对此作过精辟的阐述。他们的理论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利益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质就是一个利益关系冲突的协调过程。文章在回顾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和谐构建中社会冲突的因素,并提出了构建整合社会冲突的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现代政治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民主政治,曾经成为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信仰”。然而,这样一种无比美好的“信仰”,却把人类带进了风险社会。因此,在风险社会生成的问题上,对西方现代政治加以反思是必要的。以西方民主的形式出现的现代政治是一种竞争政治,它是建立在原子化个人的前提下和基础上的,也是从属于个人以及可以最终归结为个人的各种利益实现和规范利益冲突的需要的。但是,也正是这样一种政治,存在着在民主的名义下对平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限制和排斥的问题,存在着排斥伦理道德的问题,存在着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怨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人类带进了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是两个常用的政治学术语。本文在简要申述二者基本含义的基础上 ,就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内在关联进行论述 ,进而提出 ,只有把它们置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 ,公民政治、政党政治的活力与魅力、合法性与合理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也才能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杨剑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4,(2):77-82
中间选民现象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台湾“中间选民”一词的使用相当混乱,经过对台湾“中间选民”的语义和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的选民分布在主要议题的坐标上,呈中间凹陷双峰状。形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状况可从台湾“中间政党”立足失败得到旁证。台湾族群政治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间选民将会经历分离和逐渐回聚的过程。但这一回聚已经不会回到原先的“中间点”。随着泛蓝阵营的自我修正和民进党对台独立场的坚持和宣导,台独在台湾已经不再被选民视为极端政策。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的人权理论是为资产阶级特权服务的,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充斥着霸权主义的逻辑。西方人权理论的社会经济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思想理论支柱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是高度相关的.纵观西方社会史,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18世纪之前的前现代社会,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复兴的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权,协助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社会的金字塔型社会等级结构,推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18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开始由自为的革命的话语旗手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良知的话语捍卫者,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向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有失落的危险,但他们依然承担着防止中产阶级社会异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社会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其急速社会变迁产物的现代社会科学在观照和反映这一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理论解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家在讨论如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有效推进社会建设之时,与此相关的林林总总的西方理论必然会成为关注和借鉴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因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西方世界曾经遇到的问题在性质上是相似的,因此,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和一般社会科学叙事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的;但另一方面,西方理论也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或准则,因为经济与社会制度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相异,源自西方的理论并不能够直接搬用到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之中。由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磨合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家的历史职责就是通过这个空间中的相互磨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建设所应着力的重点和制度瓶颈,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路径和解决手段,就有可能在社会建设方面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