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确实是一篇奇文。他以锐敏的观察力,观察现实,总结历史经验,阐发了有创见的经济观点,在当时真可谓独树一帜。一、为商人树碑立传我国封建社会一开始,重农轻商思想也就萌芽了。李悝倡导在前,商鞅推行在后,儒家大理论家荀况在理论上加以阐述,这样,在战国末年就被韩非总结为“农本工商末”的口号。然而真正在全国范围推行这一政策,那还是西汉时候的事。到了汉武帝时期,即汉朝建立七、八十年后,重农轻商的政策更为发展,盐铁官营以及告(?)令的推行就是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司马迁在《平准书》中说:“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  相似文献   

2.
傅夫根 《江右论坛》2007,8(5):54-56
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继承了法家思想,主张严刑酷法,以吏为师;另一方面,韩非的学说却本于黄老无为.两种不同路径的学说在韩非这里得到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韩非的思想只能是一种政治学说,韩非学说的主要部分是他的"法术势",是为维护君权统治的一种政治学说.他的人性论和公利私利之辩共同构成了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从韩非的理论路径来看,具有鲜明的伦理思想的部分是人性论和公私之辩.  相似文献   

3.
■υσ■α是古希腊词,是系动词的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式,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称事物的本质。在《范畴篇》中,它被分解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主谓句(系表句)的主词,第二实体是宾词。第一实体指一个具体物,第二实体又被分解为表示属性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于是,“种概念加属差”就成了确定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篇》(旧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质料”概念,并用“形式”和“缺失”的对立来说明形式如何借质料而成就现实之物的本质。他还用“四因”说明事物变化即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之物的原因。由此,回应并弥补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某种物质作为事物本原、巴门尼德主张事物本质不变,以及柏拉图以范形为事物本原的诸多观点中的偏蔽。“理”是战国中后期广泛使用的带有理论性的概念,韩非用理来说明具体事物的本质。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用稽来说明道和理的内在联系。稽有合、当之义,但它不是一般的合、当。它有停留、形式、考查、计算等理性化的含义,与法家的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韩非宣称,道整合所有的理,所有的理都集合于道。按逻辑,所谓合,从相反的方面看,就是分。韩非的意思是说,万物皆有道,这是万物相同...  相似文献   

4.
评李斯政治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李斯,楚国上蔡(今江南上蔡西南)人。他和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同是荀子的学生。年轻时曾“为郡小吏”,于公元前247年入秦,先后在秦担任郎、长史、客卿、廷尉、丞相等官职。在秦始皇亲政的整个时期,李斯一直处于主要的辅佐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中国的逻辑思想是从墨翟开始。他把墨子的“三表”作为三种论证方法。他说第一表“本之者”,是寻求立论的根据,跟演绎法相当。第二表“原之者”,是从人们的意见中导出刑政法律,有归纳法的萌芽。第三表“用之者”,是用理论在实际上的效果来判明理论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实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墨学在战国时,治者甚多,“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①,“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②,孟子也感叹“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墨不息,孔子之道不著”③,可见墨学当时的盛状,后世也常以“孔墨”并称。然而墨学至“楚汉之际而微”④,其原因何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三曰:“其说为孟子所,不行于世。”孙诒让《墨子间诂·序》也说:“墨子既不合于儒术,孟、荀、董无心、孔子鱼之伦,咸排诘之。汉、晋以降,其学几绝,而书仅存,然治之殊”。汪中亦云:“孝武之世犹有传者,见于司马谈所述,于后遂无闻焉。”…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帝王。他在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都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暴政”也很突出。如“焚书坑儒”就是一种灭绝文化的暴虐行为,在历代都毁之者多,誉之者少,但近年来却有一些文章对之进行了颂扬,这就值得我们重新加以探讨。秦始皇“焚书”是对文化的一场浩劫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政权已相当稳定,个人的专制独裁已登峰造极,为了庆功颂德,他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宴会。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和博士淳于越之间发生了一场辩论。周青臣歌颂了秦始皇的功绩,特别肯定了“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的郡县制。淳于越不同意周青臣的看法,他认为周青臣面谀的正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赋体的起源,辨证旧说的当否,提出战国时代荀况、宋玉应齐楚时代风气之需而首制赋体文学。  相似文献   

9.
孟子和荀子所谓的“性”,都是指人的先天禀赋性。但孟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先天禀赋性中道德理性的存在;而荀子的性恶说则着眼于对人的先天禀赋性中感官生理欲求、功利价值企望的分析与探讨,二者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由于孟、荀对人性透视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对道德中的个体和群体、个人和社会、寡欲与节欲、人的天然禀赋与社会后天环境关系的不同看法。孟、荀人性理论的不同,反映出战国中期发展到战国末期,士阶层社会主体意识的逐渐淡化和封建宗法观念、宗法制度的日益成熟和强化。  相似文献   

10.
董平  Wang Luman 《孔学堂》2023,(1):4-22+104-115
基于“轴心期”概念的批评性反思,本文认为,中国的“轴心时代”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而不是所谓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西周的礼乐文明,确乎代表了自尧、舜以来某种积古流传之价值体系的制度性显化。西周解体之后,中国文化经历了思想上与制度上的多重突破,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汉武帝时代,方始重置了时代思想与西周“轴心文明”的相互关系。经过“后轴心时代”思想与制度之多重突破,儒学终究凸现为古代社会公开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轴心文明”价值的坚守者与看护者,也因此而成为现实政治的监督者与批判者。正是在儒学展开其自身的历史绵延之中,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遂得以清晰显现,并为其筑就了独特的“价值屏障”。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山海经》其书陶渊明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诗所说的《周王传》为今尚行世的汲塚古文之一《穆天子传》,至于“山海图”,则为《山海经》及其图谱。《山海经》一书行世极久,其纪事之时间跨度甚大,下及战国,上限远过于《尚书》。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一名秀)《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  相似文献   

12.
张俊相 《求是学刊》2001,28(4):35-40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黄老之学的理欲观。他以“生”与“治”为人生最大的希求 ,从而构建了以法、术、势为统治术 ,以圣无欲体道 ,众有欲循理 ,而宗归自然之道的道、法合流的理欲观体系。其中含有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2,(15):70-71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生于公元前179年生,四川蓬安人,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子。同时,他与卓文君《凤求凰》的经典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相似文献   

14.
兰田为县,恐怕在所有县份中知名度算是最高的。检历史舆图,战国时就有“兰”这名称,即兰田县。在今县治之西,其后东移治于灞水东岸。《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秦楚“战于兰田”,正式见于文献记载,或许这算是最早的。从两汉而后,它一直属雍州京府。现在则属西安市。西安是周秦汉唐国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兰田是它所属京畿近邑。很早以来,就以产玉石著名。荆山虽然出了和氏璧,价值连城,但并不经常;昆山(和田)之玉当然很名贵,但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1909—1978)乃现代新儒家之重镇。他特重文化哲学的重建。他的1 文化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德自我”即“道德理性”。他在抗战末期出版《道德自我 之建立》时即已确立这一中心观念,在50年代末出版的文化哲学著作《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更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念。他将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视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为道德自我分殊的表现。他指出:“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存在,皆依于一道德自我,为之支持。一切文化活动,皆不自觉的,或超自觉的,表现一道德价值。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是涵摄一切文化理想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说的“古代”,仅指先秦两汉时期;所谓“归纳逻辑思想”,主要指对归纳过程和方法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原则。一 中国古代逻辑家创造了光辉的中国古代逻辑──名辩学,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现在要问,中国古代逻辑中有没有归纳逻辑思想呢?目前逻辑史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从“止”说起 《墨经》上讲了一种反驳的方法,叫“止”。 止,因以别道(《经上》)。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问之,若圣 人有非而不非(《经说上》)。 止,类以行之,说在同(《经下》)。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 然也,疑是其…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所有制理论探微龚唯平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极有影响的学者。马克思称他为“思想巨人”和“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则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的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当时的一切知识领域,而且在各领...  相似文献   

18.
伪欲望理论是拉康哲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拉康否定了弗洛伊德的生理主义的欲望概念,提出了独特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拉康特别突出了一种以无为对象的不可能的欲望。同时,拉康提出的大写他者的欲望逻辑是阉割式的不可能,这却是欲望最真的内驱力。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因此,个人主体之“要”永远是伪“我要”。  相似文献   

19.
李渔(1610—1680年)号笠翁,浙江兰溪县人。他有才华,有学识,有经验,“能为唐人小说,兼以金元词曲擅名”,是一位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戏剧理论上所作的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而他在其他方面,如小说和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却被人们所忽视和否定。有的人批评他“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有人指责他“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  相似文献   

20.
韩非所谓的术,一般说来,并非泛指君主的统治术。因为法治和势治也都是一种统治术,如果术泛指统治术,那就应该包括法治和势治在内,但在韩非那里,法、术、势三者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术的概念并不包括法洽和势治。关于术的内涵,韩非说: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难三》)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 执也。(《定法》)可见,术是特指君主驾驭群臣的统治术。这种统治术要求君主暗中综合研究各方面的情况,对照群臣的职分和诺言,检查群臣活动的效能和事实真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