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驰 《社会科学》2001,3(9):63-6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人们对它的阐释、理解的角度不同 ,价值取向不同 ,形成了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全球化理论。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 ;有的学者从信息通讯角度提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间障碍在全世界的自由传递 ;有的学者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面扩张 ,或谓“全球化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另一名称” ;有的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全球化就是消解文化的本土化 (民族化 ) ,实现全球文化一体化等等 ,不一而足。不管各家观点如何歧异 ,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腐败现象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对其见解不同,态度各异。有的把它看成难以医治的顽症,对此丧失了斗争信心;有的把它看为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对此掉以轻心;有的把它看做党的异化物,对此懊丧、迷惘、担心;敌对势力则把它当做诋毁共产党的口实,以此向群众“攻心”。运用哲理透视腐败现象,对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的中外交往政策,学术界一直把它称为“闭关政策”,而且见仁见智,评价各异。当人们谈起中国的落后,进行历史的反思时,对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又多加指斥。但是,若加探究,当前学术界对于诸如“闭关政策”的名称、内容、起讫时间、实行的原因等问题的看法,都应细加斟酌。一、正名与界说产生学术界对“闭关政策”有关问题看法的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对“闭关政策”的内涵理解不同。比如,持“闭关政策”具有防御侵略作用看法的论者认为,这种政策主要是指清政府对西方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具有积极的意  相似文献   

4.
最近十几年来,人们开始谈论所谓“中华经济圈”及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有的人从学术的角度把它当作一种以特定文化为基础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来研究,也有人延袭了“冷战”的思路把它看作是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思路,论述的角度也就有很大差异,在读者中的反响和造成的印象也十分不同。 不管人们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反面消极的角度来看,但有一点毕竟是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曾经创造了自成体系的灿烂文明的民族,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对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今天作为一个具有12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存在。它自身的经济体系和国内市场,就足以构成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圈”,加上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又使这个“经济圈”在地理上向外延伸。“经济圈”作为经济活动和贸易的区域性网络,在当前国际经济活动中是十分自然的发展结果,我们在欧洲、北美和其它地区都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但是“中华经济圈”在其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上又有其特点,使它不同于其它地区性经济合作与贸易组织,需要我们予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新文化运动中,康有为与陈独秀之间围绕着孔教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时, “打倒孔家店”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先进分子的共识,张勋复辟清王朝政治活动与孔教主张又有着不容否认的联系;其后,孔教观反对者陈独秀的文化意识和理论思维在事实上长期制约着人们对某些重要问题的看法。因此,似乎不言而喻的政治结论代替了从思想文化角度对孔教观的评价,而争论双方主张本身反倒一直没能引起人们认真的探究。评价这场争论实际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孔教观在政治上是进步的还是反动  相似文献   

6.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研究.吴建国、崔绪治同志提出要对“那种流行的实践观进行唯物主义的‘净化’”,并主张摒实践的目的于实践活动之外,而把实践活动看做是“纯粹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把实践概念理解为“客观物质范畴”。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问题。本文仅就我们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不同理解及其在理论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影响,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价值观念,简略地说,就是人们对于价值的基本看法,对于基本价值的看法。“对价值的基本看法”,侧重于一定时代的人们特别是理论家们对于“什么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有时也叫做“价值观”,其理论色彩较浓一些;“对基本价值的看法”,则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社会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以及它们与其他价值的相互关系的观念,它往往以理想和信念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等,就构成一定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宾克莱把价值观念的冲突叫做“理想的冲突”,是富有启发性的。价值观念的这两个方面虽有所区别,但又…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学领域的禁区,已经被冲破了。可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原则,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仅仅看作是一项司法原则,而不是立法原则。有的则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释为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卷起了“振兴文章学”的浪潮。它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向图书报刊的编者提出一个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把“文章学”的“户头”立起来! 浏览书林文丛,在目录索引上,人们还不承认“文章学”的独立存在。有的把它编入文艺学,有的把它编入语言学,有的把它编入教育学,有的把它编入图书馆学。可见,“文章学”至今还“寄人篱下”,处于这个“学”或那个“学”的附属地位。这就束缚了文章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门罗主义是美国统治集团侵略和奴役拉丁美洲人民的工具。对于这一点,史学界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对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却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为,门罗宣言“原来本有防御性质”,“还不是带有侵略意味的”;有的认为,门罗宣言在它公布之时,对于阻止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对于帮助和维护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都起了一定的作用。门罗宣言的性质怎样?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必须从广泛的事实出发,把它放到全面的、具体的历史联系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1.
新近,交往实践观论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一关键问题上”,为着纠正哲学界“对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解上的偏颇”,提出了对“实践观的内容、结构和本质特点”的不同看法。他们以为“本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见解,对传统实践观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变革,拓展到交往实践观”,就可以变实践概念为交往实践,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交往实践观。在我看来,上述看法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是相左的。现就实践概念、结构、本质特征和实践观的哲学实质几个主要问题,谈谈同交往实践观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李伟明 《江海学刊》2004,(6):202-205
20世纪的儿童是人人关注的“快乐的天使” ,但快乐天使的出现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早期以及启蒙时代 ,人们对童年的看法大相径庭。由于不同时代童年观的差异 ,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也迥然不同。但文明的进程造就了童年观的进化 ,进入 2 0世纪后 ,天使终于又回归到了上帝的伊甸园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逻辑学界大都把“模棱两可”当作一种逻辑错误。但是,什么叫做“模棱两可”?人们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就是“两可”,即对两个矛盾判断同时予以肯定;有的说就是“两不可”,即对两个矛盾判断同时予以否定;有的说就是“两可”加上“两不可”;有的说就是无可无不可,即对两个矛盾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至于“模棱两可”的错误所在,有说是违反了矛盾律,有说是违反了排中律,也有说是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究竟怎样?实有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商品的价值究竟如何决定,这个问题迄今似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长期以来,人们把马克思的价值决定观总概括成“劳动价值论”,并认为恩格斯的价值决定观是不彻底的,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马克思的价值决定观是:生产费用和效用的对比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马克思和思格斯的价值决定观是完全一致的。下面试具体阐述我们的浅见,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构成人类社会的两大类事物——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也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灵魂和肉体相互关系的看法。在古希腊罗马,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地丰富了起来。有的哲学家把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有的把“数”、“理念”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这时精神和物质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科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在体现师范院校特点,为中学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人们对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作用、内容、体系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人说它是一门专业教育课,有的人说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门教学技能训练课,有的人认为它不过是教学经验、方法的介绍课。不同的认识反映着人们考察这门学科的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17.
一哲学形态观,实际上是一种元哲学观,它把哲学当作内容与形式具体历史统一的、有血有肉有分有合的动态过程,从全面、总体的角度加以把握和概括,从而实现对哲学的自觉反思和自我观照。众所周知,在哲学史上,每一个哲学家,不管他愿意与否,都必须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依据对此问题的理解,他们才能展开的哲学讨论和分析,并建构出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其实,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就已经包含了哲学家本人对“哲学形态应该是什么”的看法。的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旧的哲学形态观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形态观提出和阐发,标志着哲学形态观的伟大革命,从此哲学形态观进入了一个真正科学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关于知性思维方法,自从辩证思维方法产生以来,似乎被人们遗忘了。有的人认为,有了辩证思维方法,知性思维方法就可以进博物馆了。还有的人把知性思维方法当作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予以批判和抛弃。笔者认为,知性思维方法并不等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它在认识中具有重大作用,不能否定它。现就知性思维方法的特点,知性思维方法和其它思维方法的关系以及知性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知性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及其特点 什么叫知性思维方法?所谓知性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僵化”、“孤立化”、“拆碎”,“分开”,然后逐一地加以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象辩证思维方法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一样,知性思维方法也有其客观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最大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但是,世界上的事物又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客观世界处于  相似文献   

19.
政法制度、设施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过去的一些哲学教材,往往把它划入社会意识的范畴。现在有的同志又把它们划入社会存在的范畴。邹永图同志就是持这种看法的。(《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初探》,《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以下简称《初探》;《对“社会存在”范畴的再理解》,《学术研究》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理解》)但我不赞成把政法制度看成社会存在,仍觉得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禅宗的现象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感性经验上看 ,禅宗看自然与儒家、道家和玄学看自然有很大的不同 ,它不与自然亲和 (庄子的泛神论 )、比德 (儒家的类比法 ) ,也不像玄学借助于“无”和“玄冥”(独化说 )的观念 ,而是取空观的视角。禅宗讲“色即是空”,它的色法仍然体现了中国人重视自然的传统 ,不过 ,借助于空观 ,它已经迈出了把自然现象看作纯粹现象的重要一步 ,产生了禅宗的现象空观。现象空观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经验。纯粹现象的产生 ,标志着中国人感性经验的重大转型 ,从而为意境的萌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