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生态博物馆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在我国起步较晚.文章阐述了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并就当前中国生态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旅游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观被集中生产并展示于主题公园,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云南民族村的个案表明,其村寨文化景观、民族歌舞艺术景观、民族节日景观、民族手工艺景观四方面都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较好保护。因此,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次生文化生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民族文化遗产真实性判定及诠释的权力,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自身。  相似文献   

3.
生态博物馆在保护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在保护对象方面,经历过从单一器物、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历史地段、整体环境的扩展过程;在保护范围上,经历了从城市向乡村的延伸过程,在保护方式上,则表现出从收藏展示、就地保护、原真性保护、功能动态保护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博物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历程。生态博物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存在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从更长远的观点来看是如何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当今世界保持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创举,是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性措施.六盘山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建立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宁夏的文化资源,体现宁夏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要求.对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行多层面整体保护,是宁夏“非遗”保护的新途径和重要内容,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产业演化的实质是产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是由产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的,而产业生态位就是产业与环境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共存均衡状态.所以说,产业的演化发展过程与其生态位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引入生态位理论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演化发展研究,在界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位构成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其演化路径作出解释,根据产业演化发展的特点,指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生态位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和实验,正在国内十个省区的特定地域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仅展开数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和实践更是刚刚起步,甚至某些已被列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区,所做的保护规划竟然仍是文物保护的路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为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笔者以为要以更新的观念,以非文字文化保护的视野和内涵,营构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为寻求突破,各民族地区自然将优势较为突出的民族旅游业确定为兴地富民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而大力培育。但民族地区在积极推进民族旅游快速发展时生态文化保护这一核心问题未能受到真正重视,其严重的负面效应正不断显现。本文以快速发展中的青海民族旅游业为研究着眼点,试图阐释生态文化保护下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灿 《学术探索》2014,(4):115-118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民族精神文化标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想象力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具有丰富的内涵。博物馆作为构建历史回忆和收集遗失的文化艺术殿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是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它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反映乡村居民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自发有序的空间生态、商贸互融的市镇生态、生生与共的人文生态等核心要素。但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出现失衡,存在着传统建筑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愿望相左、资本下乡目的与当地居民人本价值背离、村落空心化与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缺失、重视实体修复与轻视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并存等多重发展困境与悖论。这需要从坚持文化整体保护理念、重塑乡村精神文化家园、激活乡村建设主体意识、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重塑村落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持续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民族旅游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吸引物。民族旅游景区居民是民族传统文化及景区环境生态的创造者、维护者和长期承受者,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民族旅游景区居民应该拥有话语权。民族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然而,在民族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并逐渐激化。出现这些非和谐因素主要是因为:(1)政府部门在利益协调过程中自利性倾向过强;(2)利益协调机制缺失或不健全;(3)缺乏规范各利益主体的法律环境。因此,要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则应明确民族旅游的利益主体,建立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旅游开发的机制,并适当借助第三方力量。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速度因城镇化的进程而空前加快,一方面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破坏严重,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消亡加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资源被过度利用,大量民族传统文化衍生产品被抢注、掠夺,民族传统文化滥用现象严重。在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主体缺失和利益局部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和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之间的矛盾,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有知识产权衔接之间的矛盾。对此,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属性,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客体的细化和分离,把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73-77
保护自然环境、维系当地人民生活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两大责任,但是旅游活动的干扰性、侵蚀性、破坏性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接纳程度。因此,了解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有利于协调当地政府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居民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这对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完善生态保护的补偿制度、改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运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可以将居民的感知简化为文化认知、社会代价、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成本、环境保护、环境代价六个因子。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依赖程度、与游客接触的频率等因素,都会对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提出几点理论思考:区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在尊重历史性前提下,认识文化保护的当下性持质;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的普世性,又要结合理论对象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林庆 《学术探索》2008,(5):128-131
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从国家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标志着这项工作,已经纳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黄山市作为一座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也有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黄山市依托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生态文明时代,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法的缺位、相关立法层次偏低、立法内容未能揭示文化遗产的生态内涵及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目前亟须在相关立法中确立文化生态主体平等、文化生态秩序安全、文化生态利益公正三原则,并应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部门法,以保护和恢复我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而且对民族问  题有着重要影响。对它的研究一方面从学术领域拓展与深入 ,同时作为旅游资产开发与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更是现实的举措。文章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指出 ,2 1世纪中国新兴的旅游产业应该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资产 ,利用现有自然资源 ,增加人文含量 ,提高文化品位充实民俗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 ,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开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与采风 ,在学术上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的思想为指导进行探讨与研究。只有对少数民族旅游资产的现实开发和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并重 ,才能达到关注民族旅游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在当代社会的呈现形式,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推动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关涉生态、技术、景观、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通过生产,可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遗产价值增值,其路径主要包括:提质增效基础上的品牌营造、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沉浸式和复合式遗产旅游、农业遗产的全球推广等。目的是通过遗产运营实现惠益共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认同感,实现价值增值和生态增效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