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既是一场地理大地震,又是一场思想大地震。如何尽可能地发挥理念、价值、精神的力量,引领与促进灾后思想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成为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恢复与重建中的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现状问题-基本理论-切入视角-对策机制-意义启示”五位一体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思想重建研究框架,以期重建灾区人民的思想家园。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城乡统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不仅要保障灾区人民的生活恢复到正常水平,避免灾区人民因灾致贫和返贫,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为灾区经济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根据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地理特征、人口居住情况等,以"人群规模居住,城镇规模建设,土地规模利用"为指导,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协调互动"为目标,在重建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过后,四川灾区人民在国人的关心和支持下,用百倍的信心重建美好家园。在两周年祭到来之际,温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传来了他们的消息,快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新家园吧!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举国震动的汶川大地震打破了平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灾后重建,八方支援,灾区人民找回失去的幸福。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地震灾区重建后家庭幸福感状况,从物质生活幸福感、环境幸福感和精神生活幸福感三因子反映地震后家庭幸福指数,构建因子模型,以期向爱心人士提供灾后重建的家庭幸福感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举国震动的汶川大地震打破了平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灾后重建,八方支援,灾区人民找回失去的幸福。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地震灾区重建后家庭幸福感状况,从物质生活幸福感、环境幸福感和精神生活幸福感三因子反映地震后家庭幸福指数,构建因子模型,以期向爱心人士提供灾后重建的家庭幸福感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灾后重生     
土垭中心学校地处红色革命老区在汶川地震中受损,经社会援助,灾后重生。"捐资助学,情洒灾区教育事业;开拓进取,心怀捐方深情厚义。"在红色革命老区,上海实业发展公司倾情教育,上演了灾后重建校园一幕。地震中学校被毁时间凝固在5.12汶川大地震时刻,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后,地震灾区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本文认为,灾后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重建,同时也包括思想重建,并就灾后思想重建的内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摘要]千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给当地工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灾后重建的进行也给灾区带来了勃勃生机。汶川地震灾区广大工业企业在重建中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对于灾区工业企业重建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灾区工业企业重建过程中的异地重建、原地重建和局部重建等三种重建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创新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后羌族文化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给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地震后对于羌族这个“云朵上的民族”,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重建,已成为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物质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对羌文化重建的建议及行之有效的重建办法,以期望羌族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得以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在汶川大地震震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灾区灾后物质重建已经让灾区发展提速了50年,那么我们也应该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世界.而影视、文艺事业不断发展和其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恰恰可以在灾后思想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影视、文艺介入灾后思想重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为研究其介入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地震后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对社会福利需求甚多,但目前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灾后重建需要的问题,考察了我国台湾地区在9·21集集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做法与经验,对比分析认为:汶川震后重建的重点。应在于建立完善和稳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成立协调机构统筹社会捐赠资金的高效运用,理性开展灾区孤儿收养和孤老的赡养工作,加强灾后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等,重视对社会服务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公共福利产品的灾后供给中注入人文关怀理念等。  相似文献   

13.
曾经破碎悲壮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广袤灾区,一片生机勃勃,3年重建,既是物质重建过程,也是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新架构过程。以灾区重建现实为背景,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从物态、制度、行为和意识四个层面诠释了重建文化的内涵,并挖掘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的文化元素,展示了四川灾后重建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重建,形成了以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的独特亚文化即“重建文化”,它不仅属于四川,而且是属于全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对整个人类抗击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5.12"大地震给川西藏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灾后重建需要巨量资金投入.上至中央,下至央行和银监会已相继出台向灾区倾斜的金融"特殊"政策.作为四川重灾区中最偏远落后的地区,川西藏区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金融基础的特殊性,使金融业支持灾后重建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宜对这一特殊地区采取金融特殊政策,包括赋予地区金融特权、调整信贷政策、创新融资方式、政策性金融体系整体变革等.  相似文献   

15.
比较近期中外大地震的灾后重建经验,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下应对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效果各有所长。国外一般呈现为先恢复后发展,重建的速度较缓,周期较长,主要以恢复为主兼顾发展。而中国"5.12"地震灾后重建则主要是"紧急"恢复性重建与长远发展性重建、快速度重建与高质量重建、"复原性"重建与"升级性"重建的三兼顾。我国取得"5.12"地震灾后重建成功经验的原因主要是有中国共产党坚强统一的领导,实行了国家行政指挥、地方统筹兼顾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格局。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而灾后恢复重建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重大自然灾难发生后大都对有关如何应对灾难和灾后重建方面提出了许多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真理光芒的真知灼见,这对于指导当前我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和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17.
通过保险及巨灾超额损失的再保险,是目前常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但在"5.12"汶川大地震等超大型巨灾中,简单的再保险机制显然难以承受支付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难成为支撑灾后重建的有效资源。"5.12"重灾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恢复重建,且获得显著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完全得益于"对口援建"的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的跨区域分担机制效率的发挥。因此,检视和探讨"对口援建"巨灾风险分担模式,对创新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灾难是文明的衍生物,我国当下需要灾难的规则化治理.规则化治理和经济法在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灾后重建法案"具有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灾区市场生态重生的政策目标,因此,"灾区重建法案"应具有制定基础、实施主体、适用务件、政策工具及其目标等要素.灾区重建也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山西老年》2008,(7):67-67
汶川大地震发生已一个多月时间,救援工作接近尾声,灾后重建工作已开始启动。近日,参加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组织的"汶川重建战略研讨峰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代表,围绕灾后后重建需要关注的五大问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抢救伤员注重科学方法,实施“四集中”的救治原则;为死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灾区重建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等实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上下一心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精神。汶川大地震的巨大灾难,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讨论了这次救灾过程中我国政府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化程度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具体展现,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执政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分析抗震救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和以人为本理念在抗震救灾中的体现,指出不管是在灾难面前还是和平时期,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都应是祖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