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阴谋电影"="红色经典"
<春苗>是"阴谋电影"的重镇,稳据"反党影片"的首席.据称,它是"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扔向老干部的银幕炸弹.在1977年到1978年间,文艺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包括这部电影在内的"阴谋文艺",进行力所能及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对教育问题发表了讲话,其后,国务院废止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实行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新招生办法。由于只片面突出政治,不讲文化考查,致使高等教育质量空前下降,造成一个时期我国建设事业人才匮乏,一代人的培养和成长被贻误。 相似文献
3.
日寇在对中国进行野蛮、残忍的侵略过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其罪恶的阴谋活动,“防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防共”意在打击中国进步抗日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防共”与国民党政府“剿共”政策的关系、“防共”混淆国民党政权和伪政权的区别以及“防共”在国际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尔后通过审视日寇防共阴谋的全过程及其结局,表明任何反对进步力量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4.
5.
1957年夏,施蛰存被打为右派分子,遭遇到各大小报刊断断续续的批判,他的文章几乎处于被“封杀”状态。他的一些老朋友为了自保,在晦暗年代,上演了互相检举揭发的闹剧,如沈从文、张静庐等人。当各种批判袭来,施蛰存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批判过他的人。正是他的豁达、淡然、超脱的精神风骨保全了他的自然生命,延续了他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6.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累计达5000亿元。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中,“抓革命”被放在首位。在1966年和1967年最严重的动乱期间,全国有不少地区停产“闹革命”。尽管十年中全国经济总趋势是发展的、上升的,但增长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7.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对党内国内的政治形势做了完全违反实际的估计,认为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出版界和报纸、广播、刊物、书籍、教科书、讲演、文艺作品、电影、戏剧、曲艺、美术、音乐、舞蹈等等各个方面塞满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所以,《通知》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旗帜,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①通知一经发… 相似文献
8.
周扬“文革”落难现象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3)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到“文革”开始之前,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史上一位显赫的人物,他的某些观点为“文革”提供了或直接或间接的理论依据。只是一个偶然的历史契机把他推到了极“左’文化路线的反面,他才尝到了灾难性的苦果。 相似文献
9.
文革电影中明显存在着英雄崇拜情结,但无论何种英雄,都呈现出模式化特点.英雄崇拜情结的出现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英雄崇拜情结凝聚了人心,塑造了国家形象,但也滋生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腐朽落后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曾冬青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98-101
“文革”之所以在那个年代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其宣传话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剖析“文革”宣传话语的语篇特征(语篇主题、逻辑结构、词汇及语法特点等),有助于揭示其话语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文革”宣传话语是如何麻痹当时人们的思想、使他们失去了理性批判能力,从而提高读者的话语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革"初期山东的文化批判分为两个阶段。1965年11月《大众日报》转载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1966年4月为学术批判阶段。1966年4月到6月为政治批判阶段。第一阶段的批判严格控制在学术讨论的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学术讨论的特征。第二阶段由学术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由学术界、教育界扩展到整个社会,并开始对本省人物进行点名批判。山东省级领导人对"文革"的态度与自身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也对整个"文革"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培养新的人物,创造新的世界——文革时代的社会理想和诉求,经由伟人更具规定性的描述和设计,最终在文革电影中固化成一种概念和模式,而文革电影在实施完美主体的建构、将无产阶级思想教化发展到极端的同时,也就构成了对主体的最深刻的异化和分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文革"时期农村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情况。"文革"时期农村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虽然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但仍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今我国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大革命”中歌颂毛泽东的歌曲铺天盖地、不可胜数,最重要的显然首推《东方红》。原歌是晋西北民歌《芝麻油》(一首情歌小调),歌词为:“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哼儿咳哟,哎呀,我的三哥哥。”在延安时期先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词改成反映抗日内容的《骑白马》,歌词是:“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嘿呦,打日本就顾不上。要穿灰,一身身灰,肩膀上要把枪来背,哥哥当兵抖起来,呼儿嘿呦,家里留下小妹妹。”随后,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又重新填词改成《移民歌》,《移民歌》是依照… 相似文献
15.
孙德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作为特殊文学现象的“文革”文学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当代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探讨“文革”文学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汪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147-149
“文革”时期,党和国家文化事业陷入挫折和灾难。周恩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落实政策,保护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发展文化事业。这些思想和实践减缓了文革的冲击,减轻了损失,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了文化事业,为新时期文化发展和繁荣存续了血脉,积聚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芙蓉镇》为研究个案,以身体话语为切入点,从身体表征、性的话语、身体的抗争与僭越等层面探析文本的文化政治学意涵。本文将身体话语作为解析社会深层权力机制、厘清政治文化图景的镜语,试图在身体话语、权力以及文化政治三者的意义互动中构建对“文革”的历史书写新的阐释空间,从而揭示铭刻在身体之上复杂的权力关系,并由此展开对“文革”悲剧多维度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政治观念、乌托邦想象和潜意识的精神结构。"文革"语言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当时社会生态的镜像再现。"文革"语言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风格四个方面,研究"文革"语言可以透视毛泽东时代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与情感,了解"人说语言"与"语言说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语言如何通过人际交流参与现实政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政治生态和社会意识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项为解决城镇就业困难,而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的有序工作。倡导者的初衷是良好的,而且这一时期的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比较稳妥,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