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任铃 《理论界》2010,(8):6-8
社会建设是一个立足眼前、放眼未来的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的问题。其中,社会建设的生态目标的确立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在"社会-自然"的整体性视野中,主体目标、组织目标、机制目标和价值目标共同构成了社会建设的生态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有机契合的,是高校德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功能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从理论教育、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瑛 《理论界》2013,(1):62-64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目前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通过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日益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依据生态美学理论,对杭州这个宜居城市进行生态美学的个案解读,发现:杭州以引进自然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存;杭州把自然作为基本审美范畴,重整自然生态和重建人文生态;杭州运用"绿色原则"来进行日常生活的生态建设,实现了多重生态审美关系;当地居民关注休闲的"精神生态",以高度的生态智慧实现了"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6.
当代灾疫预防应改变只"防"不"预"的社会方式,重建以干预消灭灾疫隐患为主要任务的社会预防策略。为此,当代灾疫预防必须以"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为根本法则,以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为价值导向,以建设生境化生态文明为最终伦理目标,并以"生态优先于利益"、"需求优先于欲求"、"生存优先于发展"为伦理指导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7.
透过他者的眼睛看自己——一八九四,莫理循中国西南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举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82-190,213
本文通过对莫理循1894年中国西南旅行见闻的细读,以发现一百多年前中国底层社会的真实生态。文中分别涉及鸦片问题、阿Q问题、生存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又都可以最终落脚到地理条件的恶劣和特殊上。文章最后强调了"技术"因素在改变历史和现实的困境方面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政治观念、乌托邦想象和潜意识的精神结构。"文革"语言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当时社会生态的镜像再现。"文革"语言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风格四个方面,研究"文革"语言可以透视毛泽东时代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与情感,了解"人说语言"与"语言说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语言如何通过人际交流参与现实政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政治生态和社会意识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9.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吉炳轩关于大庆"更好更快发展"、"建设美丽城市"的总体要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加强城市经济、市政、社会、人文、生态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努力构筑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依据时代变化和国情发展的要求,将其发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要求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这不仅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朱淑君 《兰州学刊》2011,(6):180-185
晚清地方军事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异象,这一现象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格局,团练则是彼时地方军事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咸同军兴背景之下,很多士绅对于"团练"话题的热议,既是士绅阶层对王朝危机的"救道"责任感使然,亦是士绅阶层对地方政治参与意愿的体现。"团练"话题之兴构成了咸同时期士绅阶层政治文化独特面相。  相似文献   

12.
黄伟中 《南方论刊》2010,(12):111-111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时下,低碳生活正在盛行,对于小学校校园这个社会,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笔者试图针对它的特殊性从生态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并进是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度建设亟需"生态化"的理性考量。以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为例,现行水资源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寻求制度更新的基本路径。人与自然和谐、人水并治、供需平衡、整体性既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又是制度创新所应把握的根本原则,生态现代化的根本诉求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的合理化安排,最终达至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其实质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亦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伟大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党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前瞻性回应,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时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刘振华 《兰州学刊》2010,(8):203-206
文章以南阳盆地为个案,从政局动荡、商业萧条、农村社会衰败等方面分析了近代南阳盆地走向衰败并进一步演化为"盗匪世界"的主要因素。"民变"、"杆子"、"枪会"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反抗与冲突不断。由于政府层面的"不作为",士绅阶层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社会矛盾,各种形式的社会反抗未能起到缓解社会冲突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社会的衰败程度,致使南阳盆地社会生态恶性循环,陷于不停的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16.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通过人茶合一的生态审美叙事,体现了鲜明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理想,本文从自然、家园、生命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理念蕴涵,即向自然寻求人类存在的文化印证;和谐、安居的恒久渴望;向死而生的自由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法是怎么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命题,以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法律革命"为时代背景,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历程予以回顾,按照理想类型的方法可归纳出"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三种国家治理模式。"拨乱反正"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制"模式,强调法治的价值启蒙,以"压制型法"为手段、追求政治领域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制度设计,以"自治型法"为手段、追求经济领域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实践关切、以"回应型法"为手段,追求社会领域的共建。中国经历35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但仍没有完全实现现代法治建设所追求的"法治秩序","社会治理"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一种文明模式,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在生产方式上的进步,要求对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文明,突破口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在于人类价值取向需要发生转换。学术界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方法和基本措施形成了六大代表性的理论:三个平台说、机制建构说、多层次发展说、注重理念说、生态主导说、"五力"模型设想。  相似文献   

19.
郭素琴 《理论界》2012,(3):85-87
21世纪出现了很多全球问题,生态危机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人类生存的这颗地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越来越多地人意识到需要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给于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等一时间成为备受关注并频繁使用的词汇。在学术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各种生态理论也应运而生,其中也包括生态神学。托马斯.贝里对20世纪的生态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所倡导的生态灵修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生态理论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分为历史、文化、社会、文艺和生态等5卷,简称"大观"),于2009年先后向海南省社科联和省教育厅申报并获准立项。之后,《中国黎学大观》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在2011年5月9日下发"项目入库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好项目实施工作"。"大观"遵照这一指示,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有序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大观"百余万字的"历史卷"已经付印,其他各卷有的已完成初稿,有的尚在撰写之中。值此之际,将《中国黎学大观》总序作为特稿刊发于此,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