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界定,追溯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借鉴和发展,并分析了科拉·卡普兰具有原创性的文章《潘多拉的盒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试图打破传统文化或主流文化对女性的塑造,不仅仅要消灭对妇女的压迫,而且要寻求女性的真正主体性,寻求一个没有性别压迫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 2 0世纪 70、80年代分别传入台湾和大陆 ,很快就在海峡两岸掀起了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热潮。海峡两岸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既在不同的社会风雨和文学环境中孕育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又在同一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文化书写中流灌着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女性的生命波动。而且 ,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来自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髓。海峡两岸的女性主义者首先都接受了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沿着“女性主义阅读”和“女性中心批评”这两条路径开展文学研究。但是 ,由于两岸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的不同 ,她们在接受和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性别这一女性主义学术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该理论以透析男女两性差别的社会存在为主要内容,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传统知识体系入手,强调社会文化建构对性别的作用及其多样性、可变性,倡导多元的思维方式,关注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力倡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与社会的公正。性别理论的知识批判与重建精神及其实践性,反映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格和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隋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1):233-237
弗洛伊德思想在为女性主义所解读并利用之时,经历了从对之简单否定到逐渐肯定的过程。作为父权性别文化建制的形象阐释,它使得“社会性别”成为女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并开启了对父权制成因以及性别主体性文化生成的关注与探索。但“社会性别”的确立也因此抽离了两性自然差异对其得以形成的重大影响,致使女性主义的思想误入父权制话语实现的歧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再次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他对人类“双性人格”潜力的发掘,揭示了人性的超越本质,为女性主义精神走向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女性主义福利学家南茜·弗雷泽在全球福利发展和社会迅速变迁的双重背景下,在对美国福利制度的考察和反思中,从性别视角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深层次结构性和制度化的性别不公进行了批判,为女性主义福利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弗雷泽还探索了有利于女性福利的改革方案,提出要赋予女性获得福利的社会权利,建立"普遍性照顾者模式";指出要真正达成性别平等的福利国家模式,必须同时让男性也参与照顾的活动与责任。  相似文献   

7.
舍勒于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的末期,对其成败进行了初步总结。舍勒是从文化角度来考察女性主义运动的,他认为女性主义运动的未来意义在于形成一种体现女性价值的"女性文化"。舍勒的"女性主义者"身份要打折扣,因为他在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孰高孰低问题上显得犹豫。无论是在定位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还是在陈述性别差异时,舍勒都表现出了对女性浪漫的欣赏态度。在舍勒看来,女性是一种比男性更接近整合性的存在,实现这种存在也是舍勒对女性主义运动目标的终极设想。这一对女性看似肯定的价值定位,实际上回避了性别平等问题,并没有真正翻转男尊女卑的评价,反而强化了建立在传统二分观念基础上的性别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的立场,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观,提出反省性的思考,以尝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为消除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所做出的努力给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围绕着性别与阶级建构议题,本文利用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中女性阶级位置与阶级意识的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客观阶级位置获得受到来自自身与配偶阶级位置的双重影响,主观阶级位置则强烈表现为对丈夫阶级位置的依附,但是在阶级意识方面,女性表现出自主性的回归.研究结果同时表明,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将阶级超越性别之上,忽视性别机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作用显然不利于更深入的揭示社会分层体系的建构;而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者则在对传统分层理论的批判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女性的阶级位置获得完全剥离家庭与配偶的影响,这种社会关系的"脱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宋沈黎 《南方论刊》2008,15(4):94-95
本文引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为早期女性主义者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切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对一干人物形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透视、探讨和重新阐释,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揭示其超越时代和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从而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卓越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演化经历了生态危机本源论、生态本质主义、性别正义等重要阶段,不断深化。以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经验对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借鉴与检视为视角,考察国内外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关系、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美学范式的差异,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整体性、关联性成为我国本土批评对西方生态本质主义的修正观点;第二,性别政治与社会政治的同构性,决定了我国生态女性主义的宏阔视野与批判性特质;第三,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没有满足于道家思想等传统理论的外用,而是时刻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思辨与警醒;第四,相较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实践的窄化与偏颇,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我国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社会化批判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丰富了我国文学叙事与美学阐释的空间与路径,提供了诸多叙事创作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双性同体”观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通过对历史与文学史、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的思考,大胆解构传统男权社会与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超越性别对立与限制,重构女性价值观,并提出了理想的创作心态与人格:“双性同体”。本文试图揭示并评价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在女性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动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娜  董慧 《理论界》2013,(5):70-74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问题不断激化,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些引起了西方人文地理学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女性主义地理学致力于追求性别平等并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至今已有30余年,其理论和实践不断走向成熟,并逐渐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目前国内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较少,而女性主义地理学对中国地理学和女性问题发展均有重大启示,因此笔者认为应对其加以深入研究。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出发,对其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展开阐述,并尝试对其发展动态加以总结和评析。  相似文献   

14.
王继 《理论界》2014,(9):97-99
伊丽格蕾在继承之前精神分析学家和女性主义者关于性别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西方在单一性父权文化传统中女性被遗忘的状态及其内在原因,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女性始终被作为男性同一性文化的反射镜,而没有获得自身独特的话语体制,因此,女性只是虚假的位格,真正的女性被遮蔽了。以此为契机伊丽格蕾将肯定性别差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认为只有在界定了女性独特的身体和性体验的基础上女性才能真正获得主体地位和独特的话语模式,从而与男性在有差异的平等中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流散写作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对其分析探讨发现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以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在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原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的弱势族裔开始解构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逐步摆脱从属的女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解严之后的台湾女性主义书写,体现出鲜明的中产阶级趣味与叙事特色、自觉的女性主义以及性别政治意识,渗透了后殖民与后现代色彩,介入到台岛社会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场域之中。《岛屿边缘》是解严后的台湾性别政治与文化批判的典型,它将女性解放议题发展成为性别政治命题,以边缘位置和战斗姿势开启了一种以性别与知识、性别与国族、性别与阶级等权力关系研究为核心的批判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超越了解严前台湾女性主义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王冬梅 《宁夏社会科学》2010,(4):162-164,169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人女性通过对于其文化本源和女性传统的追寻和求索,构建了自我身份和完整的生存,体现了身处美国白人文化主流社会中的艾丽斯.沃克对于其黑人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她的作品对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胆的批判,提出一系列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和"双性同体"思想,并深刻剖析了女性受压制的根源。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借助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对其最具特色的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性别的改变、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福利制度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因袭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观念,我国女性福利频受侵害,福利制度建设也步履维艰.从女性主义福利理论视角透视女性福利与福利制度现状,提出建构中国福利制度的路径:消除社会性别盲点,优化福利制度顶层设计;增进反性别歧视意识,完善劳动女性福利制度以及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保障女性家务劳动合法权益,这些对完善中国福利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女性主义在发展的历史谱系中,在对传统男权中心的主流社会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以女性视角作为分析工具,建立了解释女性世界和经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糅合性别、分层、地位、两性和谐等多元视角.在探讨其研究核心、知识基础并梳理相关流派的基础上,结合操作化的实践,本文提出女性主义方法论经验的普适性,以及实践维度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体系,以此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验进行反思,提出在中国场域中,对于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本土化建构,不仅审视和反思研究者和研究主题,而且还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跨文化解释视角和文化相对论,并强调男权情境中的女性话语权和研究观点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