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昭国 《天府新论》2012,(4):137-141
时下,由人民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从学界众多的研究成果看,多是从泛政治意义上的负面态度认识群体性事件,普遍强调其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特征。回顾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无论是对其定性、发生原因的探寻,还是处置的措施,都极具辩证性和包容性。反思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只有在宽容和法理之间尽力寻求一种平衡,才更有利于化解群体性事件,更有利于社会管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孙荣  陈莹 《晋阳学刊》2013,(2):114-119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它的介入可弥补单一政府主体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不足,在事前预防阶段发挥"渠道、制衡与保障"功能,在事中处置阶段发挥"调解与规范"功能。本文认为,可从管理体制、扶持政策、监管机制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突破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共协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现平等性、责任性、公共性和透明性的公共协商理念,能够使群体性事件中各方处于平等地位,保障公众知情权,使政府和公众都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通过理性对话使群体性事件顺利得以治理。无论是"四民工作法"、民主恳谈会还是重庆的出租车罢运事件,都是对公共协商理念的成功运用。其核心要义在于公众参与渠道的畅通,信息透明、开诚布公、对话沟通。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精英决策体制中协商民主的不充分是导致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高发、频发、规模化、暴力性特征的重要原因.协商民主政策范式具有预防群体性事件和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防止其向着规模化、暴力性、与政府对抗的方向发展的功能.目前,以尊重公民参与权,以“权利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协商民主政策范式在治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尚未取得主导地位,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制度建设、加大问责力度、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来促进协商民主政策范式的建立,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并提出积极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固有的风险和矛盾,群体性事件将在今后在一段时间内呈多发和频发之势.法治是防范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途径,而实践中的主导思维和很多做法却偏离于法治之外.为此应加强相关法律机制的建立,尽快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中国,由于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双重转型,官民矛盾表现出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新型状态,并成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要根由,且直指执政党以及基本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在此背景下,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官民矛盾,重建和谐官民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文章着重分析了官民矛盾的表现形态、形成机理,官民矛盾与群体性事件的逻辑关系及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个体利益受损与诱因发生、负面道德评价与人群聚集、良心拒绝与暴力反抗的组合,构成了群体性事件演化的微观过程。以此伦理分析为依据,源头阻断群体性事件并有效消除其负面影响,不仅要强调社会管控,还要强调合法性、责任性、回应以及有效等社会管理核心价值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概念之名实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这一概念已经不能反映事件本身的真实内容。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实质是维权事件,反映了人们对宪政的诉求。把群体性事件改称群体性维权事件有利于解决公民与现政权的矛盾、维护宪法权威、促进社会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和充分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吴志敏 《学术论坛》2012,35(7):35-39
社会转型加快了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激化。当下的群体性事件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对抗的趋强性、组织的策划性、矛盾的复杂性等表征。转型期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群众根本利益受损、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等成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因素。要防控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宣泄减压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监控和预警机制、构建完善的矛盾调处机制和失责必究机制、培育规范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1.
探析了互联网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全面冲击.互联网通过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进而改变了社会的架构和权力运作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中事件和议题的发展轨迹,改变了群体性事件组织和动员的方式与机制.从范围上和深度上扩大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给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我国当前“社会问题”之一的群体性事件,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 已 成为我国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在准确把握特征、透视主因的基础上,才 能真正理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属性和客观危害,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从而更好地预防和 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治理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薛澜  张杨 《江苏社会科学》2006,30(4):112-117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尽管说这些事件多以经济因素为诱因,但不引起重视也会给社会安定带来威胁。作为考察对象,本文将通过对现阶段群体事件的分析、重点论证制度结构与群体事件之间关系,并以此对当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解释性框架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百杰 《理论界》2010,(10):14-15
维护秩序是法律的使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是对秩序的一种损害,标志着社会运行的某一局部出现了问题。这一前设决定了群体性事件必然是法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法律无疑是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弱势群体是各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本文首先从社会结构断裂、社会不公平、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衡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失的矛盾、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等方面剖析了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扶助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强化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等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案例分析了群体性泄愤事件的特点和成因,这类无直接利益关系冲突,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潜藏的结构性问题,也表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在群体事件应对中的能力不足。提出以公共治理的视角,增强基层政权的服务能力,转变执政观念,完善民主参与方式,达到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今,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正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分析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意义,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径,以期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理论界》2005,(12):145-146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是特定类型的人群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对社会事项的刺激作出聚众行为反应的模式。其要素包括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事项的刺激作用和参与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其中各种具体社会事项是刺激物,参与者的行为是反应物,社会环境条件是宏观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9.
潘英明 《理论界》2007,(10):34-35
群体性事件的增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入手,提出理性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现代化过程中的邻避设施而引起的冲突正不断出现,邻避情结是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表述.本文聚焦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战略与核心机制,在分析邻避情结的涵义基础上,提出"预期损失-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并结合我国目前该类群体性事件现状,得出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四种亚类型.最后,依据从"风险"到"危机"的逻辑顺序,提出具有综合性、主动性、全程性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战略框架,并建构了不同治理阶段的核心配套机制,力求在实践中对处理此类事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