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网络反腐信息的披露和曝光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将网络披露和曝光反腐信息的行为视为举报之一种,肯定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赋予其规范意义和制度功能,既符合举报制度的法律解读和政治意涵,也是应对腐败案件特性和国际反腐运动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应该针对非正式网络举报特点,建立舆情收集分析和线索核查机制;确立合理评价和鼓励原则,理性规制和引导网络举报相关行为;制定《举报法》,完善网络举报法律制度,规范保护网络举报。  相似文献   

2.
网络反腐     
老树 《老友》2013,(9):10-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共收到网络举报30.1万件次,约占同期信访举报总量的12%,网络举报已成为继来信、来访、来电之后又一重要举报渠道。与此同时,诸如虚假信息、造谣诽谤、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也制约着网络反腐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3.
网络反腐举报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举报形式和渠道,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反腐举报的内涵、途径、优势、制度缺陷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表明,当前学术界对网络反腐举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对较多、较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对网络反腐举报制度的基础理论、内在机理、运行规律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技术运用和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不断拓展,以进一步深化网络反腐举报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反腐中公民参与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公民反腐的新阵地,有利于公民行使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批评建议等个人权利,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我国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参与仍存在着一些公民参与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宜采取以下对策加以完善:提高公民参与素质;完善网络反腐的相关制度;政府积极推动官方网站建设,加强其和民间反腐网站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2010年的"两会",带给大家许多新的亮点和启发。民主政治建设是"两会"和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理论界所热议的话题。《网络反腐的主要难点透视》抓住当前反腐倡廉建设新的生长点,指出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和反腐工作的复杂性,必须认真分析并攻克网络反腐的主要难题,特别要创造条件促进反腐教育客体向网络反腐主体的转化、网络行为自由性向网络举报规范性的转化和网络信息复杂性向调查取证客观性的转化,以不断提高网络反腐的实际效果。《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最基础的民主政治建设入手,指出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是当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并强调要通过培育群众参与能力、营造群众参与文化、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创新群众参与方式,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三题》则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出发,认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引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就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发扬优良学风和建立健全学习机制。《略论选举法修改的重要意义》则凸显全国人大对选举法所作的最新修改,分别阐述了这一修改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反腐作为网络监督功能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公民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政治参与行为,体现了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对公平、正义等价值的诉求。网络反腐自身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易引发网络反腐过程中的非理性化,影响人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因此,从当前中国网络反腐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网络反腐原因无疑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反腐倡廉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众利用互联网行使监督权、揭露腐败已成燎原之势。研究后认为,网络反腐可以归纳为评论与建议、举报、曝光、“人肉搜索”这四种方式,而“人肉搜索”反腐还需规范;网络反腐防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权力机关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8.
公众作为网络舆论的承担者,决定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中的公众行为可分为理性参与行为、网络从众行为、网络失范行为、违规违法行为等4种类型。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看,这些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参与不充分和参与不规范并存。在政府的舆情管理中,应主动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对公众行为分类引导及区别施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罗马法传统理论与自然法学派观点里,贪腐是对社会公正的破坏,是一种反社会契约的行为,而公众的道德力量会对不公正作出价值判断,这种公共理性在当前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为网络反腐。罗尔斯整合的社会契约理论构建了公众关注社会公正到正义的修正,而斯密却引入了"中立的旁观者"来警惕和审视"民意暴力"和"小众关注",网络反腐可能侵犯其他公民隐私权及名誉权等。网络反腐中的侵权行为有着其特殊的行为构造,其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均有侵权生成的原因。从"中立审视"的角度可探寻网络反腐中规制侵权行为的四个理论依据。必须从意识、制度、法律、总量四个层面来规制网络反腐中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0.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单靠政府监管已力不从心,必须发动社会公众参与到关系自身食品安全健康的行动中来.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将政府监管和公众参与加以契合,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通过对食品安全公众参与理论基础的分析,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厘清公众参与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的耦合关系;为解决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应制定并完善相关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的法律法规,统一奖励原则、奖励主体,规范奖励程序,确立科学合理的有奖举报结构体系和内容,建立“深喉”举报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融入到反腐大潮之中。通过对10个典型网络反腐案例的分析,可以从共性中反映出网络反腐是公民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且具有反腐的高效便捷性,能减少举报风险。同时,网络反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以上因素,笔者从宏观上构建网络廉政文化、中观上完善网络反腐制度、微观上提高网络反腐主体素质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败模式,具有结构扁平化、主体多元化、过程互动化、监督主动化的优势,是对传统反腐模式的有益补充。我国网络反腐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对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当前网络反腐中存在的网络信息真伪难辨、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和网络法规体系滞后等问题,着重探讨了完善网络反腐工作的对策思路,从制度、技术、互动等维度去规范与引导网络舆论与民间舆论,以期对实现网络反腐规范化、理性化、科学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思维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高维媒介,契合了民众反腐的快捷、低风险倾向,深刻地影响着反腐败制度设计。网络反腐利弊共存,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知,某些社会结构中已有因素具有以下功能,主要包括提升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和能力,加强社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提高发现和遏制腐败行为的效率,实现价值引导和促进廉洁自律等;而另外一些社会结构因素却可能导致网络反腐发生功能异化,即产生负功能,主要包括侵犯他人隐私权,恶意诽谤、打击报复他人,增加政府查处腐败的成本和难度等。基于上述思路,提出加快网络法制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反腐意识保护等措施,促进网络反腐正功能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4.
网络反腐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组成部分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拓展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方式;二是弥补了传统制度反腐的不足;三是推动了廉政文化建设;四是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和总体要求,解决影响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些主要问题。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防范和打击腐败中的作用;增强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和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学习借鉴国外反腐败的一些有益做法和经验,把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SWOTS分析来构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模型,在分别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角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时代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对策:一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创新,为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二是加强网络反腐立法,建立健全网络反腐制度;三是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教育,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四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营造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五是加强网络反腐信息调控,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监督途径和平台。网络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创新与路径就是要加强廉政教育,加强信息公开,畅通网上信访的渠道,加快网络法治建设,发挥民间反腐网站的作用,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公众清廉感知是近年来廉政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忽略了社会公众内部的阶层差异性。对2016年度全国廉情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公众的社会阶层地位与政府清廉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总体上呈现出倒U形特征,中间社会阶层的公众对各级政府的清廉感知水平显著更高。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在腐败容忍度、反腐败满意度、腐败经历和感知信息来源渠道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其清廉感知差异的重要内在影响机制。近年来政府反腐败努力得到了绝大部分中间社会阶层群体的认可,但下层社会公众对各级政府清廉感知水平更低的情况说明,必须进一步优化反腐败策略,更加注重解决基层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治视野下网络反腐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反腐方便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宪政精神下公民通过自由言论监督国家权力的表现,但当前的网络反腐也存在着网络言论自由的虚假性、非理性、盲从性、法律依据不够明确、当事人隐私权或名誉权容易受到侵害等问题。引导网民树立法治观念,在宪法的框架内发挥网络监督的力量,是网络反腐良性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国外不仅发达国家而且不少经济非常欠发达的国家均制定了反腐立法,同时规定了公众参与反腐败途径。根据公众参与程度来划分,公众参与反腐败的途径有五种,包括公众与反腐败机关双向充分回应型公众参与。国外对公众参与反腐败的五种途径均有立法规定,但是层次不一、名称不一。立法可能仅仅停留在文本,而文本是表层,文化才是根基。公众参与反腐立法途径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必须实现由文本到文化的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