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现代体制的发展极为曲折反复。现代主义艺术形构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竞争,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真实世界的政治密切关联。中国的文化参与者与其说是在追寻文学和艺术自律的正当性原则,不如说是在寻求一种名符其实的文化正当性原则,以便能够在自身的文化世界中有效地容纳和制衡主导性话语,美学现代主义正好回应了这一需求。由于晚近逐步加剧的全球化进程,现代主义的经典主题和美学形式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大陆第五代导演作品、台湾新电影、香港类型电影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先驱者的角色。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这些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中坚对现代主义修辞和美学的偏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全球化"场景:这些作者导演们从他们的本土语境中被"抽离"出来,"重新植入"跨国文化系统之中,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如何在20世纪末降临于一个前第三世界地区的种种,做出富有个人意义的美学反思。  相似文献   

2.
台湾电影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乡土写实主义时期、新浪潮时期、寂寞探路期。从总体上看,这三个时期奉行的均是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其中,台湾独立发展的电影类型"青春电影"严格地说仍应从现实主义视角解读。台湾电影的未来则在于继续遵循现实主义创作路线,最终融入"华语电影"的大构架之中。  相似文献   

3.
论台湾新电影现代外壳下的传统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新电影以其不同以往的叙事风格异军突起,成为台湾新旧电影的分水岭,推进了台湾电影向现代转型。事实上台湾新电影现代叙事风格的外衣下,包裹的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子。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本土历史的反思、对普通民众的关怀和对当下社会的忧虑。  相似文献   

4.
词学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是以“显学”著称的。然而,词学研究的重心始终是在宋词,相对来说,晚唐五代词研究要沉寂得多。这种状况,80年以来有了很大改观。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始广泛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来研究唐五代词。刘尊明先生的专著《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对唐五代词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挖掘出了在唐五代这个特定历史阶段词体文学创作兴盛发展的文化涵。乔力先生的系列论文分别对花间、南唐、中唐文士词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其各自的美学特征,杨海…  相似文献   

5.
文源 《人文杂志》2012,(1):189-192
本文以多学科研究的角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中国传统的儒家美学与中国电影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审美文化等均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电影也毫无疑问地濡染了这一思想,从而在世界电影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世界华语电影作为一种跨区域、跨资本、跨文化的独特文化景观日益在全球电影文化生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世界华语电影美学与文化、市场与产业研究,促进世界华语电影的学术建构和产业化发展,探讨世界华语电影与新媒介、新科技、新市场的互动关系,是摆在当前产学业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的崛起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所体现出的广阔的观察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整体性阐释的范式使文学研究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历经了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和美学、心理学研究的时代性更叠之后,又多了一个文化阐释的角度。文化的视角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文本,但目前海峡两岸学界对此并未做系统的梳理。通过从电影发展史视角对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儿童电影进行界定与梳理可知:乡土与都市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意向,呈现出乡村书写、都市书写以及乡土与都市书写相融合的三种形态。从社会文化视野透视,这种儿童叙事表达与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同时,其艺术创作又有着显见的成人省思特质,传达着创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从审美文化视野透视,这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以来的艺术审美风格紧密相关,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9.
电影批评理论范式的构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除立足于国内电影的理性哲思外,放眼国外电影研究的学术成果亦是重要的途径.查阅近年来的电影学译著,发现国外电影批评以欧美经典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在引领读者品味经典,探索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跨学科阐释为主要研究视角,尤其侧重从哲学与文化批评的角度观察电影,从而将影像本体研究延伸到了文化探索与哲学思考的高度.同时,国外电影批评还关注电影对人类心理欲望的呈现,重视引导观众从影像中获得心理真实和引起情感共鸣.围绕哲学批评、心理学研究和文化阐释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电影学译著中的电影批评问题进行回顾,梳理了西方学者在这一议题上的主要论题与研究方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40-246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在阅读中的接受效果作为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读者的接受意识。这对于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西方文艺理论来说是一个新起点,同时也为当代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等核心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影响深远,从中国新锐导演在近期电影作品中构建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可以看出接受美学对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的构建、视角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250-256
生态美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生态审美关系,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共生共存的生态美学观。作为一首清丽、哀婉的田园牧歌,《边城》富含浓郁的生态美学价值。从生态美学视角对《边城》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美学意蕴在文本中的表达与再现,为文学翻译评价与鉴赏提供了新视角。梳理《边城》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研究,同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好莱坞电影美学的文化霸权是导致世界各国电影持续衰退的原因。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要想走出困境,一个至为重要、关键的策略就在于坚持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探讨了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内涵,其与好莱坞电影美学的分野,为什么要坚持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如何借鉴好莱坞电影美学的经验,以及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接受诸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美学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的热点话题,谈论美学、探讨美的真谛也曾经是社会上流行的语汇,但上世纪的几次美学热的余温似乎并不能掩盖如今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如何面对美学学科的当代困境和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美学学人的基本问题。朱良志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工作,对中国艺术有深厚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研究中国文化要因其固然,提出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的美学等重要理论。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可以给现代人以启发,可以帮助个体安顿心灵、超越感性与欲望。他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的揭示为当代美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了美学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比较是20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各异质文化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对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既包含有人类审美意识的共同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不同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特征。在各异质文化的美学思想的比照中,分析各种美学观念生成转化的背景和动力,使许多难解之题渐趋明晰。有助于在总结各方美学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的美学理论,使美学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学科。错位研究成为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并置的比较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着眼于非同类、无同源关系的对象的比较,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区域或国家对于同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现象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文化社会背景之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播媒介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发展空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国戏曲电影作为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载体,也是实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传播媒介下,戏曲电影的创作需与时俱进,在充分了解现代传播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传播优势对自身创作理念进行新构建,以此探索出一条未来戏曲电影的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作者治学的心得,从台湾文学作品的解读、台湾文学古籍的研究和台湾文学历史的编写三个方面来讨论多学科研究的视角.本文认为,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也应当倡导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倡导多学科研究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益众 《理论界》2009,(5):1-1
张伟教授的性命·文化·艺术》一书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刻阐释了艺术的文化特性,揭示了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拓展了艺术学研究的空间,开辟了艺术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是一部以生命为本体建构,集哲学、美学、文化学和艺术学为一体的学术研究力作。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思想既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化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