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迄今没有日文或中文的专文整理德富苏峰的中国认识.日本认识中国的方式有别于欧美者,主要涉及日本自身的定位,而观察者对日本的国家定位与对国际局势的认识,又常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政策息息相关.见证明治雏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富苏峰,就是日本近代史的最佳见证者.德富苏峰除了长期从事政治工作与新闻工作外,也有多变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观察角度,以及对于日本发展的热切期盼,是日本近代史上最难以了解的人物之一.德富苏峰除了长期观察中国之外,也曾经两度前往中国,除了实地考察之外,也与中国的政要与思想家有互动与往来,其中国认识也因此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并可藉此反射日本在近代化历程中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2.
爱默生是美国19世纪的代表性诗人、散文家、思想家,也是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作为美利坚这个新民族的代言人,极力主张从原先以上帝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从原先依赖上帝过渡到人的自立,并成功地从理论上完成了这一过渡,而这一点正应合了当时的日本明治时期社会发展现状,成为日本社会中倡导社会变革人士启迪民智的导向标;尤其是对日本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富苏峰的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对于推动日本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被明末文人和士大夫们尊称为"泰西儒士"。他自小深受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思想的熏陶,在耶稣会学校里受过正规教育,具有深厚的西方古典文化功底。他在华生活二十八载,身着汉服、精通汉语,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堪称人类历史上学贯中西之第一人。他带来了三棱镜、圣母像、自鸣钟、大西洋琴、日晷、地球仪、天文仪等在当时的中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珍异宝;他绘制的《世界地图》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天圆地方的思维模式;他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合译了《几何原本》《浑盖通宪图说》等多部西方科学著作,将西方经典几何学、代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他还撰写了《交友论》《天主实义》《畸人十篇》等道德伦理著作,将西方古典哲学与文学引入中国。他的才智与胸襟深深打动了当时的中国文人,名儒雅士们争相与之结交,纷纷为他的中文作品撰序作跋。他与当时的名儒惺惺相惜,他们的友谊也成为近代史上中西文明美丽邂逅的见证。在利公逝世四百周年之际,在"文明冲突论"大行其道的今天,特刊登三篇文章来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赞叹前人的智慧和勇气,并期望从中悟出些许道理。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柳宗元同为唐宋时代的散文大师,他们皆创作了较多的山水游记。仅就游记而言,苏轼的《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诸作,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同是传颂不衰的佳作。但是,如果我们把游记文作为一种文体,进行一番历时性的考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游记是承接柳宗元《永州八记》再现自然山水的真实面貌的路子发展下来的。苏轼的游记尽管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佳篇,但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5.
《落头之谈》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则战争奇谈.作家运用中国志怪小说里面的情节元素与日本战记、游记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设置了“落头”、“神州日报”、“大龙灯”、“辫子”等诸多意象,目的是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大亚主义思想,揭露当时中、日国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该小说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历史观与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6.
黄莉华 《学术探索》2012,(5):133-135
亨利·詹姆斯游记合集《意大利时光》不仅呈现了作者对这个历史文化古国的热爱而且包含了他对自己美国人身份的认识和建构。本文认为,詹姆斯在向读者逐步构建和阐释自己对意大利的印象的过程中,也在探寻能够把自己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自己美国人身份的途径。而这个身份的建构主要借由他在旅游途中频繁地将美国和意大利进行对比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鲁迅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相似的历史和精神渊源,它们先后不同程度地改造了中国的文化和国民性。但是,当经济利益提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上来时,人消失了,呈现出"只见物不见人"局面。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应该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重新重视生存者的精神利益,这样中国文化就呈现出动态的否定之否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 ,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 ,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 ,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邬国义 《学术月刊》2012,(8):128-147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第一次较全面地向西方介绍了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从鸦片战争前夕传教士最早提及马可波罗及《游记》之事,到1913年第一个《游记》中文译本的出现,期间经历了约近七八十年的历程。从传教士最初简单的介绍,至国人的初步反应,进而至日本教科书大规模的引入,报刊传媒的宣传,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读者层面与社会影响的扩大,其人其事愈来愈广为人知,从而成为传媒中的一种公共知识。马可波罗及《游记》在中国接受及其逐渐扩展的途径与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样貌。它既反映出其在中国早期的反响,也为此后的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这对于研究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可·波罗(1254—1323)是中世纪大旅行家。他的《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轰动一时,在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本书行文简朴而饶有趣味,保存了不少史料,是欧洲人借以了解东方、特别是中国的重要著作。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游记》在国内的翻译与研究情况,笔者将搜集的有关材料稍加整理,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英国人著述中的中国及其对美国早期中国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人所撰的游记和其他作品中,陈述和分析当时英国人所形成的中国观.笔者认为,英国入在十八世纪所形成的主要是一种否定的中国观,认为中国处在"半蛮夷"状态.其著述在美国的接受对美国人早期认识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福泽谕告是近代日本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西洋事情》等启蒙著作,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建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同时他对中国等近邻国家由批判、蔑视到转向鼓吹侵略,为日本近现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日本侵入中国大地,南进占领太平洋地区以及建立“大东亚共荣以的构想都可以追溯到福泽的侵略扩张思想.分析研究福泽对中国的认识,对于认识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对于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魂与史魂     
一百年前,即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的年代里,面对八国联军的人侵和清廷的衰败,中华民族的热血之士急切地呼喊振兴国家、走向世界,并满怀激情地预言:20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他们也深切地感到民众水平的低下、官吏的腐败、朝廷的无能,因而一再呼唤再铸国魂。秋道主办的《中国女报》在1907年第1期刊出了一篇文章叫《大魂篇}),深刻指出:“国民者国家之要素也,国魂者国民之生源也。国丧其魂,则民气不生;民气不生,国将焉存?”类似这样的关于召唤国魂的文章,多如牛毛。可以讲,百年前那阵为国魂的呐喊,颇有一定的声势。但究竟…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从"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以及"护法战争"等长期艰苦实践中不仅对中国政治现实及其国际背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同时还丰富了革命阅历,积累起具体而鲜活的政治经验。为此,孙中山从西方民主、法制的阴影和幻想中走出,实现了政治思想的第二次重大超越。他认识到,中国在完成"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政治目标之后,历史实践又提出辛亥革命未完成的重大任务就是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建设一个真正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这是把彻底解放斗争置于高度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的理性思考。孙中山从民国历史的演变中深刻感悟到:共和国生存及其健康发展,必须彻底清除"旧制度"赖以存活的土壤。历史证明完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必须依靠全体国民参加的"国民革命"。孙中山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原来提出的建立"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及"社会的国家"的革命战略经过历史的检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进一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升了三民主义理论的水平,进而显示强大的政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1912年3月,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掘得了唐开元四年制授高昌县人李慈艺为上护军的“告身”原件,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西域文物。但它的内容,除上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曾摘录其部分文字外,学术界长期未见其真面目,而且原件至今已不知去向。所幸当时爱好者德富苏峰氏收藏有该“告身”的照片四帧。日本知名吐鲁番学专家小田义久教授前往调查,公布了此“告身”的全部照片及其来历,使得学术界得见“告身”原貌。此“告身”对研究唐开元初西域形势、朝廷对策提供了许多新信息,同时也为研究唐朝廷“告身”原件,展示出了一个珍贵标本。  相似文献   

16.
周岳萍 《南方论刊》2010,(12):112-112
有一首小诗,题目叫做《回声》。诗中写一个小孩面对山谷喊。他喊"你好。"山谷回声"你好。"他说"你坏!"山谷也回声"你坏!"这首小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如果你良言暖语,那么对方也笑脸相迎;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他的时代深探地领略过弱国国民的屈辱。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个走向没落的大国已经不能为它的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勇气,它的古老文化也不能够为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信心。鲁迅的反省正是从这种切身的感受进入,从个人而追踪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根性。清算国民性中的卑怯,是鲁迅对国民性认识的一个突破口,也是他对国民性批判的重要内容,鲁迅所意识到并深入追踪的是中国文化在立国立人上的缺陷,他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自立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理性的立场为人性学说立论的哲学家。他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性高度,视之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通过对宋明性理之学独到的批判中,显示出他的新人性论的内涵:如对"理"的新认识;理欲之辨的新见解;智愚观点等,从而将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当时,他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域外游记文学中所建构起来的异国形象,往往隐含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并由此成为一种奇特的象征。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以及地理状况的改善,晚清域外游记的数量遽然增多,其基本功能也从增广天下见闻、备述异国风情,渐渐过渡到察考政俗制度、推动社会进步。这些域外游记里所蕴涵的观念形态,正昭示了国民思想启蒙的演变路径,使作品本身成为观照晚清历史的特殊镜像。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孙国栋希望我给他主编的《中国大律师》写个序,我给他写了篇《律师兴则国家兴》。十年后,国栋希望我为他主编的《律师文摘》创刊十周年写篇祝语,我自然而然又想到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能不能反过来说?反过来说是否更正确?现在谈"律师兴则国家兴"是不是过分提高了律师的地位和作用?对这个问题有些人私下里表示疑惑和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