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市域的物流规模正在加速增长。在货运规模居中国前260位的市域中,东中西部少数市域的物流规模的位序虽然发生了上调下变,但是,十年来,东中西部的宏观格局依然没有明显变化。物流规模与人口流量、信息流量、市场经济繁荣程度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都有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与人口流量和市场经济繁荣程度的作用关系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2.
“人口红利”应是劳动力数量这一“量”以及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这一“质”的统一。文章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主要构成及其实现程度这一“质”的维度,估算出2006—2017年中国省际地区农民工在理论上需要实现劳动力价值补偿的应得报酬与其实际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人口红利,发现这一人口红利不仅均值逐年增长,而且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采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目标地区人口红利增长能够显著扩大该地区的空间不平等,同时会通过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缩小邻居地区空间不平等,而邻居地区人口红利变动也将通过显著的负外生交互效应反作用于目标地区的空间不平等。由于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加之邻居地区的负外生交互效应,使得人口红利总体上具有缩小区域空间不平等的作用,并且在东部地区尤为如此。文章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人口红利”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经济平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塞尔指标描述了区域差距变动状况 ;根据指标所显示的区域差距发展阶段性 ,利用四因素的区域差距影响因素框架 ,分阶段研究了不同时期区域差距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差距的四因素分别是 :投入要素的量和质 ;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 ,在不同时期 ,这四种因素的重要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空间俱乐部收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具有内在的关系。空间相邻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空间相关性,这些连片区域在空间外溢引致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作用下极容易形成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而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成员之间则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的关系。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发达区域总是成片相连地布局,而欠发达区域也总是成片相连地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省域之间教育与经济的联动性已得到普遍证实,但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却偏低。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分布之间存在“交叉而不重叠”的特征,其关联模式进一步表明,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充分体现。这说明在区域发展初期,区位优势、物质投入等变量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以教育人口为代表的智力资源滞后于经济发展,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或联动作用仍存疑义。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是新时代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新空间经济学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归结为密度、距离、分割和异质性四个方面,即“4D”因素。基于“4D”框架,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应用与数字技术渗透为核心,切实提高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活动密度,破除自然地理距离壁垒,有效降低市场分割程度,重塑基于异质性的竞争优势,全面赋能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以集成式技术架构为核心驱动创新发展;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融合,促进协调发展;基于传统园区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发展;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助力开放发展;培育全领域数字生态文明,加速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动因分析侧重于现期“推”和“拉”的因素,往往忽视了决定推拉的深层次原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因此对国际资本流动趋势把握缺乏前瞻性.文章创新性地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以日本为例进行了实证,通过对人口结构变动与投资收益变动趋势相关性的分析,厘清了人口结构变动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外研究表明,储蓄率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解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储蓄率、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设定实证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虚拟变量,利用中国195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以储蓄率体现的“人口红利”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储蓄率的增长一部分由其本身的滞后效应以及经济高增长来解释,另一部分由人口年龄结构因素的变化来解释,人口抚养系数下降成为中国储蓄率保持高位水平的根本原因之一,并通过投资机制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由此证实了中国确实存在着以储蓄率体现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灾区受灾人口迁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迁移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动,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经济、社会、环境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的三大驱动因素。本文以汶川大地震受灾区域为例,利用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揭示汶川地震灾区人口迁移的环境资源推力以及迁移人口面临的制度、经济、文化、生态、技能与社会困境,提出通过"规划引导、制度完善、政策扶持、技能提升"等四大途径引导受灾人口迁移,形成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江苏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旅游资源普查数据,从省域与市域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江苏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有效解析.省域尺度上,主要从旅游资源总量、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等方面对江苏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有效解析,并基于江苏旅游资源点分布数据对不同城市、不同类别与级别的旅游资源点进行密度估计;基于密度估计的专题地图探讨旅游资源类型、级别与城市区位、交通路线以及社会经济要素间可能存在的分布关系.市域尺度上则对比并解析了不同城市旅游资源总量与密度分布、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旅游资源的配置关系的空间构型与分异.  相似文献   

11.
由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省人口学会、省统计学会联合组织的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科学讨论会于1992年7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召开。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9篇,其中市、地、县以至乡级机构提交的65篇,省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省人普办提交的44篇。从论文的内容看,涉及到生育水平、人口预测、人口控制、人口与经济、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移、在业人口产业结构、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将两部分分期发表。第一部分为人口总量的变动,其中论述了包头市历年人口总量的变动,人口总量变动的分期,四次人口普查关于总人口的发展变化。第二部分为人口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其中论证了影响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人口自然变动对人口总量的影响,人口迁移变动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在人口自然变动分期中,根据包头市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与全国及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的分期。在人口迁移变动中,不仅计算出迁移增长的人口总量,而且还计算出其后裔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健康的劳动人口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劳动人口健康水平提升将有效缓解老龄化难题,帮助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到“健康红利”的转变。分析劳动人口健康水平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劳动人口群体的健康水平演变趋势发现,我国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整体较好,健康优良比例达87%;年龄、受教育程度、锻炼次数、家庭收入、户籍等因素对劳动人口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且在23岁左右达到峰值;但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区域及城乡劳动人口群体的健康水平演化趋势呈现差异性,男性健康水平好于女性,尤其是40岁之后的健康优势更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其他群体,高中阶段教育对劳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劳动人口的健康水平优于农村。  相似文献   

14.
浙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若干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浙江人口发展与浙江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五个发展要素为对象,着重研究了浙江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布局与“两个率先”若干重大关系,提出了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浙江人口发展战略构想,认为人口发展需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研究人口变动需注意线性和非线性因素,迁移人口不断增长是区域经济活力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环境容量与人口容量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浙江承载人口的关键因素取决于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演化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域经济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区域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决定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定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经历了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到空间一体化阶段的演化过程。区域之间关系状态及相互作用机制是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地区经济利益格局仍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市域经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6.
邵川 《江汉论坛》2022,(12):26-33
人口规模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舒适的城市有助于吸引人口的持续流入。基于全国107个城市人口数据,以近十年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验证近十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不同层面城市样本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1)全部城市样本,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与空气污染浓度。(2)胡焕庸线以东城市样本与全部城市样本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大同小异,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系数较全部城市样本有显著提升。(3)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区域拥有不同的区域发展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因而各区域样本城市人口增长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以及空气污染浓度;中部与东北城市样本的人口增长与城镇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呈正相关;西部地区城市样本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城市舒适度。(4)中心城市样本不同于其他层次的城市样本,除了城市舒适度之外,城市财政支出因素成为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表明中心城市所拥有的优质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河南农业结构变动模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农业大省,其农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好全省“三农问题”,实现中原崛起意义重大。本文将用区域经济和产业组织理论对河南农业结构的区域变动与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回族人口现今的分布格局是历史的延续。回族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回族人口特有的空间分布特点。鉴于史料缺乏,有关历代回族人口的数量分析,是回族历史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整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历代回族人口的数量变动作了粗略推算。  相似文献   

19.
大量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文献丰富了区域产业变动的研究。一个区域经济实力是否增强,产业是否发展,比较优势是否获得进步,与其具体的产业变动形式、所采取的具体产业活动策略紧密相关。产业变动影响区域经济比较优势格局,比较理想的区域经济格局是:以合理的产业变动策略避免区域产业比较劣势,以积极的产业变动策略提升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之制度环境、数字基础水平以及经济利益诉求的不同,造成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数字监管政策非协调性不断增强。基于“共轭环流”分工理论,利用中国与49个贸易伙伴国2014—2019年的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监管异质性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可以发现:数字监管异质性会抑制中国在“共轭环流”分工格局下枢纽地位的提升。在发达国家价值环流中,数字监管异质性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摆脱长期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国际分工现状,实现价值链升级;而在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中,数字监管异质性则会削弱中国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力,不利于中国引领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通过与贸易伙伴国签订数字合作协议,能有效地缓解数字监管异质性对中国枢纽地位产生的逆向冲击,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核心地位,提高中国在全球数字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