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是在思想文化中流动的.人文精神思想的流动和张扬,推动法治由过去简单的强调阶级斗争为纲或以权力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主张和谐法治,体现了当代法治、社会公平要符合人文精神理念的要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总是反映出一定社会人们对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人文精神的内涵又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的,总和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从人文精神表现的文化内容而言,人文精神是对人自身价值加以肯定和张扬的道德范畴;人文精神可以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物欲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同时人文精神问题又是在多重的文化矛盾中运行.人文精神的思想文化对法治、社会公平的价值在于:人文精神要求张扬正义与拷问人性,是法治、社会公平理论的逻辑起点;要求追问法的合理性,是法治、社会公平的思维工具;主张自由、平等、人权、公正等,表现的是法治、社会公平所需要的价值文化要求.  相似文献   

2.
试析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如果以人类文化为基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定位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在外延上至少应包括以人为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和关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精神.这样界定人文精神的外延,一是人文精神内涵定位角度的要求;二是人文精神本质的要求;三是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性与人文性课程价值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这种矛盾和冲突较之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的矛盾和冲突更尖锐.具体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冲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科学方法和态度与人文方法和态度的冲突.缓和冲突和矛盾的出路在于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整合课程价值观的建构.具体表现在知识、价值、主体性和现实生活等层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高等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求是和创新的精神.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完善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是指导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人文精神是指导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武器.在高等教育中, 应该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进步、共同繁荣,这样学生才可以获得全面发展,高校教育才能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中推广具有三方面作用:(一)健身气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二)健身气功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三)健身气功是青少年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好形式。同时,健身气功在阳光体育推广中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二是随时随地的锻炼环境,三是经济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历史上,历来是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动力,人文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形态.如今,知识经济己悄然兴起,它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必将在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那么,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的人文精神该如何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思想文化各界长久深入探索才能完成的课题.在此笔者只对知识经济的负面影响作一个尚不全面的前瞻,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作一回顾,进而对新的形态(知识经济)下的人文精神所应有的内涵作一思考.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医患之间矛盾的产生和化解,受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直接影响.关注和思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立足宏观,着眼基础,从人文精神、物质基础、服务条件和执业要求进行较为全面的审视,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回归铺展坦途.  相似文献   

8.
新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特性的重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核是它对人类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生存环境及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新闻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亦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属性,其本身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美学作为一种"人学"直接涉及人类本身的建设,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它和新闻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季水河先生的<新闻美学>将新闻传播活动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实际上已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新闻活动中人文精神回归的重要性及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一部很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9.
人文谈话节目,是近两年从电视谈话节目中衍生出来的、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人文学术前沿节目.然而,当其面对大众传媒的话语空间,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却面临着人文谈话的生态环境营造、人文品格的追求与大众娱乐化现状的矛盾以及在消费时代如何重塑人文精神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的本质——从马克思哲学人类学出发的三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各家之言,我们发现导致彼此争执不下的症结有三:一是人们对人文精神一词的具体所指认识不一致;二是对人文精神逻辑层次定位不明确;三是过于局限在当下处境探究危机根源。就其一而言,我们看到,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指的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与出发点;有人却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尤其是普通人平民、小人物的命运的关切,这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形而下的当下关注;还有人把人文精神理解成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对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西方文学、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文章拟以作品《所罗门之歌》中重要人物帕立特的人文追求过程为切入点,通过重点分析“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人文精神与帕立特的社会);“自我”与自我的冲突(帕立特的人文追求);“自我”与他人的冲突(帕立特的人文追求与奶娃的人文精神成长)三个层面的内容,阐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是作品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沃里·索因卡(Soyinka Wole)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非洲大陆上膺获此项殊荣的首位作家和登上斯德哥尔摩皇家颁奖台的第一个黑人.他的获奖.标志着黑非洲文化和尼日利亚的民族文学已经走向世界并得到了广泛认同.索因卡站立在东西方文化临界点上,将欧洲的人文精神、艺术技巧同西非土著民族的文化观念、艺术传统实现了一而二、二而一的融汇交合.  相似文献   

13.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较高的科学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但我国高校当前仍存在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状况,尤其是非典期间所显示出的一系列与人文精神有关的问题,再次告诫高校强化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刻不容缓.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人的灵魂塑造,并辅之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问题的实质、运行和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中国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又有自身特殊的文化路径,它通过现实多种矛盾表现出来。就人文精神建设的途径而言,则是要找到适合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中 ,“姓氏”归属公名,“名字”则为私人所有,是故本文专以制度创始 之先秦时期为主,研究该时期命名取字之状况,以凸显其所隐藏之人文精神。本文首先 述说了公名之兴起、“名”与“字”之别,以追溯“名、字”之渊源。其次,论述了先秦 命名取字现象:就积极五法与消极八避以呈现命名原则,并区分五种义类方式以明晰取字之 类型。其后,则透过上述现象,分由三大论点以呈显其人文精神:(一)由命名典礼揭露人文 之痕迹:1.“人”文之准备,2.命名典礼之人文意义;(二)由冠礼取字进入成人之人文世 界:1.践行礼义以为成人,2.男女有别以各竟其功,3.冠德励志以彰显人文;(三)由当 时之人物称号凸显其社会人文特质:1.先字后名以示尊名之义,2.以敬美之称标 榜礼文世 界,3.标明行次以注重家族伦理,4.提示封建伦理,5.注重职官之社会地位。文末,则 以理性发扬命名取字之人文精神作结。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的突出文化品格是人文精神.本文认为,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邓小平理论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人文精神的继承,而且将这一精神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社会主义本质论、人民主体论、两个文明论、知识分子论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确立现代大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传统,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在论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困境,提出了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文与社会文明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文化的自觉,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必然环节;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的文化成果,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这三者有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一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加强文化、人文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二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契机,增强文化、人文精神、文明的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课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为高校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渗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渗透的合理机制,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校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渗透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陆游隐逸词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乾道二年(1166)罢归乡居和淳熙七年(1180)出蜀东归退居山阴、宦游严州期间.陆游的隐逸词以越地自然山川、人文文化为背景,受张志和、朱敦儒的影响颇深,与张、朱均是越地隐逸"文化场"中有影响力的人.陆游隐逸思想与越文化中悠久的隐逸人文渊薮、山阴陆氏家族崇道家学家风和个人性情的矛盾有直接的联系.陆游个性中儒道两极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呈现出越文化母体中本身兼备的慷慨激越和放逸潇散两种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